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里尔克:“大地,亲爱的大地,我要”
里尔克的音讯中有些部分可以回溯到尼采:狂热地反对基督教(不是复活真正的神性?——笔者),摈弃“彼岸说”,在第七首哀歌欢呼“在这里是美好的”——人们必须把这行诗和第九首哀歌中那句“大地,亲爱的大地,我要”放在一起倾听,才能正确判断出他那独特的音域,他那与其说是“狄俄尼索斯的”毋宁说是“方济各会弗兰西斯的”声调。有些部分则超前道出了海德格尔的观点,后者也在其1950年问世的《林中路》中根据里尔克的一首诗对里尔克作出了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最精彩、最深刻的一种阐释。里尔克的音讯从整体上来看乃是体现出伟大的独立性的精神事件和艺术事件,在当时堪称天下独步地想象世界,支配情势,创造风格。这位没有故乡的诗人通过以感觉的烈焰点燃自己,通过他称之为“紧密”的东西从虚无之中创造出一个故乡。从此以后,他的诗意世界成了不计其数的读者精神上的故乡。三十多年来,醉心的狂热,批判的反感,永不知足的诠释瘾在里尔克的业绩四周厮杀的不亦乐乎。许多人试图在哀歌和十四行诗的学说中发现一种新的生活宗教(这又什么不对的?——笔者。),另一些人则从各种宗教、哲学、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立场出发,否定里尔克的学说。然而,艺术品作为一种完成具备一种独立的真实性,通过思想批判的论据也许可以对它提出疑问,但永远不可能致它于死地。里尔克以他语言的革命性暴力,以他思想势不可挡的独特性设计了一个赋予生活以意义的全新天地,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可以在历史的激情中面对这敞开的大地躬身自问,探索自身。
魏育青 译文,源自http://www.rilkecn.com/text.asp?ID=1161
魏育青 译文,源自http://www.rilkecn.com/text.asp?ID=1161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