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你坐下,咱聊聊天儿
近日整理电脑偶然发现一篇十个月前的文章。
自己看了深以为意。
挖坟出来,裱于豆瓣,以此警醒自己。
------------------------------------------------------
2014年快过去的时候,我像抓住最后一棵救命稻草一样地滚回国,回到家里当起了一只缩头乌龟。回国之前,我几乎被自己的生活折磨成了一个随时可能爆发的原子弹,然后我竟然还不厚道地跨过大洋,将这个原子弹带回了我伟大的祖国。
好歹我也曾是一个不上道的戏剧导演,但我却不得不承认,生活本身的戏剧创造能力远超过我们所有人,于是我不再相信“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私以为,生活高明得让人不寒而栗。
彼时,我尽职尽责地扮演着一个悲情主义者的角色,对于自己身上受到的那些伤害如数家珍,好像是因为这些经历过的事情把我和这个世界上的芸芸众生分割开来,让我从伤痛中成长,经历一个充满苦难和磨砺的精彩人生,为中年时期的个人自传积累素材。
总的来说,2014年的年末,是我人生中极为杀马特的一段时光。
直到我看了《我们为什么会分手》这本书。
我发现人们对自己人生苦难的过度强化是因为他们和这个世界缺少沟通。他们刻意地避开了在同一时间里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其他事情而专心致志地去丈量自己的内心思绪,然后轻易地就被缠绕在里面,以此得出“我是世上最悲惨之人”“别人肯定没有经历过我这么奇葩的故事”“我太倒霉了我肯定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一个人”这样荒谬的结论。当我用一整晚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我的感情故事在这十五个故事中多多少少都有迹可循,而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们也经历了完全不亚于我的伤痛。在放下书的那个清晨,我突然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可怜了。
确切的说是,我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大了好多。
我和这个世界的沟通太有限了,有限到无意中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过于夸大了。在我给别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时,那些零零碎碎的细节都积极的凑在一起渲染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气氛。但实际上故事本身并不精彩,只是我那可悲的自怜心将它刻意描写得极为浮夸。而我却被这些自我营造出来的氛围感染得痛哭流涕憔悴不已。
还好我赶在2015年来临之前解开了这个愚蠢的骗局。
那个时候开始,我刻意地去关注别人的故事。我想知道,在时间同样流逝的过程中,别人都在经历着怎样的世界。于是我慢慢从一个悲情满满的讲述者变成了一个平静的聆听者。在我还没有足够的岁月去看到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人的22岁,我想让这些故事带我去领教这个世界的坚不可摧。
至于从聆听者变成记录者,这完全都是Lyra的功劳。2015年初,我们在沈阳纯粹地喝了一次酒,讲了好多这一辈子都不会再讲一遍的话。我在她说话的时候,总能听到我想要记录下来的句子,所以总是听着听着就想暂停下来写几笔,不然就我那个被酒精占领高地的脑袋,肯定存不住这么好的故事。那天左摇右摆地回到家以后,我突然做了一个决定,我说我要将我朋友们的故事写下来,当做我大学毕业之前最后一件重要的事。
我总跟我的前任说,你别看我这不着调的样子,我的朋友们都特靠谱。这话真是实打实的对身边一众狐朋狗友的夸奖,也顺带表扬了自己这些年算是折腾出来点存得住的东西。其实我特别庆幸,他们多多少少和我一样,也在生活里贼赶劲儿地折腾着,翻涌着,于是让我偏得了好多精彩的故事,可以让我去观览一个不小的世界。
所以2015年开始,我暂停了对于自己的讲述,而反身变成了身边人的记录者。
22岁,没事儿的时候,我就和大伙儿聊聊天儿。
自己看了深以为意。
挖坟出来,裱于豆瓣,以此警醒自己。
------------------------------------------------------
2014年快过去的时候,我像抓住最后一棵救命稻草一样地滚回国,回到家里当起了一只缩头乌龟。回国之前,我几乎被自己的生活折磨成了一个随时可能爆发的原子弹,然后我竟然还不厚道地跨过大洋,将这个原子弹带回了我伟大的祖国。
好歹我也曾是一个不上道的戏剧导演,但我却不得不承认,生活本身的戏剧创造能力远超过我们所有人,于是我不再相信“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私以为,生活高明得让人不寒而栗。
彼时,我尽职尽责地扮演着一个悲情主义者的角色,对于自己身上受到的那些伤害如数家珍,好像是因为这些经历过的事情把我和这个世界上的芸芸众生分割开来,让我从伤痛中成长,经历一个充满苦难和磨砺的精彩人生,为中年时期的个人自传积累素材。
总的来说,2014年的年末,是我人生中极为杀马特的一段时光。
直到我看了《我们为什么会分手》这本书。
我发现人们对自己人生苦难的过度强化是因为他们和这个世界缺少沟通。他们刻意地避开了在同一时间里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其他事情而专心致志地去丈量自己的内心思绪,然后轻易地就被缠绕在里面,以此得出“我是世上最悲惨之人”“别人肯定没有经历过我这么奇葩的故事”“我太倒霉了我肯定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一个人”这样荒谬的结论。当我用一整晚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我的感情故事在这十五个故事中多多少少都有迹可循,而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们也经历了完全不亚于我的伤痛。在放下书的那个清晨,我突然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可怜了。
确切的说是,我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大了好多。
我和这个世界的沟通太有限了,有限到无意中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过于夸大了。在我给别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时,那些零零碎碎的细节都积极的凑在一起渲染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气氛。但实际上故事本身并不精彩,只是我那可悲的自怜心将它刻意描写得极为浮夸。而我却被这些自我营造出来的氛围感染得痛哭流涕憔悴不已。
还好我赶在2015年来临之前解开了这个愚蠢的骗局。
那个时候开始,我刻意地去关注别人的故事。我想知道,在时间同样流逝的过程中,别人都在经历着怎样的世界。于是我慢慢从一个悲情满满的讲述者变成了一个平静的聆听者。在我还没有足够的岁月去看到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人的22岁,我想让这些故事带我去领教这个世界的坚不可摧。
至于从聆听者变成记录者,这完全都是Lyra的功劳。2015年初,我们在沈阳纯粹地喝了一次酒,讲了好多这一辈子都不会再讲一遍的话。我在她说话的时候,总能听到我想要记录下来的句子,所以总是听着听着就想暂停下来写几笔,不然就我那个被酒精占领高地的脑袋,肯定存不住这么好的故事。那天左摇右摆地回到家以后,我突然做了一个决定,我说我要将我朋友们的故事写下来,当做我大学毕业之前最后一件重要的事。
我总跟我的前任说,你别看我这不着调的样子,我的朋友们都特靠谱。这话真是实打实的对身边一众狐朋狗友的夸奖,也顺带表扬了自己这些年算是折腾出来点存得住的东西。其实我特别庆幸,他们多多少少和我一样,也在生活里贼赶劲儿地折腾着,翻涌着,于是让我偏得了好多精彩的故事,可以让我去观览一个不小的世界。
所以2015年开始,我暂停了对于自己的讲述,而反身变成了身边人的记录者。
22岁,没事儿的时候,我就和大伙儿聊聊天儿。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