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传奇《聂隐娘》
对不谙港台电影的我来说,初次听到侯孝贤这个名字,还是在上大四的时候。朋友说毕业论文想写有关侯孝贤的电影,我问为什么,她云淡风轻地说了两个字——“喜欢”。但后来她又换了其他的题目,倒是弄得自己到现在对这个名字还一直念念不忘。侯导的新作《刺客聂隐娘》第一次在内地上映,可是票房却不怎么高,据说是不符合大众的口味。或许是科班出身的缘故,本科时在看唐传奇小说时,便对里面离奇曲折的叙事想象和光怪陆离的故事感到惊叹。这次取材于传奇的电影,还是出自一向以冲淡自然还原本真的侯导之手,光是对唐代服饰的着迷就让自己觉得是场非去影院不看的“饕餮”盛宴,事实证明这个期望并没有落空。当急促的鼓声突然响起,画面消失只剩下片终黑白色的字幕时,播放厅里寥寥不到十人的观众陆续离场,我却沉浸在鼓声中,思绪仍在隐娘身后的那大片的苇荡中翻飞……
不读原著,无法读懂电影;读过原著,才知道编剧的巧妙和寓意。闭门研究了一年唐史的侯导,和自己的御用编剧也是红颜知己的朱天文,还有写了“三王”的钟阿城几个人一起,在展现了唐代末期藩镇与朝廷间的对立冲突的同时,谱写了一位乱世女子的情感传奇。
因为爱,所以还是孩子的她被父母托道姑带走,自此不问世事。因这,才使得她归家后显得对父母的冷静和平淡。因为爱,她始终未能忘怀少年时的田季安。在摇曳飘拂的轻纱罗幔里,她静静地听着坐着的两个人的温存话语,像初次“因小儿在側”一样,不想惊动他们。但到底是心中的那股不甘和执拗所在,她偏要田季安认出她来,让他记得自己还在。倒是胡姬坦直,心里为隐娘鸣不平。这一善言换来了日后隐娘对她的出手相救,不至于被田元氏因嫉妒而生的纸人融化。
修行多年,道心未坚。道姑自己岂不也是负了修行?恋恋红尘,虽无关儿女常情,最终放不下江山社稷,偏要把棘手的问题交给隐娘去处理。没有师命不敢违以至刀光剑影中决一死生的常套,隐娘本着那颗看似坚硬实则柔软的心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负了师命,一拜而谢恩,自此护送亦是追随磨镜少年远赴新罗。说到底,她无法忘记娘娘告诉她的青鸾舞镜,因情而痴,因痴而绝。但她终究和娘娘不同。既然此地既无牵挂,又何必苦苦留恋?在那栋为父疗伤的茅草屋里,磨镜少年的淳朴和悉心的照料或许已悄然印在了她的心田,才有了老人对她信诺而返的赞许。也许在那个能够使她展眉一笑的少年身边,她能够放下坚忍的面具,找到丢失已久的少女情怀。
隐娘不隐,因为她是一个人,而不是神。
侯导的隐娘并不是唐传奇中的隐娘。裴铏的《传奇》,专注于记载奇闻异事,情节并不繁复,只是多添了些化尸药等名目来夺人耳目,炫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传奇》中的聂隐娘只是一个红线般的侠女,斗术行刺,栖幕于藩镇之间,把预言扔在人世,自此不见踪影。看不出来什么喜怒哀乐,也没有什么情感。侯导把自己的诗意愁情熔铸到这位奇女子身上,因情而去,为情而来,修行数年亦枉然。在平静到几乎没有高潮的故事里,一个人轻轻地叙说着自己的孤独。是隐娘无人可与敞开心扉的自语,还是多年来坚持从容淡泊不随主流的侯导自言?鼓声骤响,是隐娘经历了孤独后的释然,也是对前方津渡茫茫的期盼。
我思索着隐娘的情与静,也享受着侯导的定与境。
机位固定,只让人物自己走入走出,仿佛登场,又仿佛离场。和《咖啡时光》里的角度相似,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侧面和背影。不需要太关注人物丰富的表情,有时简单的话语和背影就能让人猜得出脸上的神情,传达出内心情绪的起伏涌动,张力就蕴育在这无声胜似有声的场景之中。当马队在如诗般的绿山屏障的山坡上行走时,当轻纱罗掌轻轻地吹拂过隐娘的面庞,若隐若现着她对儿时的回忆和沉思时,当隐娘上山拜望道姑,山中的雾气氤氲开来,直到隐娘离开,雾气朦胧了道姑身后的那一道青色的山峰时,心里禁不住暗暗叫好,恨不得自己亦侧身其中,体验着如诗如画般的境界,感同身受着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
也是第一次,因这寂静无声而流动的美,深深震撼。经典,就是看了多少遍后还想看。我想,这就是一部值得让我再去一次影院的经典,趁着还未下线前。
最是传奇,隐娘不隐。
突然喜欢上了舒淇。
写于2015年9月12日观影后
不读原著,无法读懂电影;读过原著,才知道编剧的巧妙和寓意。闭门研究了一年唐史的侯导,和自己的御用编剧也是红颜知己的朱天文,还有写了“三王”的钟阿城几个人一起,在展现了唐代末期藩镇与朝廷间的对立冲突的同时,谱写了一位乱世女子的情感传奇。
因为爱,所以还是孩子的她被父母托道姑带走,自此不问世事。因这,才使得她归家后显得对父母的冷静和平淡。因为爱,她始终未能忘怀少年时的田季安。在摇曳飘拂的轻纱罗幔里,她静静地听着坐着的两个人的温存话语,像初次“因小儿在側”一样,不想惊动他们。但到底是心中的那股不甘和执拗所在,她偏要田季安认出她来,让他记得自己还在。倒是胡姬坦直,心里为隐娘鸣不平。这一善言换来了日后隐娘对她的出手相救,不至于被田元氏因嫉妒而生的纸人融化。
修行多年,道心未坚。道姑自己岂不也是负了修行?恋恋红尘,虽无关儿女常情,最终放不下江山社稷,偏要把棘手的问题交给隐娘去处理。没有师命不敢违以至刀光剑影中决一死生的常套,隐娘本着那颗看似坚硬实则柔软的心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负了师命,一拜而谢恩,自此护送亦是追随磨镜少年远赴新罗。说到底,她无法忘记娘娘告诉她的青鸾舞镜,因情而痴,因痴而绝。但她终究和娘娘不同。既然此地既无牵挂,又何必苦苦留恋?在那栋为父疗伤的茅草屋里,磨镜少年的淳朴和悉心的照料或许已悄然印在了她的心田,才有了老人对她信诺而返的赞许。也许在那个能够使她展眉一笑的少年身边,她能够放下坚忍的面具,找到丢失已久的少女情怀。
隐娘不隐,因为她是一个人,而不是神。
侯导的隐娘并不是唐传奇中的隐娘。裴铏的《传奇》,专注于记载奇闻异事,情节并不繁复,只是多添了些化尸药等名目来夺人耳目,炫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传奇》中的聂隐娘只是一个红线般的侠女,斗术行刺,栖幕于藩镇之间,把预言扔在人世,自此不见踪影。看不出来什么喜怒哀乐,也没有什么情感。侯导把自己的诗意愁情熔铸到这位奇女子身上,因情而去,为情而来,修行数年亦枉然。在平静到几乎没有高潮的故事里,一个人轻轻地叙说着自己的孤独。是隐娘无人可与敞开心扉的自语,还是多年来坚持从容淡泊不随主流的侯导自言?鼓声骤响,是隐娘经历了孤独后的释然,也是对前方津渡茫茫的期盼。
我思索着隐娘的情与静,也享受着侯导的定与境。
机位固定,只让人物自己走入走出,仿佛登场,又仿佛离场。和《咖啡时光》里的角度相似,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侧面和背影。不需要太关注人物丰富的表情,有时简单的话语和背影就能让人猜得出脸上的神情,传达出内心情绪的起伏涌动,张力就蕴育在这无声胜似有声的场景之中。当马队在如诗般的绿山屏障的山坡上行走时,当轻纱罗掌轻轻地吹拂过隐娘的面庞,若隐若现着她对儿时的回忆和沉思时,当隐娘上山拜望道姑,山中的雾气氤氲开来,直到隐娘离开,雾气朦胧了道姑身后的那一道青色的山峰时,心里禁不住暗暗叫好,恨不得自己亦侧身其中,体验着如诗如画般的境界,感同身受着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
也是第一次,因这寂静无声而流动的美,深深震撼。经典,就是看了多少遍后还想看。我想,这就是一部值得让我再去一次影院的经典,趁着还未下线前。
最是传奇,隐娘不隐。
突然喜欢上了舒淇。
写于2015年9月12日观影后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