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骏眉和正山小种
“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拜伦《唐璜》
近几年武夷茶叶市场终于又唤醒了曾经驰名中外的正山小种。正山小种是17、18世纪英国皇家御用品,由英国女王分赐贵族,是当时英国王公贵族竞相追求的生活时尚。拜伦在《唐璜》中咏叹:“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正山小种红茶开创了中国红茶的纪元,起源于17世纪,最早为武夷山一带发明的小种红茶。1610年荷兰商人第一次运销欧洲的红茶就是崇安县(现武夷山市)星村生产的小种红茶。我国红茶在国际市场上曾占统治地位。 ”
现在市面上炒得最热的是金骏眉。我品过,香气浓烈而幽艳,没有国外红茶通常的粗糙后味,久久回香,相当不错。但是价格比较贵,新出品的有海堤红,价格一开始更为合理。无论名称如何,武夷的正山小种都是红茶中的上品。
引:其汤色金黄,具淡而甜的花香、蜜香,喝完之后甘甜润滑,外形细小而紧秀。因新开发的产品只选用产自崇山峻岭中小种茶树的一芽为原料,极其珍贵;茶师梁骏德的名字中刚好有一个“骏”字;茶叶的形状似眉毛,“眉”还具有寿者、长久之意,便取名“金骏眉”。
自“正山小种”红茶出世以后,先后产生了四大红茶既祁门红茶、印度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及斯里兰卡高地红茶,据史料记载祁门红茶是1876年由福建崇安县任县令的余干臣回家乡后,把福建“正山小种”红茶制法带回去,在至德渡街设红茶庄试制成功的。另有记载红茶的传播是由武夷山(崇安)传到江西铅山的河口镇,再由河口镇传到修水后又传到安徽东部的祁门。
如果你还在膜拜国外的红茶,那么你OUT了。不过正山小种是奢侈品一级。
转之:
关于正山小种红茶起源的确切时间至今尚无史料可供考证,而且众说不一。但有关部门和专家经过充分论证认定应是在明末出现,距今应有四百余年历史。其理由是:
一是史料记载,明末(16世纪中后期)武夷山已出现茶叶发酵技术。 据明朝周亮工(1612——1672)在《闽小记》中记载:“崇安县令招黄山僧以松箩法制茶,堪并架”,“武夷山颠,紫帽,笼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来则先蒸而后焙,故色多紫帽赤,只堪供宫中完濯用耳;近有以松箩法制之著,即视之香色亦足。经旬月,则赤如故。”这说明以松箩法制茶后,茶叶所泡出的茶汤,带有紫赤的颜色,且香气足。这些记载符合发酵茶叶的特点即带有紫赤汤色,香气充足。这就说明了发酵技术在明末就已运用于武夷山的制茶技术,并且使武夷山的茶农成功地生产出了新的茶叶品种。
二是当地原住民关于正山小种红茶起源的说法。据传,明末清初时局动乱不安,桐木关是外地人入闽的咽喉要冲。当时有一支军队进入桐木关的庙湾,占驻了茶厂,士兵甚至就睡在茶青上。茶厂里待制的茶叶无法及时烘干,而变软变红并且发黏。军队走后,茶农为挽回损失,决定把已经变软的茶叶搓揉成条并采取当地盛产的马尾松木加温烘干,这样一来原来红绿相伴的茶叶变的乌黑发亮,形成特有的一股浓醇的松香味,即桂圆干味,口感极好。茶农把它挑到45公里外的星村去卖,没想得到消费者喜爱,价格高出原来茶叶好几倍。由此产生了“桐木关小种”和“星村小种”红茶之说。这在当地一生产正山小种红茶的茶叶世家江氏家族的后代传人口中也得到证实。
三是国内国外关于武夷红茶外销年代的记载,都说明正山小种红茶应是出现在16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初之间。首先正山小种红茶应是安徽祁门红茶的鼻祖。1876年,皖籍崇安县令余干臣告老还乡时将崇安桐木关的红茶的茶种和制作技艺带回到了安徽祁门一带,并在祁门至德渡街设红茶庄试制红茶,获得巨大成功,产生了如今闻名于世的四大世界红茶之一的“祁门红茶”。而国内现有的宜红、宁红、滇红、粤红等的产生也都是在红茶的制作技艺由武夷山区传出后逐渐发展并成熟的。至于后来产生了世界四大红茶另外三种——印度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及斯里兰卡高地红茶,甚至后来的肯尼亚红茶等等,都是在中国武夷山桐木关的红茶栽培、制作技艺传出中国后才逐渐发展成熟的。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叫做罗伯特.福均的英国人(Robert Fortune)。福均也算是一个中国通,在1842—1845年间,他曾作为英国园艺会的领导人在中国呆过。他掌握了中文、了解中国的习俗并且熟悉植物。因此,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看中,于1848年被派往中国的著名产茶区—黄山。他从黄山获得了大量的茶树品种与制茶技术。1849年2月,他致函英国驻印度总督,他希望能到著名的红茶产区—武夷山去考察一下。获准后,他同雇佣的中国随从到了武夷山,并从当地人那里打听到了一些茶叶秘密,特别是了解到茶叶的发酵处理。了解了中国的著名茶叶产区的茶树以及茶叶生产技术后,福均准备回到印度,但他的茶叶技术仍然不能够生产出优质的茶叶。他知道只有中国的种茶和制茶人,才可以将茶叶生产的技术完整地传授给印度人,只有他们,才能在印度制出第一批优质的茶叶。于是,他招聘了8名武夷山桐木关的工人,并于1851年3月把他们以及偷得的茶叶树种带到了加尔各答,最后落户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阿萨姆。三年后,福均完全掌握了茶树的种植与制茶的技术。从此,印度阿萨姆红茶横空出世,印度、锡兰等英国殖民地的红茶逐渐成为世界红茶的主流。
“正山小种”红茶在五口通商前被欧洲人称之为武夷茶叶(WUYI BOHEA)。都是由山西商人(俗称山西马帮,近代山西省常氏庄园就是经营武夷茶叶的代表)经由桐木关---→江西铅山河口---→九江---→武汉---→天津或大同---→内蒙---→前苏联直至鹿特丹。再由荷兰商人售往欧洲大陆各地。最先它是以治病功能在药店出售。
1650年之前,“正山小种”红茶的经贸权可以说完全被荷兰人所垄断,但英国东印度公司看好中国武夷的茶叶市场,于1644年在厦门设立贸易办事处,开始与荷兰人在茶叶生意上短兵相接。1652年至1654年,英荷两国终于兵戎相见,爆发了第一次“英荷战争”。1665年至1667年爆发了第二次英荷之战,由于英国再度获胜,从而摆脱了荷兰人而渐渐垄断茶叶贸易。1669年英国政府规定茶叶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从此,英国政府由厦门收购武夷茶,大量将“正山小种”红茶输入欧洲市场。
四是红茶在17、18世纪已是我国高度海外贸易化的商品。 “正山小种”红茶繁荣至18世纪初叶,大批的传教士及贸易商追根溯源来到“正山小种”红茶的原产地——桐木,进行考察及传教,并根据桐木原住民方言称“正山小种”为乌茶的这一语音,将原来的武夷谐音BOHEA改为BLACK TEA,取乌者黑色之意。(现桐木原住民仍称红茶为乌茶),由于他们的到来也从此揭开了武夷山保护区桐木物种基因库神秘的面纱。而“正山小种”红茶为适应消费者所需口味的不同,又衍生出了重烟型的烟正山小种LAPSANG,而LAPSANG的由来是因此茶在福州出口,贸易商根据福州方言称烟正山小种为LA熏的茶,LA 指的是松明。
据资料记载,早在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带去几箱中国“正山小种”红茶作为嫁妆,带入英国皇宫,据传英国皇后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先泡一杯“正山小种”红茶,为此“正山小种”红茶成为贵重的珍品。随后,安妮女王提倡以茶代酒,将茶引入上流社会,为此正山小种红茶作为当时的奢侈品,后逐渐演化成“下午茶”。此后在英国,正山小种倍受皇室成员的青睐,尤其是英女皇。所以正山小种又有英国“皇室茶”之称。在此期间,老茶师、英国人诺顿夸奖说:“喝这种茶胜过饮人参汤。”英国17世纪著名诗人拜伦在他的著名长诗《唐璜》里写道:“我觉得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BOHEA)”。给予富有文学浪漫色彩的赞评。
正山小种红茶可以说开创了中国茶叶进入欧洲的纪元,走过辉煌的历程至今仍誉满西方世界。那么为什么时下国人对它并无太多了解,知名度不高,竟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产品呢?这是由于一方面桐木地区地处海拔千米以上的深山老林,当时路途险要难行,交通极其不便,对外交流几乎隔绝。在那个时代,武夷岩茶制作技术的要推广到桐木关内,也是比较困难的。而在明末“偶尔”发现的发酵技术才产生红茶时,也许岩茶制作技术已相当成熟,其产品也为人们广泛接受。新生的红茶仅在桐木关一地生产,难以交流,不为人们所关注;另一方面在国内战乱不断的年月,“正山小种”红茶无人生产,几乎面临绝迹。而传播到国内外技术此时产生了祁红、印度红茶等已拥有了一定规模、市场和影响;再一方面解放后才得以恢复生产的“正山小种”红茶,成了省内外贸创汇的重点商品,几乎全部出口。国内市面上难以见其“庐山真面目”,人们不认识也就不奇怪了。
这里要说的是与国内恰恰相反,在欧洲一些国家,尤其是英国,也许那里人们不知道“大红袍”、“铁观音”,但由于拥有几百年茶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那里许多人却知道“正山小种 ”。
颇有历史讽刺意味的是,“正山小种”产于中国,却给英国人带来了滚滚财富。为了从皇室桌上走向平民的家中,他们在全社会推广了英式“下午茶”、“午后茶”的习俗。不但如此,他们还借助科技力量生产了以红茶为主要原料的快速饮品“立顿”(Lipton),打回“世界红茶鼻祖”的老家来了。乍一见之,你绝不会想到这是茶。但是你更想不到的是,这种粉末状的立顿茶会成为了全世界的大名牌。据传,立顿公司每年的茶叶出口量比全中国所有茶叶公司的出口量还多。
正山小种红茶性情温和,冲泡前不用洗茶。泉水烧至沸点,投茶约10克,急水高冲加盖15秒至1分半钟(以泡的次数为选择),它开汤虽没祁红明亮但色泽红润,虽没滇红浓厚但汤水清澈;入口茶味浓郁不刺激,香气高长;闻香杯底,挂杯持续。西式品饮方法很多,可加奶、加糖、加橙汁。哈,看来中西融合度还蛮高的。 不过我们国人还是喜欢本色品茗。一杯茶连续冲泡七、八遍仍然滋味鲜爽、香气更溢。放一晚上,也不会像其他茶那样起一层茶碱。愿意的话,第二天还可以接着泡。由于是全发酵茶类,只要保藏得法,时间久了,香味更浓。
正山小种红茶近年来又开发出一些新品种。“骏眉”就是其中一种。它是一种顶级正山小种红茶。
2005年,来自北京的一位张姓客人提议武夷山某知名茶厂制作一部分顶级正山小种红茶。当年6月份,该厂梁骏德师傅用来自1500~1800米高的原生小种野茶的茶青,根据张姓客人所提供的制作方法进行全程手工制作,制作出来的茶叶因迎合北京人口味,很受北京客人的欢迎,并愿意以每公斤6000元的价格进行收购。因其外形毫极显,似人的眉毛,又因制作的第一个人为梁骏德师傅,故取名“骏眉”,又根据茶叶的品质及采摘的标准不同,在前面加上金、银、铜来区分骏眉的等级。后传入民间,茶农们常把铜骏眉叫做赤甘(一芽两叶),又根据叶子的张开程度,分为小赤甘(叶子未张开)和大赤甘(叶子张开)。
骏眉的制作只是沿袭了部分正山小种传统的制作方法进行制作。与传统的正山小种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正山小种要经过松枝烟熏,而骏眉除了在萎凋过程中有小部分的烟熏之外,并没经过用松枝烟熏的过程。骏眉的制作对茶青和工艺要求极高,产量有限,故十分金贵。骏眉的产地在武夷山桐木挂墩。
近几年武夷茶叶市场终于又唤醒了曾经驰名中外的正山小种。正山小种是17、18世纪英国皇家御用品,由英国女王分赐贵族,是当时英国王公贵族竞相追求的生活时尚。拜伦在《唐璜》中咏叹:“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正山小种红茶开创了中国红茶的纪元,起源于17世纪,最早为武夷山一带发明的小种红茶。1610年荷兰商人第一次运销欧洲的红茶就是崇安县(现武夷山市)星村生产的小种红茶。我国红茶在国际市场上曾占统治地位。 ”
现在市面上炒得最热的是金骏眉。我品过,香气浓烈而幽艳,没有国外红茶通常的粗糙后味,久久回香,相当不错。但是价格比较贵,新出品的有海堤红,价格一开始更为合理。无论名称如何,武夷的正山小种都是红茶中的上品。
引:其汤色金黄,具淡而甜的花香、蜜香,喝完之后甘甜润滑,外形细小而紧秀。因新开发的产品只选用产自崇山峻岭中小种茶树的一芽为原料,极其珍贵;茶师梁骏德的名字中刚好有一个“骏”字;茶叶的形状似眉毛,“眉”还具有寿者、长久之意,便取名“金骏眉”。
自“正山小种”红茶出世以后,先后产生了四大红茶既祁门红茶、印度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及斯里兰卡高地红茶,据史料记载祁门红茶是1876年由福建崇安县任县令的余干臣回家乡后,把福建“正山小种”红茶制法带回去,在至德渡街设红茶庄试制成功的。另有记载红茶的传播是由武夷山(崇安)传到江西铅山的河口镇,再由河口镇传到修水后又传到安徽东部的祁门。
如果你还在膜拜国外的红茶,那么你OUT了。不过正山小种是奢侈品一级。
转之:
关于正山小种红茶起源的确切时间至今尚无史料可供考证,而且众说不一。但有关部门和专家经过充分论证认定应是在明末出现,距今应有四百余年历史。其理由是:
一是史料记载,明末(16世纪中后期)武夷山已出现茶叶发酵技术。 据明朝周亮工(1612——1672)在《闽小记》中记载:“崇安县令招黄山僧以松箩法制茶,堪并架”,“武夷山颠,紫帽,笼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来则先蒸而后焙,故色多紫帽赤,只堪供宫中完濯用耳;近有以松箩法制之著,即视之香色亦足。经旬月,则赤如故。”这说明以松箩法制茶后,茶叶所泡出的茶汤,带有紫赤的颜色,且香气足。这些记载符合发酵茶叶的特点即带有紫赤汤色,香气充足。这就说明了发酵技术在明末就已运用于武夷山的制茶技术,并且使武夷山的茶农成功地生产出了新的茶叶品种。
二是当地原住民关于正山小种红茶起源的说法。据传,明末清初时局动乱不安,桐木关是外地人入闽的咽喉要冲。当时有一支军队进入桐木关的庙湾,占驻了茶厂,士兵甚至就睡在茶青上。茶厂里待制的茶叶无法及时烘干,而变软变红并且发黏。军队走后,茶农为挽回损失,决定把已经变软的茶叶搓揉成条并采取当地盛产的马尾松木加温烘干,这样一来原来红绿相伴的茶叶变的乌黑发亮,形成特有的一股浓醇的松香味,即桂圆干味,口感极好。茶农把它挑到45公里外的星村去卖,没想得到消费者喜爱,价格高出原来茶叶好几倍。由此产生了“桐木关小种”和“星村小种”红茶之说。这在当地一生产正山小种红茶的茶叶世家江氏家族的后代传人口中也得到证实。
三是国内国外关于武夷红茶外销年代的记载,都说明正山小种红茶应是出现在16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初之间。首先正山小种红茶应是安徽祁门红茶的鼻祖。1876年,皖籍崇安县令余干臣告老还乡时将崇安桐木关的红茶的茶种和制作技艺带回到了安徽祁门一带,并在祁门至德渡街设红茶庄试制红茶,获得巨大成功,产生了如今闻名于世的四大世界红茶之一的“祁门红茶”。而国内现有的宜红、宁红、滇红、粤红等的产生也都是在红茶的制作技艺由武夷山区传出后逐渐发展并成熟的。至于后来产生了世界四大红茶另外三种——印度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及斯里兰卡高地红茶,甚至后来的肯尼亚红茶等等,都是在中国武夷山桐木关的红茶栽培、制作技艺传出中国后才逐渐发展成熟的。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叫做罗伯特.福均的英国人(Robert Fortune)。福均也算是一个中国通,在1842—1845年间,他曾作为英国园艺会的领导人在中国呆过。他掌握了中文、了解中国的习俗并且熟悉植物。因此,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看中,于1848年被派往中国的著名产茶区—黄山。他从黄山获得了大量的茶树品种与制茶技术。1849年2月,他致函英国驻印度总督,他希望能到著名的红茶产区—武夷山去考察一下。获准后,他同雇佣的中国随从到了武夷山,并从当地人那里打听到了一些茶叶秘密,特别是了解到茶叶的发酵处理。了解了中国的著名茶叶产区的茶树以及茶叶生产技术后,福均准备回到印度,但他的茶叶技术仍然不能够生产出优质的茶叶。他知道只有中国的种茶和制茶人,才可以将茶叶生产的技术完整地传授给印度人,只有他们,才能在印度制出第一批优质的茶叶。于是,他招聘了8名武夷山桐木关的工人,并于1851年3月把他们以及偷得的茶叶树种带到了加尔各答,最后落户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阿萨姆。三年后,福均完全掌握了茶树的种植与制茶的技术。从此,印度阿萨姆红茶横空出世,印度、锡兰等英国殖民地的红茶逐渐成为世界红茶的主流。
“正山小种”红茶在五口通商前被欧洲人称之为武夷茶叶(WUYI BOHEA)。都是由山西商人(俗称山西马帮,近代山西省常氏庄园就是经营武夷茶叶的代表)经由桐木关---→江西铅山河口---→九江---→武汉---→天津或大同---→内蒙---→前苏联直至鹿特丹。再由荷兰商人售往欧洲大陆各地。最先它是以治病功能在药店出售。
1650年之前,“正山小种”红茶的经贸权可以说完全被荷兰人所垄断,但英国东印度公司看好中国武夷的茶叶市场,于1644年在厦门设立贸易办事处,开始与荷兰人在茶叶生意上短兵相接。1652年至1654年,英荷两国终于兵戎相见,爆发了第一次“英荷战争”。1665年至1667年爆发了第二次英荷之战,由于英国再度获胜,从而摆脱了荷兰人而渐渐垄断茶叶贸易。1669年英国政府规定茶叶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从此,英国政府由厦门收购武夷茶,大量将“正山小种”红茶输入欧洲市场。
四是红茶在17、18世纪已是我国高度海外贸易化的商品。 “正山小种”红茶繁荣至18世纪初叶,大批的传教士及贸易商追根溯源来到“正山小种”红茶的原产地——桐木,进行考察及传教,并根据桐木原住民方言称“正山小种”为乌茶的这一语音,将原来的武夷谐音BOHEA改为BLACK TEA,取乌者黑色之意。(现桐木原住民仍称红茶为乌茶),由于他们的到来也从此揭开了武夷山保护区桐木物种基因库神秘的面纱。而“正山小种”红茶为适应消费者所需口味的不同,又衍生出了重烟型的烟正山小种LAPSANG,而LAPSANG的由来是因此茶在福州出口,贸易商根据福州方言称烟正山小种为LA熏的茶,LA 指的是松明。
据资料记载,早在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带去几箱中国“正山小种”红茶作为嫁妆,带入英国皇宫,据传英国皇后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先泡一杯“正山小种”红茶,为此“正山小种”红茶成为贵重的珍品。随后,安妮女王提倡以茶代酒,将茶引入上流社会,为此正山小种红茶作为当时的奢侈品,后逐渐演化成“下午茶”。此后在英国,正山小种倍受皇室成员的青睐,尤其是英女皇。所以正山小种又有英国“皇室茶”之称。在此期间,老茶师、英国人诺顿夸奖说:“喝这种茶胜过饮人参汤。”英国17世纪著名诗人拜伦在他的著名长诗《唐璜》里写道:“我觉得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BOHEA)”。给予富有文学浪漫色彩的赞评。
正山小种红茶可以说开创了中国茶叶进入欧洲的纪元,走过辉煌的历程至今仍誉满西方世界。那么为什么时下国人对它并无太多了解,知名度不高,竟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产品呢?这是由于一方面桐木地区地处海拔千米以上的深山老林,当时路途险要难行,交通极其不便,对外交流几乎隔绝。在那个时代,武夷岩茶制作技术的要推广到桐木关内,也是比较困难的。而在明末“偶尔”发现的发酵技术才产生红茶时,也许岩茶制作技术已相当成熟,其产品也为人们广泛接受。新生的红茶仅在桐木关一地生产,难以交流,不为人们所关注;另一方面在国内战乱不断的年月,“正山小种”红茶无人生产,几乎面临绝迹。而传播到国内外技术此时产生了祁红、印度红茶等已拥有了一定规模、市场和影响;再一方面解放后才得以恢复生产的“正山小种”红茶,成了省内外贸创汇的重点商品,几乎全部出口。国内市面上难以见其“庐山真面目”,人们不认识也就不奇怪了。
这里要说的是与国内恰恰相反,在欧洲一些国家,尤其是英国,也许那里人们不知道“大红袍”、“铁观音”,但由于拥有几百年茶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那里许多人却知道“正山小种 ”。
颇有历史讽刺意味的是,“正山小种”产于中国,却给英国人带来了滚滚财富。为了从皇室桌上走向平民的家中,他们在全社会推广了英式“下午茶”、“午后茶”的习俗。不但如此,他们还借助科技力量生产了以红茶为主要原料的快速饮品“立顿”(Lipton),打回“世界红茶鼻祖”的老家来了。乍一见之,你绝不会想到这是茶。但是你更想不到的是,这种粉末状的立顿茶会成为了全世界的大名牌。据传,立顿公司每年的茶叶出口量比全中国所有茶叶公司的出口量还多。
正山小种红茶性情温和,冲泡前不用洗茶。泉水烧至沸点,投茶约10克,急水高冲加盖15秒至1分半钟(以泡的次数为选择),它开汤虽没祁红明亮但色泽红润,虽没滇红浓厚但汤水清澈;入口茶味浓郁不刺激,香气高长;闻香杯底,挂杯持续。西式品饮方法很多,可加奶、加糖、加橙汁。哈,看来中西融合度还蛮高的。 不过我们国人还是喜欢本色品茗。一杯茶连续冲泡七、八遍仍然滋味鲜爽、香气更溢。放一晚上,也不会像其他茶那样起一层茶碱。愿意的话,第二天还可以接着泡。由于是全发酵茶类,只要保藏得法,时间久了,香味更浓。
正山小种红茶近年来又开发出一些新品种。“骏眉”就是其中一种。它是一种顶级正山小种红茶。
2005年,来自北京的一位张姓客人提议武夷山某知名茶厂制作一部分顶级正山小种红茶。当年6月份,该厂梁骏德师傅用来自1500~1800米高的原生小种野茶的茶青,根据张姓客人所提供的制作方法进行全程手工制作,制作出来的茶叶因迎合北京人口味,很受北京客人的欢迎,并愿意以每公斤6000元的价格进行收购。因其外形毫极显,似人的眉毛,又因制作的第一个人为梁骏德师傅,故取名“骏眉”,又根据茶叶的品质及采摘的标准不同,在前面加上金、银、铜来区分骏眉的等级。后传入民间,茶农们常把铜骏眉叫做赤甘(一芽两叶),又根据叶子的张开程度,分为小赤甘(叶子未张开)和大赤甘(叶子张开)。
骏眉的制作只是沿袭了部分正山小种传统的制作方法进行制作。与传统的正山小种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正山小种要经过松枝烟熏,而骏眉除了在萎凋过程中有小部分的烟熏之外,并没经过用松枝烟熏的过程。骏眉的制作对茶青和工艺要求极高,产量有限,故十分金贵。骏眉的产地在武夷山桐木挂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