读书:《认识电影》第一章(完)丨笔记: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第三篇;城市文化:当代城市文化的群落化历史
读书:《认识电影》第一章(完)
1.色彩:
有美化万物的倾向。可谓歌舞片、历史片的华丽作品增强美感,但1930s观点认为现实主影片不宜用彩色;色彩会有一定程度失真。最著名的彩色影片往往是表现主义的。
影片中,色彩往往是潜意识因素,具有强烈的表现力、氛围感。色彩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社会中惊人相似。
黑白摄影有时作为象征用于彩色影片中,但有卖弄艺术之嫌;更有效的方式是让色彩褪色,e.g.《美丽人生》。
对色彩的颠覆。避免平庸,打破色彩陈规。
着色技术的弊端:破坏黑色电影(P20)的效果;打乱一些镜头平衡,出现新重心。
2.透镜
(1)标准透镜:现实主义电影导演喜欢,最大程度减少变形;
(2)摄远透镜(长透镜):常从极远镜头拍摄客体特写。
象征意义:透镜越长,对距离越敏感,故意模糊前景、后景或不同界面,可营造醒目的氛围效果。
转移调焦(选择调焦):调整长透镜的焦距,引导观者目光在一个段落的不同距离游移。可提示出因果关系。
压平影像:减弱纵身界面的距离感。
(3)广角透镜(短透镜):用于深焦距镜头的透镜,几乎在所有距离界面都可以保持焦点清晰度。可造成线性(视角越宽,线条形态越扭曲)、空间(夸大不同景深界面距离)的变形。
作用:夸大走近或离开摄影机的运动;最超常——鱼眼。
3.滤镜
用于纯化装性目的;减弱或增强一定的色彩。
通过色彩、透镜、滤镜,影片可拍摄出色泽式或线条式的风格。
4.胶片
(1)快速胶片:感光度高,可不用照明,一般用于拍摄纪录片,成像颗粒较粗,线条发虚,色彩模糊
(2)慢速胶片:感光度低,照明要求比前者多十倍,可准确捕捉色彩。
5.特技效果
节省重拍成本、现实主义影片受益、节省电影发行成本、数码剪辑方便;动画片较少细节,更多雕塑感和造型性;表演受到负面影响。
最大危险:技术“落到一心牟利的热衷雕虫小技的艺匠手中。这种事已经发生。”
6.摄影师
———————————————————————————————————————————
文艺学:丹纳与文艺社会学
丹纳《艺术哲学》:艺术品不是孤立的
三总体:
1.一件艺术品从属于一个艺术家所有作品的总体
2.一个艺术家从属于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
3.艺术家家族从属于社会
对艺术品的研究必须从社会总体出发,丹纳自觉意识到其方法与传统的不同(即康德、黑格尔的文艺美学“从主义出发”),但他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社会、观察文艺,难免偏颇。
三动因:
1.种族:一个民族生理学、遗传学意义上的文化倾向,是永存的原始印记——内部主源
2.环境:物质环境+人类环境(政局、国家政策)——外部压力
3.时代——内外相同的情况下,不同顷间发生的作用——后天动量
文学艺术生成和发展的公式,文艺社会学方法的基本内涵
三标准:
1.特征的重要程度:最不易变化的特征就是最重要的特征,表现一个民族最隐秘的原始意识
2.特征的有益程度:对艺术价值的肤浅理解,完全忽视了“丑”的审美力量
3.效用的集中程度:艺术典型化
用于艺术价值判断
城市文化:当代城市文化的群落化历史
1.1960s:户口决定生活空间,单位决定生活方式
E.g.《阳光灿烂的日子》 心里叛逆:亚文化的开始形成(懵懂式叛逆,有符号性消费,外国亚文化进入中国都市群体)
2.70年代作家:身体显现
王朔的80s小说(70s少年长大后):自觉式叛逆,痞子文学
3.1990s初,人文精神大讨论,“二张二王”之争,痞子时代结束
70年代作家:道德叛逆,炫耀以获得自我认同
4.80后:都市群落的自觉与定位
郭敬明、韩寒:大量粉丝各有特征,构成社会景观,媒体、互联网让群落扩大化,都市文化扩大到更大的空间
群落媒体化:互动与操控(超女比赛手机投票,互动构成明星为中心的群落,具有随机性)
5.90后:呆萌贱坏怪——反哺时代
年轻人对数字化教育接受最快,造成对年龄秩序的挑衅
6.网络社会的群落生成
网络社会可以现实化
(1)网络社区的形成:真实个体的社会需要
(2)流动空间与社区化:网络是流动空间,社区关系得到强化
(3)超地域地区的形成:网聊、网游、网购……
(4)瓦解和重构城市空间:从生活空间到想象认同 e.g.地域攻击
(5)自媒体构造“微空间”,拆解了统一空间, 产生空间压缩效应、去中心化的分散效应
拾零:
今晚大部分时间在帮初中同学做南京游玩的攻略,还要陪他们去苏州耍。南京的景点我都是去过一次以上的,好兴致在于可以再给朋友当导游了,可惜游长江、浦口火车、矿山喝咖啡,那些我一直嫌远没去的活动,这次因为时间紧凑还是去不了;刚从苏州回来又要去的感受是……可千万别去我才去过的地方。毕竟穷啊。
1.色彩:
有美化万物的倾向。可谓歌舞片、历史片的华丽作品增强美感,但1930s观点认为现实主影片不宜用彩色;色彩会有一定程度失真。最著名的彩色影片往往是表现主义的。
影片中,色彩往往是潜意识因素,具有强烈的表现力、氛围感。色彩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社会中惊人相似。
黑白摄影有时作为象征用于彩色影片中,但有卖弄艺术之嫌;更有效的方式是让色彩褪色,e.g.《美丽人生》。
对色彩的颠覆。避免平庸,打破色彩陈规。
着色技术的弊端:破坏黑色电影(P20)的效果;打乱一些镜头平衡,出现新重心。
2.透镜
(1)标准透镜:现实主义电影导演喜欢,最大程度减少变形;
(2)摄远透镜(长透镜):常从极远镜头拍摄客体特写。
象征意义:透镜越长,对距离越敏感,故意模糊前景、后景或不同界面,可营造醒目的氛围效果。
转移调焦(选择调焦):调整长透镜的焦距,引导观者目光在一个段落的不同距离游移。可提示出因果关系。
压平影像:减弱纵身界面的距离感。
(3)广角透镜(短透镜):用于深焦距镜头的透镜,几乎在所有距离界面都可以保持焦点清晰度。可造成线性(视角越宽,线条形态越扭曲)、空间(夸大不同景深界面距离)的变形。
作用:夸大走近或离开摄影机的运动;最超常——鱼眼。
3.滤镜
用于纯化装性目的;减弱或增强一定的色彩。
通过色彩、透镜、滤镜,影片可拍摄出色泽式或线条式的风格。
4.胶片
(1)快速胶片:感光度高,可不用照明,一般用于拍摄纪录片,成像颗粒较粗,线条发虚,色彩模糊
(2)慢速胶片:感光度低,照明要求比前者多十倍,可准确捕捉色彩。
5.特技效果
节省重拍成本、现实主义影片受益、节省电影发行成本、数码剪辑方便;动画片较少细节,更多雕塑感和造型性;表演受到负面影响。
最大危险:技术“落到一心牟利的热衷雕虫小技的艺匠手中。这种事已经发生。”
6.摄影师
———————————————————————————————————————————
文艺学:丹纳与文艺社会学
丹纳《艺术哲学》:艺术品不是孤立的
三总体:
1.一件艺术品从属于一个艺术家所有作品的总体
2.一个艺术家从属于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
3.艺术家家族从属于社会
对艺术品的研究必须从社会总体出发,丹纳自觉意识到其方法与传统的不同(即康德、黑格尔的文艺美学“从主义出发”),但他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社会、观察文艺,难免偏颇。
三动因:
1.种族:一个民族生理学、遗传学意义上的文化倾向,是永存的原始印记——内部主源
2.环境:物质环境+人类环境(政局、国家政策)——外部压力
3.时代——内外相同的情况下,不同顷间发生的作用——后天动量
文学艺术生成和发展的公式,文艺社会学方法的基本内涵
三标准:
1.特征的重要程度:最不易变化的特征就是最重要的特征,表现一个民族最隐秘的原始意识
2.特征的有益程度:对艺术价值的肤浅理解,完全忽视了“丑”的审美力量
3.效用的集中程度:艺术典型化
用于艺术价值判断
城市文化:当代城市文化的群落化历史
1.1960s:户口决定生活空间,单位决定生活方式
E.g.《阳光灿烂的日子》 心里叛逆:亚文化的开始形成(懵懂式叛逆,有符号性消费,外国亚文化进入中国都市群体)
2.70年代作家:身体显现
王朔的80s小说(70s少年长大后):自觉式叛逆,痞子文学
3.1990s初,人文精神大讨论,“二张二王”之争,痞子时代结束
70年代作家:道德叛逆,炫耀以获得自我认同
4.80后:都市群落的自觉与定位
郭敬明、韩寒:大量粉丝各有特征,构成社会景观,媒体、互联网让群落扩大化,都市文化扩大到更大的空间
群落媒体化:互动与操控(超女比赛手机投票,互动构成明星为中心的群落,具有随机性)
5.90后:呆萌贱坏怪——反哺时代
年轻人对数字化教育接受最快,造成对年龄秩序的挑衅
6.网络社会的群落生成
网络社会可以现实化
(1)网络社区的形成:真实个体的社会需要
(2)流动空间与社区化:网络是流动空间,社区关系得到强化
(3)超地域地区的形成:网聊、网游、网购……
(4)瓦解和重构城市空间:从生活空间到想象认同 e.g.地域攻击
(5)自媒体构造“微空间”,拆解了统一空间, 产生空间压缩效应、去中心化的分散效应
拾零:
今晚大部分时间在帮初中同学做南京游玩的攻略,还要陪他们去苏州耍。南京的景点我都是去过一次以上的,好兴致在于可以再给朋友当导游了,可惜游长江、浦口火车、矿山喝咖啡,那些我一直嫌远没去的活动,这次因为时间紧凑还是去不了;刚从苏州回来又要去的感受是……可千万别去我才去过的地方。毕竟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