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塑造情感共鸣的几种品牌营销方式(一)
现代社会,企业、营销从业者、广告公司、零售商变得越来越狡猾、精明以及险恶。如今,借助复杂的新工具和科技,以及消费者行为、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新研究,品牌公司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习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这里面举几个常见的塑造情感共鸣的品牌方式。
健康、幸福、CSR和心灵鸡汤的代价
我们人类的大脑很容易形成心理快捷键,或者说书签,这些心理符号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书签,将物理世界里的暗示、特定情绪或属性连接起来。通过在产品与某些积极情绪之间创造关联,品牌公司将这些标记植入我们的内心。杜克大学教授丹爱瑞丽在《怪诞行为学》中说,我们买的东西通常不仅仅是物品,而且还有那个物品所承载的一种理念。
通过销售健康(或健康的错觉),品牌公司大赚一笔没有什么奇怪的,事实上这些钱太好赚了。他们站出来,说各种夸张的、荒谬的、毫无事实根据的话,宣称某些绿色食品能够补充能量、促进消化、缓解失眠和美容养颜,还能治疗心脏病、糖尿病等等。药妆产业则98%都依靠营销,瑜伽服虽然很贵,但很受欢迎。他们肆意用着常见的术语,如“有机生长”“有机”“不含农药”“纯天然”以及“无人造成分”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
过去几年来,许多人不再崇拜金钱和物质,转而把热情奉献给了一种“新的节俭”。近一半的人,尤其是女性,都说他们愿意花多些钱来买对环境负责的产品。公司深谙此理,经常发起有关健康和绿色的公益活动。但是特地花钱买这些“有责任感的”产品真的对社会有所帮助吗?或者他们不过是让我们觉得自己更有道德?各种迹象都指向后者。更讽刺的是,今天购买负责人的产品,如特斯拉、普锐斯,更多是一种炫耀性消费。
如何科学的吓唬消费者
恐惧是一种有趣的、复杂的,总体上来说不怎么令人愉快的情绪。恐惧会提升我们的肾上腺素,创造原始的、本能的“攻击或逃避”的反应,从而再释放出制造荷尔蒙和神经传导素的肾上腺素。经过很多“肾上腺素成瘾者”的证实,恐惧会制造相当的满足感。恐惧有一种违背常理但又有趣的粘合力。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喜欢散播恐怖的谣言,有时还夸大其词,就是为了提高危险性。
地球上没有一个果酱生产商能保证新鲜。果酱本身就不是一个新鲜的产品,但是营销者可不想让我们知道。他们在果酱的盖子上贴上一条窄的白色不干胶纸带,为的是营造一种新鲜的错觉。酒店的马桶圈上会垫上一层纸、以及浴缸或放迷你吧旁边的玻璃杯上放一个纸盖子也都是这个原理。营销者把这个叫做“fresh strip”(新鲜带),和它的近亲塑封一样,传递给人一种没被细菌污染过的错觉。
在2008年一项惊人的研究中,英国巴斯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人们对失败的恐惧比对成功的希望更能说服消费者;后者倾向于麻痹我们,而前者才能激励我们(以及打开我们的钱包)。实际上,在所有的说客中,最强有力的是让消费者看一眼未来那“令人恐惧的自己”。广告商会利用我们对“最差形象”的恐惧来激发我们的不安全感。真是这种看似无限的恐惧,促使我们花钱整容、购买三倍滋润的面霜、免洗护发素、美白牙贴和复合维生素,还有健身中心的会员卡、有机食品等。
痴迷和上瘾的游戏机制
一个有趣的问题:iPhone真的像酒精、可卡因、购物或者电脑游戏一样让人上瘾吗?
美国Mindsign研究团队研究发现当iPhone铃响或震动时,立马激活了人体大脑的听觉和视觉皮层——换句话说,他们的大脑对响铃的声音不仅有听觉反应,还有视觉反应。但更令人吃惊的是,大脑的脑岛——和爱情与同情有关的区域,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激活反应。也就是说,果粉的大脑对iPhone手机声音的反应,和他们对于他们的男友/女友、侄女乃至宠物的反应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果粉对于iPhone的成瘾行为不能从医学角度来解释,而是因为“真爱”。
品牌和购物成瘾并不像酒精成瘾或药物依赖那样威胁生命,但他们是真实存在的。专家表示,购物成瘾通常和其他成瘾症状相同。首先是出于对购物的期待,然后是购物或购物经历本身通常被描述成一种愉悦甚至狂喜的感觉,能够释放负面情绪。所以,为了让某个产品真正站稳脚跟,制造者必须要在其中加入一些致瘾的元素。这也就是营销者设计出来“渴望”、在产品中加入化学致瘾成分(如唇膏中有苯酚和水杨酸)、把购物和消费融进我们停不下来的游戏中,以此把我们牢牢拴在他们的品牌和产品上。
健康、幸福、CSR和心灵鸡汤的代价
我们人类的大脑很容易形成心理快捷键,或者说书签,这些心理符号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书签,将物理世界里的暗示、特定情绪或属性连接起来。通过在产品与某些积极情绪之间创造关联,品牌公司将这些标记植入我们的内心。杜克大学教授丹爱瑞丽在《怪诞行为学》中说,我们买的东西通常不仅仅是物品,而且还有那个物品所承载的一种理念。
通过销售健康(或健康的错觉),品牌公司大赚一笔没有什么奇怪的,事实上这些钱太好赚了。他们站出来,说各种夸张的、荒谬的、毫无事实根据的话,宣称某些绿色食品能够补充能量、促进消化、缓解失眠和美容养颜,还能治疗心脏病、糖尿病等等。药妆产业则98%都依靠营销,瑜伽服虽然很贵,但很受欢迎。他们肆意用着常见的术语,如“有机生长”“有机”“不含农药”“纯天然”以及“无人造成分”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
过去几年来,许多人不再崇拜金钱和物质,转而把热情奉献给了一种“新的节俭”。近一半的人,尤其是女性,都说他们愿意花多些钱来买对环境负责的产品。公司深谙此理,经常发起有关健康和绿色的公益活动。但是特地花钱买这些“有责任感的”产品真的对社会有所帮助吗?或者他们不过是让我们觉得自己更有道德?各种迹象都指向后者。更讽刺的是,今天购买负责人的产品,如特斯拉、普锐斯,更多是一种炫耀性消费。
如何科学的吓唬消费者
恐惧是一种有趣的、复杂的,总体上来说不怎么令人愉快的情绪。恐惧会提升我们的肾上腺素,创造原始的、本能的“攻击或逃避”的反应,从而再释放出制造荷尔蒙和神经传导素的肾上腺素。经过很多“肾上腺素成瘾者”的证实,恐惧会制造相当的满足感。恐惧有一种违背常理但又有趣的粘合力。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喜欢散播恐怖的谣言,有时还夸大其词,就是为了提高危险性。
地球上没有一个果酱生产商能保证新鲜。果酱本身就不是一个新鲜的产品,但是营销者可不想让我们知道。他们在果酱的盖子上贴上一条窄的白色不干胶纸带,为的是营造一种新鲜的错觉。酒店的马桶圈上会垫上一层纸、以及浴缸或放迷你吧旁边的玻璃杯上放一个纸盖子也都是这个原理。营销者把这个叫做“fresh strip”(新鲜带),和它的近亲塑封一样,传递给人一种没被细菌污染过的错觉。
在2008年一项惊人的研究中,英国巴斯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人们对失败的恐惧比对成功的希望更能说服消费者;后者倾向于麻痹我们,而前者才能激励我们(以及打开我们的钱包)。实际上,在所有的说客中,最强有力的是让消费者看一眼未来那“令人恐惧的自己”。广告商会利用我们对“最差形象”的恐惧来激发我们的不安全感。真是这种看似无限的恐惧,促使我们花钱整容、购买三倍滋润的面霜、免洗护发素、美白牙贴和复合维生素,还有健身中心的会员卡、有机食品等。
痴迷和上瘾的游戏机制
一个有趣的问题:iPhone真的像酒精、可卡因、购物或者电脑游戏一样让人上瘾吗?
美国Mindsign研究团队研究发现当iPhone铃响或震动时,立马激活了人体大脑的听觉和视觉皮层——换句话说,他们的大脑对响铃的声音不仅有听觉反应,还有视觉反应。但更令人吃惊的是,大脑的脑岛——和爱情与同情有关的区域,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激活反应。也就是说,果粉的大脑对iPhone手机声音的反应,和他们对于他们的男友/女友、侄女乃至宠物的反应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果粉对于iPhone的成瘾行为不能从医学角度来解释,而是因为“真爱”。
品牌和购物成瘾并不像酒精成瘾或药物依赖那样威胁生命,但他们是真实存在的。专家表示,购物成瘾通常和其他成瘾症状相同。首先是出于对购物的期待,然后是购物或购物经历本身通常被描述成一种愉悦甚至狂喜的感觉,能够释放负面情绪。所以,为了让某个产品真正站稳脚跟,制造者必须要在其中加入一些致瘾的元素。这也就是营销者设计出来“渴望”、在产品中加入化学致瘾成分(如唇膏中有苯酚和水杨酸)、把购物和消费融进我们停不下来的游戏中,以此把我们牢牢拴在他们的品牌和产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