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暗时间》
给的世界观比较多,方法论比较少。
也就是所谓“好汤没给勺啊。。。”
你给了我满满一大碗香浓的鸡汤,不给勺子,不行,我要喝汤,我自己去创造勺子。。。
比如说:强调了“专注力”的重要性,这谁都知道,但是没教怎么提高专注能力。。。
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没教如何改变或养成习惯。。。
强调了“从别人经验中学习”的重要性,但没说如何取经啊。。。
不过还是学习到了很多,因为我本身思维就存在很多漏洞。
不再害怕困难,不再过早退出,不再浪费时间,不再害怕情绪这个强大的系统,得包容他,他都活了二十几万年了,值得我们的尊重,我们要抱抱他。还学习到了好多高效的学习方法。。
关于“暗时间”:
“暗时间”这个概念指的是“我们日常琐碎的时间,你看不见,也不加利用,但实际上很重要的时间。”
“有人用10年时间才能领悟出一个道理,因为他们是被动领悟-----只有现实重重的撞到脸上的时候才感到疼,疼完之后还是不记得时时提醒自己,结果很快时过境迁抛之脑后,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坑的时候早忘了曾经跌过跟头,像这样的学习效率,除非天天摔坑,否则遗忘的效率总是大过吃亏长的记性。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这说的就是我啊。。。。心塞啊。。。。坚持治疗啊。。。。)
思维时间是什么?
如果你有做总结的习惯,在度过一段时间总结自己在某某邻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建议千万不要粗略的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因为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领悟的不见得有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受益却不见得那么大。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手洗脸,坐公车等等,所有这些时间都是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的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巨大的效应。”
说白了,思维时间就是你除了硬性知识之外自己做的思考,而这种思考都是在日常生活的零碎点进行的,你没有看到,也称暗时间。
如何利用?
学习成果=学习时间+学习密度
实际投入=时间+效率
我们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那样的。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他最高的优先级。你走路时候吃饭时候做梦的时候,心心念念的都是这件事情,你的CPU总是分配给他,这个时候你的时间就被用到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等于真正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满载的。”
那作者的意思就是一次只能做一件事喽?!
也不对,我们可以一天做两件事情,比如说上午练习语音,然后上午心心念念的就是语音,然后下午练习情绪对理智的影响,然后心心念念的就是“情商”的这一部分,这样子可行吗?
我可以试一下。然后做反馈。
(如果都是一天只做一件事情,我们的生活也没有这么的自由啊!)
反馈结果:
一次只做一件事可行吗?!
关于心理学以及思维方式:
因为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化成现代人,必然保持着某些原来的习惯来应对原始生活,比如:嗜甜,这能帮助我们储存能量;自私,虚伪等等能让我们在古代弱肉强食的社会很好的生活下去,但随着在不断的进化过程,渐渐衍生了新的模式来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更多是的脑力活动,不需要过多的能量来维持,所以导致人类发胖,现代社会成功的要素和团结,合作,交流,诚实这些优秀的品质分不开。
但是很可惜,原始习惯的发展规律是:越用越强,越强越用。
所以导致原始的习惯一直在现代的理性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这就和我们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相似),人脑中理智的一面永远甘败于人类原始的本性之下。
而人类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判断选择组成,原始本性难免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与选择,而我们往往都意识不到,因为我们本能遵循“自利归因”的原则,忽略对自己客观观察,认为“错不在我”。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改掉自己二十几万年前的陋习,然而,习惯养成和改变都并不容易。
首先,你的意识改变习惯和养成习惯的困难性。
其次,你要时时的观察自己的状态。
然后,你要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做到的!”,并且,要把习惯当成自己的孩子。“因为,单纯的自制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你理智上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你的情绪大脑却就是不买账。但是,无论任何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去做正确的事,不去做错误的事。”
“我们常常需要用理性的声音去说服内心的原始人”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自制是因为我们的情绪大脑并不知道也不承认这件事情是错误的。
所以说,能够改变既有的习惯,依靠的不是自制力,而是知识。
所以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
那怎样养成一个习惯呢?
养成习惯很简单嘛!就是不做呗,每当发生这种行为时,阻止自己,不做!
那我从最简单的开始,从今天起,不要扣鼻屎,抓头发,没事老摸脸,扣指甲。
反馈:
关于时间:
其实,一直以来并没有太重视“时间”这两个词的重要性,直到看到一个人说过“人的一辈子大概是“三万天”,突然间,有些恐慌感,感觉自己的时间都去了哪里?
继而看到《暗时间》《奇特的一生》这两本书,才萌生了真的要开始珍惜时间了。
我们日常的时间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大块头时间+碎片化时间
事实上,我这大学两年来这两种类型的时间都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日子过得浑浑噩噩,如果以前就有这个意识,现在也可以轻松一点。)
接着说,两种时间的分配方式也不同。
大块头的时间适合做专业学习,比如:理解一个很难的概念,专业知识的学习,读一本很好的书籍并写下读书笔记,或是看一部好电影并写下高质量的影评。
而碎片化的时间则可以用来持续的思考和总结学习到的知识,也可以用来学习那些比较容易进入状态,轻松的知识点,比如听TED演讲等等。
所以,我的大块头时间用来学习语音,听力,阅读。
零碎时间用来看电影,写影评,思考。
计划:
虽然已经明白了时间流失的飞快,担任不知道如何抓住时间,为我所用,不至于陷入“我的时间都去哪了?”这个怪圈。
要想抓住时间,首先要有事前计划性,事后要做总结。
(这样看来任何事好像都是这样,开始之前需要做好计划,结束之后需要作总结,反思,因为人的一生极其具有循环性,同样的一件事下次有可能还会发生,这次总结的经验存入脑中,下次很快就可以提取出来。)
当然,这里的计划复杂性在于如何安排,是依靠经常的计算和检查,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的计划,光会做计划却不关心计划能不能完成,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计划。
并且,应当计划一切时间。
还有一个关于时间的小建议是:如果过程太长,很容易让人半途而废,所以,你可以给自己设置进度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写计划,画步骤,一方面能不断看见自己的进步,给自己正面的鼓励,另一方面可以完成一个个晓得目标,不会对“大事”形成恐惧感。
关于学习方法:
首先,我必须得承认,从小养成的自学的习惯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带来很多好处,但是弊端也不少,第一个弊端就是我并没有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缺点,因为我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很大程度上难以掌握知识,而且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还会打击自信心,形成一个厌学的恶循环。
所以,我要做的就是看别人是如何学习的。
在此,本书作者自带的学习习惯如下,希望我能有所收获:
如何有效的记忆与学习:
1. 就跟背单词一样,要想永远记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常复习”,所以过了一段时间就要主动回顾学到的知识,可以采取两种方法:
a. 和别人讨论或讲给别人听
b. 整理自己所做的笔记(好吧,我没有做笔记的习惯,这是病,要改!)
c. 书写。将一段时间学习的知识按照一个主题系统的“串”起来,丰富了知识之间的关联。
2. 设身处地“虚拟经历”别人经历过的事情。(不懂)
学习密度与专注力:
“在大学期间,最不缺的就是业余时间,最缺的就是专注精神,非凡的注意力造就非凡的专家。”
学习成果=学习时间+学习密度
“每当有人觉得我本科就做了不少事情的时候,我就会说其实我本科真的浪费了很多时间,而另一方面,这也说明,要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其实每天一点时间、专注、积累和持之以恒也就够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培养专注力?
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1. 谷歌
2. 看书挑剔,只看经典
3. 做读书笔记
4. 利用走路吃饭,睡觉前的时间进行思考。
5. 多看心理学和思维的书
6. 带着问题去学习:
7. 重要的事情优先,并且重要的事情要营造大块头的时间来完成。
8. 善于利用小块时间
9. 重视知识的本质(不懂啊,什么叫知识的本质?)
10. 多总结最近学到的知识。
逃出你思维的谬误:
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大多数都是有迹可循的,只不过我们大多数时候存在两种缺少,从而忽略其中的规律:
一是,以为凡事都是不亲身经历就不明白,视别人的经验不顾,或者只当耳旁风,以为“别人的道理,自己的事情”,从不肯好好琢磨,我们总是礼貌的回复别人:“你说的没错,但是并不适合用于我这种情况。”,转身暗自神伤。
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并不孤单,你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遇到过,你踩过的坑里尽是前人的脚印。”
事实上,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往往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微小或巨大的差别,如果我们先入为主的不想听别人的意见,就很容易说服自己(欺骗)自己说:“我们情况不一样,所以道理不适用,(实际上,到底哪里情况不一样,为什么道理不适用,是不是真的不适用,我们根本就不去追究了)。”
这就是很多时候,道理听了一堆,结果生活中却不会用的原因,而所谓能够“活学活用”,就是那些善于抓住知识本质,触类旁通,讲道理推到表面不相似但本质一样的问题邻域之中的人。
二是,以为亲身经历后你就能牢牢吸取教训。事实上,人性存在基本的认知偏差和自我辩护。
另外,还有我们强大的情绪系统在控制。
认知偏差:我们的系统存在各式各样的认知偏差,导致我们对事物做出错误的解释和归因,最典型的就是:“将失败归因为外界因素,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耐。”因此,我们需要阅读一些基本的人类思维和心理机制的书籍。
不需要亲历也能明白-理性的力量
我们可以理性地思考,权衡各个选择的利弊,而不仅仅满足于情绪上的判断。
尽量让我们的大脑中假想的角色去经历虚拟的失败,从而避免我们在现实中碰一鼻子灰。
“人类最强大的能力就是社会学习-----普通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聪明人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
“我们在大脑中走得越远,在现实中走得越稳。我们在大脑中失败的次数越多,在现实中失败的次数就越少。”
读书摘抄:
“在这样的影响下,我竟也意识到困难只是最正常不过的人生状态,而一步一步跨过障碍则是最简单最正常的方法。”
感想:
人生本来就是苦乐参半,困难只是一部分,不要在遇见困难的时候把它当成全部人生。
事实上,大部分的痛苦来源都是因为我们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做每件事都会遇见挫折,要是都是一帆风顺,那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半途而废的人了,世界上就都是成功人士;所以要摆正这个态度,接受这个事实:
万事开头难,每件事都有每件事的挫折,迟早都会遇到,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在挫折来临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过早的放弃,只要度过了这个难关,就会有比较好的成果。
读者评论:
“感谢未鹏,解决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人要经历才会懂得。很艰难,真的很艰难;即使你有阿基里斯的勇猛也无济于事,一个人和自己的影子的战斗是最艰难的,那种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其实不是面子问题,而是确实很痛苦,犹如要把长好的皮肉撕开,把子弹挖出来的那种感觉,掩盖和麻醉其实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方法,你非要把它撕开,性党羽重新经历一次,虽然刺激已经不在了,但是你还是以为他在,犹如身处阿鼻地狱。”
所以这是建议我们不要撕开喽?
Ps:关于“人脑的认知偏差以及思维谬误还要进一步了解”
给的世界观比较多,方法论比较少。
也就是所谓“好汤没给勺啊。。。”
你给了我满满一大碗香浓的鸡汤,不给勺子,不行,我要喝汤,我自己去创造勺子。。。
比如说:强调了“专注力”的重要性,这谁都知道,但是没教怎么提高专注能力。。。
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没教如何改变或养成习惯。。。
强调了“从别人经验中学习”的重要性,但没说如何取经啊。。。
不过还是学习到了很多,因为我本身思维就存在很多漏洞。
不再害怕困难,不再过早退出,不再浪费时间,不再害怕情绪这个强大的系统,得包容他,他都活了二十几万年了,值得我们的尊重,我们要抱抱他。还学习到了好多高效的学习方法。。
关于“暗时间”:
“暗时间”这个概念指的是“我们日常琐碎的时间,你看不见,也不加利用,但实际上很重要的时间。”
“有人用10年时间才能领悟出一个道理,因为他们是被动领悟-----只有现实重重的撞到脸上的时候才感到疼,疼完之后还是不记得时时提醒自己,结果很快时过境迁抛之脑后,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坑的时候早忘了曾经跌过跟头,像这样的学习效率,除非天天摔坑,否则遗忘的效率总是大过吃亏长的记性。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这说的就是我啊。。。。心塞啊。。。。坚持治疗啊。。。。)
思维时间是什么?
如果你有做总结的习惯,在度过一段时间总结自己在某某邻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建议千万不要粗略的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因为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领悟的不见得有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受益却不见得那么大。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手洗脸,坐公车等等,所有这些时间都是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的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巨大的效应。”
说白了,思维时间就是你除了硬性知识之外自己做的思考,而这种思考都是在日常生活的零碎点进行的,你没有看到,也称暗时间。
如何利用?
学习成果=学习时间+学习密度
实际投入=时间+效率
我们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那样的。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他最高的优先级。你走路时候吃饭时候做梦的时候,心心念念的都是这件事情,你的CPU总是分配给他,这个时候你的时间就被用到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等于真正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满载的。”
那作者的意思就是一次只能做一件事喽?!
也不对,我们可以一天做两件事情,比如说上午练习语音,然后上午心心念念的就是语音,然后下午练习情绪对理智的影响,然后心心念念的就是“情商”的这一部分,这样子可行吗?
我可以试一下。然后做反馈。
(如果都是一天只做一件事情,我们的生活也没有这么的自由啊!)
反馈结果:
一次只做一件事可行吗?!
关于心理学以及思维方式:
因为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化成现代人,必然保持着某些原来的习惯来应对原始生活,比如:嗜甜,这能帮助我们储存能量;自私,虚伪等等能让我们在古代弱肉强食的社会很好的生活下去,但随着在不断的进化过程,渐渐衍生了新的模式来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更多是的脑力活动,不需要过多的能量来维持,所以导致人类发胖,现代社会成功的要素和团结,合作,交流,诚实这些优秀的品质分不开。
但是很可惜,原始习惯的发展规律是:越用越强,越强越用。
所以导致原始的习惯一直在现代的理性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这就和我们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相似),人脑中理智的一面永远甘败于人类原始的本性之下。
而人类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判断选择组成,原始本性难免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与选择,而我们往往都意识不到,因为我们本能遵循“自利归因”的原则,忽略对自己客观观察,认为“错不在我”。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改掉自己二十几万年前的陋习,然而,习惯养成和改变都并不容易。
首先,你的意识改变习惯和养成习惯的困难性。
其次,你要时时的观察自己的状态。
然后,你要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做到的!”,并且,要把习惯当成自己的孩子。“因为,单纯的自制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你理智上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你的情绪大脑却就是不买账。但是,无论任何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去做正确的事,不去做错误的事。”
“我们常常需要用理性的声音去说服内心的原始人”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自制是因为我们的情绪大脑并不知道也不承认这件事情是错误的。
所以说,能够改变既有的习惯,依靠的不是自制力,而是知识。
所以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
那怎样养成一个习惯呢?
养成习惯很简单嘛!就是不做呗,每当发生这种行为时,阻止自己,不做!
那我从最简单的开始,从今天起,不要扣鼻屎,抓头发,没事老摸脸,扣指甲。
反馈:
关于时间:
其实,一直以来并没有太重视“时间”这两个词的重要性,直到看到一个人说过“人的一辈子大概是“三万天”,突然间,有些恐慌感,感觉自己的时间都去了哪里?
继而看到《暗时间》《奇特的一生》这两本书,才萌生了真的要开始珍惜时间了。
我们日常的时间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大块头时间+碎片化时间
事实上,我这大学两年来这两种类型的时间都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日子过得浑浑噩噩,如果以前就有这个意识,现在也可以轻松一点。)
接着说,两种时间的分配方式也不同。
大块头的时间适合做专业学习,比如:理解一个很难的概念,专业知识的学习,读一本很好的书籍并写下读书笔记,或是看一部好电影并写下高质量的影评。
而碎片化的时间则可以用来持续的思考和总结学习到的知识,也可以用来学习那些比较容易进入状态,轻松的知识点,比如听TED演讲等等。
所以,我的大块头时间用来学习语音,听力,阅读。
零碎时间用来看电影,写影评,思考。
计划:
虽然已经明白了时间流失的飞快,担任不知道如何抓住时间,为我所用,不至于陷入“我的时间都去哪了?”这个怪圈。
要想抓住时间,首先要有事前计划性,事后要做总结。
(这样看来任何事好像都是这样,开始之前需要做好计划,结束之后需要作总结,反思,因为人的一生极其具有循环性,同样的一件事下次有可能还会发生,这次总结的经验存入脑中,下次很快就可以提取出来。)
当然,这里的计划复杂性在于如何安排,是依靠经常的计算和检查,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的计划,光会做计划却不关心计划能不能完成,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计划。
并且,应当计划一切时间。
还有一个关于时间的小建议是:如果过程太长,很容易让人半途而废,所以,你可以给自己设置进度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写计划,画步骤,一方面能不断看见自己的进步,给自己正面的鼓励,另一方面可以完成一个个晓得目标,不会对“大事”形成恐惧感。
关于学习方法:
首先,我必须得承认,从小养成的自学的习惯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带来很多好处,但是弊端也不少,第一个弊端就是我并没有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缺点,因为我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很大程度上难以掌握知识,而且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还会打击自信心,形成一个厌学的恶循环。
所以,我要做的就是看别人是如何学习的。
在此,本书作者自带的学习习惯如下,希望我能有所收获:
如何有效的记忆与学习:
1. 就跟背单词一样,要想永远记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常复习”,所以过了一段时间就要主动回顾学到的知识,可以采取两种方法:
a. 和别人讨论或讲给别人听
b. 整理自己所做的笔记(好吧,我没有做笔记的习惯,这是病,要改!)
c. 书写。将一段时间学习的知识按照一个主题系统的“串”起来,丰富了知识之间的关联。
2. 设身处地“虚拟经历”别人经历过的事情。(不懂)
学习密度与专注力:
“在大学期间,最不缺的就是业余时间,最缺的就是专注精神,非凡的注意力造就非凡的专家。”
学习成果=学习时间+学习密度
“每当有人觉得我本科就做了不少事情的时候,我就会说其实我本科真的浪费了很多时间,而另一方面,这也说明,要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其实每天一点时间、专注、积累和持之以恒也就够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培养专注力?
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1. 谷歌
2. 看书挑剔,只看经典
3. 做读书笔记
4. 利用走路吃饭,睡觉前的时间进行思考。
5. 多看心理学和思维的书
6. 带着问题去学习:
7. 重要的事情优先,并且重要的事情要营造大块头的时间来完成。
8. 善于利用小块时间
9. 重视知识的本质(不懂啊,什么叫知识的本质?)
10. 多总结最近学到的知识。
逃出你思维的谬误:
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大多数都是有迹可循的,只不过我们大多数时候存在两种缺少,从而忽略其中的规律:
一是,以为凡事都是不亲身经历就不明白,视别人的经验不顾,或者只当耳旁风,以为“别人的道理,自己的事情”,从不肯好好琢磨,我们总是礼貌的回复别人:“你说的没错,但是并不适合用于我这种情况。”,转身暗自神伤。
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并不孤单,你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遇到过,你踩过的坑里尽是前人的脚印。”
事实上,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往往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微小或巨大的差别,如果我们先入为主的不想听别人的意见,就很容易说服自己(欺骗)自己说:“我们情况不一样,所以道理不适用,(实际上,到底哪里情况不一样,为什么道理不适用,是不是真的不适用,我们根本就不去追究了)。”
这就是很多时候,道理听了一堆,结果生活中却不会用的原因,而所谓能够“活学活用”,就是那些善于抓住知识本质,触类旁通,讲道理推到表面不相似但本质一样的问题邻域之中的人。
二是,以为亲身经历后你就能牢牢吸取教训。事实上,人性存在基本的认知偏差和自我辩护。
另外,还有我们强大的情绪系统在控制。
认知偏差:我们的系统存在各式各样的认知偏差,导致我们对事物做出错误的解释和归因,最典型的就是:“将失败归因为外界因素,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耐。”因此,我们需要阅读一些基本的人类思维和心理机制的书籍。
不需要亲历也能明白-理性的力量
我们可以理性地思考,权衡各个选择的利弊,而不仅仅满足于情绪上的判断。
尽量让我们的大脑中假想的角色去经历虚拟的失败,从而避免我们在现实中碰一鼻子灰。
“人类最强大的能力就是社会学习-----普通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聪明人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
“我们在大脑中走得越远,在现实中走得越稳。我们在大脑中失败的次数越多,在现实中失败的次数就越少。”
读书摘抄:
“在这样的影响下,我竟也意识到困难只是最正常不过的人生状态,而一步一步跨过障碍则是最简单最正常的方法。”
感想:
人生本来就是苦乐参半,困难只是一部分,不要在遇见困难的时候把它当成全部人生。
事实上,大部分的痛苦来源都是因为我们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做每件事都会遇见挫折,要是都是一帆风顺,那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半途而废的人了,世界上就都是成功人士;所以要摆正这个态度,接受这个事实:
万事开头难,每件事都有每件事的挫折,迟早都会遇到,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在挫折来临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过早的放弃,只要度过了这个难关,就会有比较好的成果。
读者评论:
“感谢未鹏,解决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人要经历才会懂得。很艰难,真的很艰难;即使你有阿基里斯的勇猛也无济于事,一个人和自己的影子的战斗是最艰难的,那种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其实不是面子问题,而是确实很痛苦,犹如要把长好的皮肉撕开,把子弹挖出来的那种感觉,掩盖和麻醉其实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方法,你非要把它撕开,性党羽重新经历一次,虽然刺激已经不在了,但是你还是以为他在,犹如身处阿鼻地狱。”
所以这是建议我们不要撕开喽?
Ps:关于“人脑的认知偏差以及思维谬误还要进一步了解”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