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参加一场活动可以有多个收获?
今天下午@深圳读书会 在宝安中心图书馆举办的时间管理活动,我的收获很大。
活动肯定有不完美之处,比如提问交流时间很短,虽然我没有需要提问的问题,但是会站在整场活动的设计来看,感觉这个环节显得比较仓促。
不过,如果聚焦在不完美之处,总以嫌弃的态度去看事情,也就不会或者少有收获。
我之所以有很大收获,是基于如下原因:
1、嘉宾身份。
整场活动中,我有25分钟的演讲时间。在内容方面,我特意用《琅琊榜》做例子,因为这是近期热点,相对老梗,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昨天有位朋友分享了一篇很棒的文章《生5个娃、上着班考上哈佛,全靠她的神级“时间管理术”》给我,而我立刻就把其中的一个部分“放弃完美主义”用进我的内容中:
多件事齐头并进,乱成一团是必然的。
在吉田穗波看来,公私分明,区隔时间、空间,心情确实会比较轻松,但事情就很难同时进行了。所以,她会在晾衣服时想着怎样回电子邮件,会利用诊所午休填孩子托儿所需的文件……
吉田穗波强调,想多元利用时间的妈妈们要把完美主义放到一边,把“非要完成、完美”改成“做一点是一点”,就会有新突破。
有一次,吉田穗波很想参加一场晚上7点到9点的读书会,但她必须在晚上8点前回到家陪孩子。如果是你,会怎么选择?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放弃。但吉田穗波却去了,她只参加了40分钟的读书会,但“有40分钟的收获,比完全没去强太多了”。
不做,收获是0,做一点就有一点的收获。
吉田穗波说,工作、家务、带娃,每个人都会给自己打分,标准也不尽相同,但妈妈们可以进行区分,除了必须达到的目标,其他可以试着稍微降低标准,不必事事满分。
(引用结束)
以上是原文,我并不会直接引用,而是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概述,表达出最主要的意思:凡事不必求完美,听40分钟也比完全不听好。这是对我有触动的点,通过立刻分享,既传递了新知(由于这篇文章近来才流行,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都是新知),又巩固了我的知识。
2、学员身份。
整场活动还有另外几位嘉宾分享,既然主题都是时间管理,当然都是我感兴趣的。10月23日晚刚刚对行动派进行了“记忆与遗忘”的在线分享,今天就听到最强大脑李威的分享,我们的内容差不多相似,只是做法上仍有差异:他是以记忆为业的人,所以对于记忆会非常强调,而我是使用知识的人,并不认为凡事都需要记忆,比如圆周率多少位数,我只要会百度就行了。不过这次也印证了,我所分享的方法是没有问题的——记忆大师都采用嘛。
高地清风、@雷宗扬 等人的分享,内容我基本都已熟知,一听开头,一看页面,就知道下文如何,所以并不需要全神贯注。
《番茄工作法图解》译者大胖的分享很简短,但很感人,他说,“限制是世界上最动人的东西。”我也认同。我们必须学会在限制中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梦想的实现。
《番茄工作法图解》作者Staffan Nöteberg的演讲非常精彩,他虽然是程序员,但是非常有表现力,PPT是手绘风,可爱且传神,而他也善于运用道具,比如甲壳虫状的小番茄钟,还有几个洋娃娃来模拟不同的角色。他的演讲对我启发很大:表述清晰、生动好玩,寓知识于娱乐。
3、兼顾其他。
在行前,我就已经准备好两篇文章存放在备忘录中,因为每天发文都有一定节奏,通常并不会因为有其他活动而中断(也有例外情况),在听讲的间歇,发了两篇文章。下午的几篇文章会带来一定量的粉丝,可以说是听讲增粉两不误吧。当然到我听得特别认真的时候也就不发微博或文章了,毕竟,正事要紧。
在上次有位学员通过在行约见我的时候,就对我说过会来参加这场活动,我到现场时,就见到她,于是对她说了一下她微博中的图片水印的问题——昨天看到了她的微博,但觉得反正要见面,不如当面讲。她也向我反馈了约见之后她的变化,这种反馈挺好的,让我知道约见所起的作用。上次趁早读书会活动也有一位学员参加,告诉我见面之后她开心很多,的确是,看她的面容就明显地显现出来。
和@雷宗扬 也是很久不见,简单地交流了几句,虽然我没关注宗扬,但有时候会直接看他的微博,几年来,一直感受到他的变化,也深为他欣喜。李威,我是在在行上看到的他的资料,所以一见面就认出他来。高地清风、大胖等都是首次见,通过这次活动也向他们学习了。高地清风的PPT也很清新,是黑板板书式的风格。
因为会场太冷,我身体受不了,所以活动结束,应大家之约陆续拍完合照等,就赶紧撤退了。回顾整个下午的内容,写出这些,算是我的总结。
活动肯定有不完美之处,比如提问交流时间很短,虽然我没有需要提问的问题,但是会站在整场活动的设计来看,感觉这个环节显得比较仓促。
不过,如果聚焦在不完美之处,总以嫌弃的态度去看事情,也就不会或者少有收获。
我之所以有很大收获,是基于如下原因:
1、嘉宾身份。
整场活动中,我有25分钟的演讲时间。在内容方面,我特意用《琅琊榜》做例子,因为这是近期热点,相对老梗,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昨天有位朋友分享了一篇很棒的文章《生5个娃、上着班考上哈佛,全靠她的神级“时间管理术”》给我,而我立刻就把其中的一个部分“放弃完美主义”用进我的内容中:
多件事齐头并进,乱成一团是必然的。
在吉田穗波看来,公私分明,区隔时间、空间,心情确实会比较轻松,但事情就很难同时进行了。所以,她会在晾衣服时想着怎样回电子邮件,会利用诊所午休填孩子托儿所需的文件……
吉田穗波强调,想多元利用时间的妈妈们要把完美主义放到一边,把“非要完成、完美”改成“做一点是一点”,就会有新突破。
有一次,吉田穗波很想参加一场晚上7点到9点的读书会,但她必须在晚上8点前回到家陪孩子。如果是你,会怎么选择?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放弃。但吉田穗波却去了,她只参加了40分钟的读书会,但“有40分钟的收获,比完全没去强太多了”。
不做,收获是0,做一点就有一点的收获。
吉田穗波说,工作、家务、带娃,每个人都会给自己打分,标准也不尽相同,但妈妈们可以进行区分,除了必须达到的目标,其他可以试着稍微降低标准,不必事事满分。
(引用结束)
以上是原文,我并不会直接引用,而是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概述,表达出最主要的意思:凡事不必求完美,听40分钟也比完全不听好。这是对我有触动的点,通过立刻分享,既传递了新知(由于这篇文章近来才流行,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都是新知),又巩固了我的知识。
2、学员身份。
整场活动还有另外几位嘉宾分享,既然主题都是时间管理,当然都是我感兴趣的。10月23日晚刚刚对行动派进行了“记忆与遗忘”的在线分享,今天就听到最强大脑李威的分享,我们的内容差不多相似,只是做法上仍有差异:他是以记忆为业的人,所以对于记忆会非常强调,而我是使用知识的人,并不认为凡事都需要记忆,比如圆周率多少位数,我只要会百度就行了。不过这次也印证了,我所分享的方法是没有问题的——记忆大师都采用嘛。
高地清风、@雷宗扬 等人的分享,内容我基本都已熟知,一听开头,一看页面,就知道下文如何,所以并不需要全神贯注。
《番茄工作法图解》译者大胖的分享很简短,但很感人,他说,“限制是世界上最动人的东西。”我也认同。我们必须学会在限制中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梦想的实现。
《番茄工作法图解》作者Staffan Nöteberg的演讲非常精彩,他虽然是程序员,但是非常有表现力,PPT是手绘风,可爱且传神,而他也善于运用道具,比如甲壳虫状的小番茄钟,还有几个洋娃娃来模拟不同的角色。他的演讲对我启发很大:表述清晰、生动好玩,寓知识于娱乐。
3、兼顾其他。
在行前,我就已经准备好两篇文章存放在备忘录中,因为每天发文都有一定节奏,通常并不会因为有其他活动而中断(也有例外情况),在听讲的间歇,发了两篇文章。下午的几篇文章会带来一定量的粉丝,可以说是听讲增粉两不误吧。当然到我听得特别认真的时候也就不发微博或文章了,毕竟,正事要紧。
在上次有位学员通过在行约见我的时候,就对我说过会来参加这场活动,我到现场时,就见到她,于是对她说了一下她微博中的图片水印的问题——昨天看到了她的微博,但觉得反正要见面,不如当面讲。她也向我反馈了约见之后她的变化,这种反馈挺好的,让我知道约见所起的作用。上次趁早读书会活动也有一位学员参加,告诉我见面之后她开心很多,的确是,看她的面容就明显地显现出来。
和@雷宗扬 也是很久不见,简单地交流了几句,虽然我没关注宗扬,但有时候会直接看他的微博,几年来,一直感受到他的变化,也深为他欣喜。李威,我是在在行上看到的他的资料,所以一见面就认出他来。高地清风、大胖等都是首次见,通过这次活动也向他们学习了。高地清风的PPT也很清新,是黑板板书式的风格。
因为会场太冷,我身体受不了,所以活动结束,应大家之约陆续拍完合照等,就赶紧撤退了。回顾整个下午的内容,写出这些,算是我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