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男人 龙应台
我不是个好孩子,在音乐选修课上,我仍是抵不住诱惑,翻开了龙应台的《啊,上海男人》。这是我从老师推荐的书单上找到的,只听名字就引起我阅读欲望的书。在白天的课上一直强忍着不去翻开,压抑到了晚上,实在是不够坚定,终于近乎雀跃地翻开了她。但是之前的一整天,我几乎根据这个题目编出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上海男人会让龙应台先生有如此感慨?为什么是上海男人让龙应台先生有如此感慨?并且在脑内自编自导了一部纪录片
我对龙应台先生并不是很了解,仅仅知道她是一位台湾女作家,擅长针砭时弊,写的文字有一种男子气概,读起来畅快淋漓。我也读过她写的散文,不带任何政治观点,没有批判,不带尖刺,留下的是一种女子特有的细腻与柔软,字里行间透出对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抑或是些微的伤痛。带着这样的印象,伴着老师精心挑选的各国名曲,我翻开了第一页。
开篇是龙应台先生的一些感慨,以及一些热心读者的来信,我直接略过翻到了我感兴趣的那一页——《上海男人》。在书中,龙应台先生看到的上海男人是新女性梦寐以求的,从英雄的迷思中解放出来、温柔坦荡可爱男人。他们不以做饭洗衣为耻,几乎包办家事,甚至有时候会显得有些“妻管严”。也许这样说不太客观,但是上海甚至江浙的确有许多这样的男人。他们并不都像龙应台先生看到听到的那样,几乎包揽所有家事并且严重惧内,但是毫无疑问,他们很少有大男子主义的想法,也并不认为男性天生应该比女性强势并且在家中占据绝对权威。我自己就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我爸爸是个严肃的男人,脾气甚至有点急躁,看起来绝对是个强势的男人。但是他会毫不犹豫地在妈妈忙碌或者想偷懒的时候接手,做例如饭洗衣拖地之类的家事。对他来说这并不损害他作为男人的自尊,更不会是惧内的表现,这只不过是公认的夫妻之间的一种默契以及对彼此的关爱。我的舅舅更是难得的好男人,烟酒不沾,做得一手好菜,对打扫卫生也勤勤恳恳。我从小看惯了这些,并不觉得这是一种奇异现象,反而习以为常。虽然平时通过互联网,也常常了解到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其他家庭女性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甚至虐待,但是我依然无法想像这种画面。
而龙应台先生发现了上海男人,并且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新奇,并且特地写了一篇文章来抒发感慨,这实在使我有些惊异。大概是见识过于浅薄、眼界不够开阔,依我的拙见,上海男人乃至江浙男人与妻子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按照现在中国起码是中国大陆的情况,仅仅靠一个人的工作是决计养不起一大家子的人的,他起码要供养四个长辈以及一个孩子,还要时时担忧物价上涨与疾病侵袭。在龙应台先生提到的其他地区,社会福利的完整程度已经确保了以上的担心会被政府所接手。而在中国大陆,尽管政府在努力(我们就相信在努力),但是现在的社会机制不足以负担这一切,因此,其实中国大陆的男人身上的负担似乎比其他地区更加沉重。所以为了更好的生活,同时也出于对于男性的疼惜,中国的女人走出了家庭,选择和男人一起负担。工作之后,中国女人身上的压力几乎和男人等同,而且由于女性先天因素,有时会比男性更加疲惫。结束了一天辛苦繁重的工作回家,自然无法像龙应台先生提到的台湾女人那样温良恭俭让,德国女人那样贤妻良母,操持家务。而两人的工资也无法负担聘请阿姨的支出。所以在这时,男人也开始分担女人的家务,甚至由于对女人的心疼与爱会全面接手。我想这并非是一个个别现象,在其他国家地区也一定有这样的存在。只不过在上海江浙地带,这种现象蔚然成风,被发现或者说出来也不会觉得羞耻,而在其他地方也许会被叫成“妻管炎”并且被人耻笑,所以被死死隐瞒或者渐渐就不再出现。而在另一方面,我有一些疑惑,赋闲在家,当全职的家庭主妇难道不会渐渐成为男人的附庸么?没有经济来源,所得全部来自于男人的收入,等到有一天人老珠黄,或者丈夫另有所爱的时候,这些长久被养在家庭的金丝雀该何去何从呢?直至今日,我的母亲对我的教育依旧是经济独立才是人格独立的基础。所以我无法想象婚后蜗居于家庭中,操持家事变成保姆、清洁妇、厨师司机兼园丁,能看到的仅仅是头顶的天空,渐渐与社会脱节会是怎样的情形。情在浓时或许乐在其中,但是长此以往也应该会心生厌倦,无论是妻子还是丈夫,只要有一方感到疲惫,那么这场婚姻即使不以分手告终我想应该也不会幸福吧!因此我常常觉得这种生活就好像是在走钢丝,亦好像是一场豪赌。脚下的依仗就是丈夫的垂怜,而赌的却是自己甚至孩子的幸福。这样的路我不敢走,这样的局我也赌不起。
龙应台先生在文中也提到,她的一位年轻的上海读者对上海男人嗤之以鼻,觉得上海男人是弯豆芽,是小男人,更喜欢有大男子气概的北方男人而宁愿做一个小女人。在前几年我幻想自己未来的另一个半圆的时候也是这种看法,也许身边几乎都是文质彬彬的少年,所以觉得北方粗犷豪爽的男人更有男子气概,而南方男人温和有礼更像是娘娘腔。但是这大概是一个人对新鲜事物的向往,仔细思考之后,我很快改变了想法。因为我无法忍受我以后的生活仅仅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所充斥,或者在工作回家之后还要为各种家庭琐事所烦恼,并且被认为是理所应当还得不到任何帮助。当然我并不认为现如今所有北方男人依旧抱着大男子主义不肯撒手,我前面指的仅仅是那些沉浸于大男子主义中不愿醒来的人。
到最后,龙应台先生不改本色,犀利地指出,现在由于上海男人被嫌弃不够有男人味,上海女人被指出不够女人味,所以上海的男人与女人都在默默地改变,金丝雀和小女人又出现。并且表达了对男女平等、互敬互爱前景的迷惑。按照我的看法,这种现象并非最近在最近才出现。在每个地区中,人的品性各有不同,上海也是如此,并不能说上海男人中就不存在大男子主义,也不能说现在温柔的上海男人就在渐渐消失了。这只不过是一种片面现象,不论在何时何地这两种男人应该都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你看到的是哪一方面或者说你想看到哪一方面罢了。在龙应台先生的这一篇《啊,上海男人》之后,还收录了13篇来自各界的评论,有支持有反对。有人客观阐述了上海男人的现状,也有人主观激动地驳斥龙应台先生的观点,几乎篇篇都有条有理,证据充足。他们和龙应台先生一样是根据自己所见所闻阐述的观点,但由于生长环境不同,每个人看事物的角度也有所不同。不论是批评或者是赞成,我想他们每个人都认真阅读过龙应台先生的作品,并且对此有深入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看法。对此我不得不佩服龙应台先生,她的文字是充满了力量,发人深省,无论最后辩论的结果为何,这种引人深思的力量是什么都无法代替的。我想这大概就是龙应台先生被称作龙旋风的原因吧!
我对龙应台先生并不是很了解,仅仅知道她是一位台湾女作家,擅长针砭时弊,写的文字有一种男子气概,读起来畅快淋漓。我也读过她写的散文,不带任何政治观点,没有批判,不带尖刺,留下的是一种女子特有的细腻与柔软,字里行间透出对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抑或是些微的伤痛。带着这样的印象,伴着老师精心挑选的各国名曲,我翻开了第一页。
开篇是龙应台先生的一些感慨,以及一些热心读者的来信,我直接略过翻到了我感兴趣的那一页——《上海男人》。在书中,龙应台先生看到的上海男人是新女性梦寐以求的,从英雄的迷思中解放出来、温柔坦荡可爱男人。他们不以做饭洗衣为耻,几乎包办家事,甚至有时候会显得有些“妻管严”。也许这样说不太客观,但是上海甚至江浙的确有许多这样的男人。他们并不都像龙应台先生看到听到的那样,几乎包揽所有家事并且严重惧内,但是毫无疑问,他们很少有大男子主义的想法,也并不认为男性天生应该比女性强势并且在家中占据绝对权威。我自己就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我爸爸是个严肃的男人,脾气甚至有点急躁,看起来绝对是个强势的男人。但是他会毫不犹豫地在妈妈忙碌或者想偷懒的时候接手,做例如饭洗衣拖地之类的家事。对他来说这并不损害他作为男人的自尊,更不会是惧内的表现,这只不过是公认的夫妻之间的一种默契以及对彼此的关爱。我的舅舅更是难得的好男人,烟酒不沾,做得一手好菜,对打扫卫生也勤勤恳恳。我从小看惯了这些,并不觉得这是一种奇异现象,反而习以为常。虽然平时通过互联网,也常常了解到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其他家庭女性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甚至虐待,但是我依然无法想像这种画面。
而龙应台先生发现了上海男人,并且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新奇,并且特地写了一篇文章来抒发感慨,这实在使我有些惊异。大概是见识过于浅薄、眼界不够开阔,依我的拙见,上海男人乃至江浙男人与妻子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按照现在中国起码是中国大陆的情况,仅仅靠一个人的工作是决计养不起一大家子的人的,他起码要供养四个长辈以及一个孩子,还要时时担忧物价上涨与疾病侵袭。在龙应台先生提到的其他地区,社会福利的完整程度已经确保了以上的担心会被政府所接手。而在中国大陆,尽管政府在努力(我们就相信在努力),但是现在的社会机制不足以负担这一切,因此,其实中国大陆的男人身上的负担似乎比其他地区更加沉重。所以为了更好的生活,同时也出于对于男性的疼惜,中国的女人走出了家庭,选择和男人一起负担。工作之后,中国女人身上的压力几乎和男人等同,而且由于女性先天因素,有时会比男性更加疲惫。结束了一天辛苦繁重的工作回家,自然无法像龙应台先生提到的台湾女人那样温良恭俭让,德国女人那样贤妻良母,操持家务。而两人的工资也无法负担聘请阿姨的支出。所以在这时,男人也开始分担女人的家务,甚至由于对女人的心疼与爱会全面接手。我想这并非是一个个别现象,在其他国家地区也一定有这样的存在。只不过在上海江浙地带,这种现象蔚然成风,被发现或者说出来也不会觉得羞耻,而在其他地方也许会被叫成“妻管炎”并且被人耻笑,所以被死死隐瞒或者渐渐就不再出现。而在另一方面,我有一些疑惑,赋闲在家,当全职的家庭主妇难道不会渐渐成为男人的附庸么?没有经济来源,所得全部来自于男人的收入,等到有一天人老珠黄,或者丈夫另有所爱的时候,这些长久被养在家庭的金丝雀该何去何从呢?直至今日,我的母亲对我的教育依旧是经济独立才是人格独立的基础。所以我无法想象婚后蜗居于家庭中,操持家事变成保姆、清洁妇、厨师司机兼园丁,能看到的仅仅是头顶的天空,渐渐与社会脱节会是怎样的情形。情在浓时或许乐在其中,但是长此以往也应该会心生厌倦,无论是妻子还是丈夫,只要有一方感到疲惫,那么这场婚姻即使不以分手告终我想应该也不会幸福吧!因此我常常觉得这种生活就好像是在走钢丝,亦好像是一场豪赌。脚下的依仗就是丈夫的垂怜,而赌的却是自己甚至孩子的幸福。这样的路我不敢走,这样的局我也赌不起。
龙应台先生在文中也提到,她的一位年轻的上海读者对上海男人嗤之以鼻,觉得上海男人是弯豆芽,是小男人,更喜欢有大男子气概的北方男人而宁愿做一个小女人。在前几年我幻想自己未来的另一个半圆的时候也是这种看法,也许身边几乎都是文质彬彬的少年,所以觉得北方粗犷豪爽的男人更有男子气概,而南方男人温和有礼更像是娘娘腔。但是这大概是一个人对新鲜事物的向往,仔细思考之后,我很快改变了想法。因为我无法忍受我以后的生活仅仅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所充斥,或者在工作回家之后还要为各种家庭琐事所烦恼,并且被认为是理所应当还得不到任何帮助。当然我并不认为现如今所有北方男人依旧抱着大男子主义不肯撒手,我前面指的仅仅是那些沉浸于大男子主义中不愿醒来的人。
到最后,龙应台先生不改本色,犀利地指出,现在由于上海男人被嫌弃不够有男人味,上海女人被指出不够女人味,所以上海的男人与女人都在默默地改变,金丝雀和小女人又出现。并且表达了对男女平等、互敬互爱前景的迷惑。按照我的看法,这种现象并非最近在最近才出现。在每个地区中,人的品性各有不同,上海也是如此,并不能说上海男人中就不存在大男子主义,也不能说现在温柔的上海男人就在渐渐消失了。这只不过是一种片面现象,不论在何时何地这两种男人应该都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你看到的是哪一方面或者说你想看到哪一方面罢了。在龙应台先生的这一篇《啊,上海男人》之后,还收录了13篇来自各界的评论,有支持有反对。有人客观阐述了上海男人的现状,也有人主观激动地驳斥龙应台先生的观点,几乎篇篇都有条有理,证据充足。他们和龙应台先生一样是根据自己所见所闻阐述的观点,但由于生长环境不同,每个人看事物的角度也有所不同。不论是批评或者是赞成,我想他们每个人都认真阅读过龙应台先生的作品,并且对此有深入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看法。对此我不得不佩服龙应台先生,她的文字是充满了力量,发人深省,无论最后辩论的结果为何,这种引人深思的力量是什么都无法代替的。我想这大概就是龙应台先生被称作龙旋风的原因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