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记忆里也有一艘木船
寒露以后的亚热带城市,昼夜气温拉开差距,清晨的风沁凉入骨,到了江北大道路段,公车开得很快,江风灌满车厢,道路右边的江面上,雾气尚未散去,依次路过几座桥,横贯南北。
因为桥才牵绊起的记忆,有“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也有“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诗词里千年传唱的美好,是属于大众的,就像弹弓和铁环是80后集体回忆一样,随便扯出谁来,都有相似的记忆;而之于个体,总有一座桥,一艘船,一些人从大众的记忆里独立出来,你拥有的是一个只有自己知晓的过去。
我幼年成长在皖苏交界的乡村,相邻的两省被一条河水划开,河南岸是安徽,河北岸是江苏,高三时,我的数学成绩很差,差到连对门邻居秦伯也看不下去了,帮忙找了关系,去了河对岸的一所小镇中学就读。
第一次上学,爸爸送我去乘船,清早各自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大概半小时到达河边,岸边正好有船停靠,爸爸帮我把自行车搬到船上,白露时节的天气,河床上的蒿草挂满露水,木制的船身在水面上缓慢前行,往来频繁的河道已没有水草的踪迹,一江的碧水,一江风。
从河南岸到北岸,一衣带水,却有明显的土质差异。
南岸不远是我的家乡,土壤是粘土,雨天道路泥泞,狗尾草伏在路边,叶片上满是泥浆;而河北岸是沙土地,雨后土质松软,能看见白白的沙层,虎尾草长在田垄上,匍匐的茎和穗状的花序。
通往河堤上的路,要经过长长的斜坡,左右都是自然生长的葳蕤草木,有野生的蓖麻,苍耳,青葙子,白茅以及其他各种杂草,我推着单车走上河岸,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那一年,我是一个沉默的女生,和班里绝大多数的同学都不相识,也曾顶着寒风骑单车去学校,也曾拿着饭盒到食堂蒸饭,却犹豫要不要加水的糗事,和那些已经同窗几载,相互有默契的同学间,有着只有我自己才懂得的距离。以至于很多年以后,进了班级的微信群,当年的同桌很纳闷地问我:“为什么那么多同学你都不认识,咱们毕竟在一起一年啊”,其实我自己也觉得奇怪,记忆是有选择性的,我记住的,是和后来生活毫不相关的人和事。
从2000年秋天到2001年夏天,一个学年的时间,期间,我曾回安徽参加一次春季高考,依然失守在数学,一年间,每两个周回一次家,过一次河,从北岸到南岸,一腔浩荡的心事。行走于两岸,听闻的是不同的俚语,有人说看河走十里,大概的意思是说,从河的这一边可以看到那一边,但乘船到对岸,所耗费的时间就需要走十里路那么久;也有人说,十里不同风,隔河不下雨,这个根据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此岸与彼岸抬眼可见,却有诸多迥异。
一个人的单车,穿过公路,穿过田间,路两旁是成熟的稻田,稻穗低垂的田地里,植有莲藕,荷花开败以后,只剩下黑色的叶柄和残破的荷叶,从公路再转向田间小道,秋天干燥的长风吹过来,有人说那是最适合想念的季节。
我也曾默默地读李碧华,读三毛、也读张抗抗和赵玫,依然学不好数学,并且早早在心里选择了放弃,成年以后读黄碧云,她说,“如果有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之中,那是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要活得丰盛”,我只不过没有努力罢了。
那一年,曾遇到一个男生,周末放学后,一起骑自行车回家,春寒料峭的天气,浅浅欢喜,他到皖苏交界的路段乘船回去,我一个人骑自行车回家,路上总担心他能否顺利乘上船,再乘上车回去,那个男生长身玉立,总觉得是个男人,其实当年才是17岁的孩子。长大以后读诗词,看到词里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便觉得当时的自己就是类似的心情。
后来,我离开了河对岸的小镇中学,回安徽参加高考,渐渐没有了音信。其后再联系上时,已在不同的城市读书求学,各自恋爱,我记得他曾对我说,一直记得送我回家的路上,有一座高高的桥,河水距离桥面很高,水很深;我在亚热带的城市里,一下子就想起周邦彦的词,满心忧戚袭来。2001年7月以后,我再也没有经过那条河,也没有再乘过那里的船,想来时间真的就是最残忍的敌人,山高水长,有一些故事来不及凑上后来。
前些日子跟当年的室友聊天,2000年的漫长冬天,我们彼此温暖,抵足而眠,后来她去了北京,而我一直在南宁,两个人偶尔在微信里念念叨叨的说起过往,她说,你看成长就是加减法,年华加身,减去年少时各种旖旎的心思,剩下的不过泯然于众,好好爱家人和自己;我瞪着手机屏幕,想起15年前的初相遇,那时候她还是一个额角光洁的女孩,而我留垂到衣襟下的长发,所有关于青春的繁华鼎盛均已如烟散去。我们有时候也会孩子气的说,有一天我们告别都市,回到离家最近的小城,开一家日光倾城的花店,遇到一些陌路相逢的人;可很快我们就会否定自己,不过是一场梦罢了,从河南到河北,从此岸到彼岸,我们经历一些别离,重新再遇见一些人,一些事,关于青春里,唱过毕业歌的草坪,挥起手臂的站台,以及月光下青春而忧伤的脸,早已远去,我们已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窄,而我本人也越来越推崇松浦弥太郎的理想,他说——我最大的理想,就是生活周遭的所有物品和我之间都具有故事性,身边只留下相处一辈子,一旦缺少,就会感到难过的物品。
而今,生活在南方城市,看过很多座桥,经过很多条河,乘过不同的船,而我记忆最深刻的依然是当年的那一湾河水,船夫是一对沉默的父子,有时候小木船停靠在河南岸,有时候停靠在河北岸,往来的人站在岸边喊过河……过河……,就像萧红《山下》里写的那样,宽宏的嗓子喊起来:“过河……过河……”,船夫全然不应,只是慢慢地划着船,青碧的水面,漾开一圈圈波纹,蓝天很高,云朵倒影在河水里……
写这些文字时听家人说,秦伯已于前几天去世,胰腺癌晚期,弥留之际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这些年打电话回家,听到的总是幼时相熟的邻里过世的消息,我听后总是默不作声,其实心里早已过了千山万水,说起来,我仍是感激的,为当年秦伯牵线去读书,为那一年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河,为年少时得不到,已失去的缘分。
因为桥才牵绊起的记忆,有“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也有“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诗词里千年传唱的美好,是属于大众的,就像弹弓和铁环是80后集体回忆一样,随便扯出谁来,都有相似的记忆;而之于个体,总有一座桥,一艘船,一些人从大众的记忆里独立出来,你拥有的是一个只有自己知晓的过去。
我幼年成长在皖苏交界的乡村,相邻的两省被一条河水划开,河南岸是安徽,河北岸是江苏,高三时,我的数学成绩很差,差到连对门邻居秦伯也看不下去了,帮忙找了关系,去了河对岸的一所小镇中学就读。
第一次上学,爸爸送我去乘船,清早各自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大概半小时到达河边,岸边正好有船停靠,爸爸帮我把自行车搬到船上,白露时节的天气,河床上的蒿草挂满露水,木制的船身在水面上缓慢前行,往来频繁的河道已没有水草的踪迹,一江的碧水,一江风。
从河南岸到北岸,一衣带水,却有明显的土质差异。
南岸不远是我的家乡,土壤是粘土,雨天道路泥泞,狗尾草伏在路边,叶片上满是泥浆;而河北岸是沙土地,雨后土质松软,能看见白白的沙层,虎尾草长在田垄上,匍匐的茎和穗状的花序。
通往河堤上的路,要经过长长的斜坡,左右都是自然生长的葳蕤草木,有野生的蓖麻,苍耳,青葙子,白茅以及其他各种杂草,我推着单车走上河岸,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那一年,我是一个沉默的女生,和班里绝大多数的同学都不相识,也曾顶着寒风骑单车去学校,也曾拿着饭盒到食堂蒸饭,却犹豫要不要加水的糗事,和那些已经同窗几载,相互有默契的同学间,有着只有我自己才懂得的距离。以至于很多年以后,进了班级的微信群,当年的同桌很纳闷地问我:“为什么那么多同学你都不认识,咱们毕竟在一起一年啊”,其实我自己也觉得奇怪,记忆是有选择性的,我记住的,是和后来生活毫不相关的人和事。
从2000年秋天到2001年夏天,一个学年的时间,期间,我曾回安徽参加一次春季高考,依然失守在数学,一年间,每两个周回一次家,过一次河,从北岸到南岸,一腔浩荡的心事。行走于两岸,听闻的是不同的俚语,有人说看河走十里,大概的意思是说,从河的这一边可以看到那一边,但乘船到对岸,所耗费的时间就需要走十里路那么久;也有人说,十里不同风,隔河不下雨,这个根据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此岸与彼岸抬眼可见,却有诸多迥异。
一个人的单车,穿过公路,穿过田间,路两旁是成熟的稻田,稻穗低垂的田地里,植有莲藕,荷花开败以后,只剩下黑色的叶柄和残破的荷叶,从公路再转向田间小道,秋天干燥的长风吹过来,有人说那是最适合想念的季节。
我也曾默默地读李碧华,读三毛、也读张抗抗和赵玫,依然学不好数学,并且早早在心里选择了放弃,成年以后读黄碧云,她说,“如果有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之中,那是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要活得丰盛”,我只不过没有努力罢了。
那一年,曾遇到一个男生,周末放学后,一起骑自行车回家,春寒料峭的天气,浅浅欢喜,他到皖苏交界的路段乘船回去,我一个人骑自行车回家,路上总担心他能否顺利乘上船,再乘上车回去,那个男生长身玉立,总觉得是个男人,其实当年才是17岁的孩子。长大以后读诗词,看到词里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便觉得当时的自己就是类似的心情。
后来,我离开了河对岸的小镇中学,回安徽参加高考,渐渐没有了音信。其后再联系上时,已在不同的城市读书求学,各自恋爱,我记得他曾对我说,一直记得送我回家的路上,有一座高高的桥,河水距离桥面很高,水很深;我在亚热带的城市里,一下子就想起周邦彦的词,满心忧戚袭来。2001年7月以后,我再也没有经过那条河,也没有再乘过那里的船,想来时间真的就是最残忍的敌人,山高水长,有一些故事来不及凑上后来。
前些日子跟当年的室友聊天,2000年的漫长冬天,我们彼此温暖,抵足而眠,后来她去了北京,而我一直在南宁,两个人偶尔在微信里念念叨叨的说起过往,她说,你看成长就是加减法,年华加身,减去年少时各种旖旎的心思,剩下的不过泯然于众,好好爱家人和自己;我瞪着手机屏幕,想起15年前的初相遇,那时候她还是一个额角光洁的女孩,而我留垂到衣襟下的长发,所有关于青春的繁华鼎盛均已如烟散去。我们有时候也会孩子气的说,有一天我们告别都市,回到离家最近的小城,开一家日光倾城的花店,遇到一些陌路相逢的人;可很快我们就会否定自己,不过是一场梦罢了,从河南到河北,从此岸到彼岸,我们经历一些别离,重新再遇见一些人,一些事,关于青春里,唱过毕业歌的草坪,挥起手臂的站台,以及月光下青春而忧伤的脸,早已远去,我们已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窄,而我本人也越来越推崇松浦弥太郎的理想,他说——我最大的理想,就是生活周遭的所有物品和我之间都具有故事性,身边只留下相处一辈子,一旦缺少,就会感到难过的物品。
而今,生活在南方城市,看过很多座桥,经过很多条河,乘过不同的船,而我记忆最深刻的依然是当年的那一湾河水,船夫是一对沉默的父子,有时候小木船停靠在河南岸,有时候停靠在河北岸,往来的人站在岸边喊过河……过河……,就像萧红《山下》里写的那样,宽宏的嗓子喊起来:“过河……过河……”,船夫全然不应,只是慢慢地划着船,青碧的水面,漾开一圈圈波纹,蓝天很高,云朵倒影在河水里……
写这些文字时听家人说,秦伯已于前几天去世,胰腺癌晚期,弥留之际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这些年打电话回家,听到的总是幼时相熟的邻里过世的消息,我听后总是默不作声,其实心里早已过了千山万水,说起来,我仍是感激的,为当年秦伯牵线去读书,为那一年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河,为年少时得不到,已失去的缘分。
-
一一风荷举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0-16 00: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