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冠中与汉诺·凯霍宁:设计的共性
在许多人的想象中,对于“设计”的评价最高的词汇应当是“独一无二”。比如,凝聚设计师心血,追求设计上的独一无二。
然而事实上,好的设计师一般不追求个性,而是寻找共性。永恒的品牌都在研究普世价值的美,覆盖的人群越多,时代越广,能流行越久。也许你会觉得话有点绕,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位素未谋面的工业设计大师——柳冠中和汉诺? 凯霍宁,是怎么在探寻设计本质的路上达到共性的。
汉诺? 凯霍宁教授从事工业设计领域的研究与实践30余年,是欧洲公认的顶级工业设计大师,其设计的作品获国际顶级设计大奖──德国IF奖(International Forum Award)等多项国际大奖。此外,他是诺基亚集团快速成长期的艺术总监、主创设计师。
而柳冠中,我国最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奠定了我国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教学体系,已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其“生活方式说”、“共生美学观”、“事理学”等理论方法在国内乃至国际设计界都产生了导向性影响,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设计理论体系。
两位设计大师中,一位是中国工业设计的执牛耳者,一位是欧洲工业设计的翘楚,两人素未谋面,但是两人对于工业设计理解和追求,却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共性。这点,在汉诺? 凯霍宁教授精心设计的“心晓——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警系统”(以下简称“心晓”)上体现得淋淋尽致。
“心晓”,由汉诺? 凯霍宁教授设计,国内唯一一款无扰式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系统,于2014年中国科技周展出时,获得媒体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均进行了专题报道。同年8月此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依托生命体征监控平台,通过严谨的工程科学技术及超级芯片的运算能力,运用复杂系统理论,实现每个生命个体的全生命周期体征数据稳态系统建立。
柳冠中先生认为:设计首先要探索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环境、条件、时间等因素下的需求。
而汉诺? 凯霍宁教授在设计”心晓”时,极致的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即用户希望了解自身身体状况,但是不希望在睡觉时受到打扰。”心晓”将收集系统与分析系统区分开来,收集系统的设计灵感取自于中国古代的玉枕,将其放置于枕头下,就可以收集你的睡眠数据,完全做到了无扰式健康监测设备。
此外,我们在信号采集盒上增加了时钟和柔和的夜灯这两个功能,贴心的考虑到用户夜间醒来的第一需求——看时间,接着继续睡觉或者起来上厕所(柔和的小夜灯)。
柳冠中先生认为:设计是在讲述故事,在编辑一幕一幕生活的戏剧。物只是故事中的道具,目的是为了让故事更顺畅,更有趣,更合理,更有意义。设计,看起来是在造物,其实是在祈使性叙事,在讲理,也在抒情。
而”心晓”表面上是一款监测睡眠生命体征数据的高科技产品,但是其内在是在讲述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一个身处异地的儿/女对家中老父老母的身体健康状况无限牵挂,借由”心晓”,实时将父母的健康数据收集分析并传送到子女手中,让子女对父母的身体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能够在父母最需要关心的时候及时送上关心,从此,让关心实时传递,让亲情触手可及。
柳冠中先生认为:设计不再仅受制于商业利益,而更侧重于大众的利益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
“心晓”产品的创造,并不单单为了商业利益的。这点从”心晓”健康的曲折的设计路程就可以看出:信号采集板是将一整块非常薄的铝合金板整体无缝的卷曲倒扣扣合,而且由于其R角很小,这给模具的制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使得”心晓”的成本居高不下。而这一切的设计和考虑都只是为了一个简单的初衷——用户在睡眠时不想被打扰。重重的困难和挑战,在大众的利益面前,都是必须退居二线的,中科新知团队在克服各种设计上的难关后,最终将”心晓”呈现在大家面前。
不过,”心晓”中包含的设计远远不局限于此,其真正意义在于通过连续对您父母的睡眠数据的监测,不停地收集数据信息,进而制定出专属于用户的健康模型,每当用户睡眠数据出现异常时,我们能够及时给予提醒和建议,使用户的慢性病推迟到来,更好地享受健康的生活
要知道,创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存方式,这本身就属于设计。——柳冠中
然而事实上,好的设计师一般不追求个性,而是寻找共性。永恒的品牌都在研究普世价值的美,覆盖的人群越多,时代越广,能流行越久。也许你会觉得话有点绕,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位素未谋面的工业设计大师——柳冠中和汉诺? 凯霍宁,是怎么在探寻设计本质的路上达到共性的。
汉诺? 凯霍宁教授从事工业设计领域的研究与实践30余年,是欧洲公认的顶级工业设计大师,其设计的作品获国际顶级设计大奖──德国IF奖(International Forum Award)等多项国际大奖。此外,他是诺基亚集团快速成长期的艺术总监、主创设计师。
而柳冠中,我国最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奠定了我国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教学体系,已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其“生活方式说”、“共生美学观”、“事理学”等理论方法在国内乃至国际设计界都产生了导向性影响,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设计理论体系。
两位设计大师中,一位是中国工业设计的执牛耳者,一位是欧洲工业设计的翘楚,两人素未谋面,但是两人对于工业设计理解和追求,却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共性。这点,在汉诺? 凯霍宁教授精心设计的“心晓——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警系统”(以下简称“心晓”)上体现得淋淋尽致。
“心晓”,由汉诺? 凯霍宁教授设计,国内唯一一款无扰式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系统,于2014年中国科技周展出时,获得媒体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均进行了专题报道。同年8月此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依托生命体征监控平台,通过严谨的工程科学技术及超级芯片的运算能力,运用复杂系统理论,实现每个生命个体的全生命周期体征数据稳态系统建立。
![]() |
柳冠中先生认为:设计首先要探索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环境、条件、时间等因素下的需求。
而汉诺? 凯霍宁教授在设计”心晓”时,极致的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即用户希望了解自身身体状况,但是不希望在睡觉时受到打扰。”心晓”将收集系统与分析系统区分开来,收集系统的设计灵感取自于中国古代的玉枕,将其放置于枕头下,就可以收集你的睡眠数据,完全做到了无扰式健康监测设备。
此外,我们在信号采集盒上增加了时钟和柔和的夜灯这两个功能,贴心的考虑到用户夜间醒来的第一需求——看时间,接着继续睡觉或者起来上厕所(柔和的小夜灯)。
柳冠中先生认为:设计是在讲述故事,在编辑一幕一幕生活的戏剧。物只是故事中的道具,目的是为了让故事更顺畅,更有趣,更合理,更有意义。设计,看起来是在造物,其实是在祈使性叙事,在讲理,也在抒情。
而”心晓”表面上是一款监测睡眠生命体征数据的高科技产品,但是其内在是在讲述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一个身处异地的儿/女对家中老父老母的身体健康状况无限牵挂,借由”心晓”,实时将父母的健康数据收集分析并传送到子女手中,让子女对父母的身体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能够在父母最需要关心的时候及时送上关心,从此,让关心实时传递,让亲情触手可及。
柳冠中先生认为:设计不再仅受制于商业利益,而更侧重于大众的利益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
“心晓”产品的创造,并不单单为了商业利益的。这点从”心晓”健康的曲折的设计路程就可以看出:信号采集板是将一整块非常薄的铝合金板整体无缝的卷曲倒扣扣合,而且由于其R角很小,这给模具的制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使得”心晓”的成本居高不下。而这一切的设计和考虑都只是为了一个简单的初衷——用户在睡眠时不想被打扰。重重的困难和挑战,在大众的利益面前,都是必须退居二线的,中科新知团队在克服各种设计上的难关后,最终将”心晓”呈现在大家面前。
不过,”心晓”中包含的设计远远不局限于此,其真正意义在于通过连续对您父母的睡眠数据的监测,不停地收集数据信息,进而制定出专属于用户的健康模型,每当用户睡眠数据出现异常时,我们能够及时给予提醒和建议,使用户的慢性病推迟到来,更好地享受健康的生活
要知道,创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存方式,这本身就属于设计。——柳冠中
-
Emily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09 21: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