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 《通鉴》杂记之宋文帝刘义隆第一次北伐
宋文帝刘义隆,又名刘车儿,武帝刘裕的第三子。武帝死后本来是传位给太子刘义符的,然而刘义符“居丧无礼,好与左右狎昵,游戏无度”,被托孤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一合计给废为“营阳王”,没过几天被徐羡之等派人给杀死了,然后刘义隆被迎立为天子。(通鉴120卷文帝元嘉元年)
刘义隆也可以算个好皇帝,即位没多久就把有迎立之功的徐、傅、谢给杀了,手腕可以;又励精图治开创了所谓的“元嘉之治”,政治表现可以给好评,但是军事作为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在军事上谈文帝时可以先说文帝他爹刘裕。五胡乱华之后,南渡朝廷对北作战可以值得一提的有这么几次:
1、桓温乘石虎死后的第一次北伐,打到长安边上,差点秒了乘乱而起的前秦,三辅百姓“争持牛酒迎劳,男女夹路观之,耆老有垂泣者,曰:不图今日复睹官军!”(通鉴99卷穆帝永和十年)。可惜已是强弩之末不能更进一步。桓温后来还有两次北伐: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不表,但第三次乘燕国慕容恪死掉的机会进攻燕国,结果在枋头被战神慕容垂大败,然后就回来废帝试图篡位,未果而终。
2、谢玄经营北府军,在淝水打败前秦苻坚。淝水之战后北府军的实际力量辗转经刘牢之后落入刘裕手中,奠定了宋篡晋的基石。
3、刘裕第一次北伐灭南燕慕容超因为慕容超轻松让刘裕过了大砚山,打得很轻松,南燕就这么被灭了。
4、刘裕第二次北伐关中,此时的关中在后秦手里,后秦在姚兴去世后,几个儿子不争气,继位的姚泓太软弱,刘裕手下的大将王镇恶、檀道济又很生猛,姚泓抵抗了一阵就投降刘裕被拉到建康砍头了。可惜这时候刘裕的谋士刘穆之死了,刘裕担心建康朝廷出事,自己也急着想篡位,就把长安城交给儿子刘义真守着自己回来了,刘义真没守住,长安被夏主赫连勃勃占领了。刘裕听说长安丢了,儿子刘义真存亡不知,急着要亲自北伐,后来听说儿子没事,“裕乃止,但登城北望,慨然流涕而已” (通鉴118卷安帝义熙十四年),江山还是没儿子重要。
刘裕两次北伐,灭了南燕和后秦两个国家,对比之下还是很猛的。但是宋文帝刘义隆就不行了,派的将领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文帝第一次北伐
文帝第一次北伐在元嘉七年,这时候北边的北魏君主拓跋焘还在四处征伐,尤其是北魏北边的柔然部落威胁很大。南边宋朝廷经过六七年的修养生息,文帝攒了点家底,就找准时机鼓足勇气向拓跋焘喊话了,结果被鄙视得很惨。通鉴里面是这么交代的——帝因魏使者还,告魏主曰:“汝趣归我河南地!不然,将尽我将士之力。”魏主方议伐柔然,闻之大笑,谓公卿曰:“龟鳖小竖,自救不暇,夫何能为!”(通鉴121卷文帝元嘉六年)
文帝也算是一个好汉,说干就干,派右将军到彦之北伐了。到彦之坐船去打河南,水少,自淮入泗走了3个多月。北魏那边觉得河南兵力不足,就主动北渡,放弃了河南四镇碻磝、滑台、洛阳、虎牢,到彦之们很高兴就据为己有了,这时候只有王德仲一个人很忧虑,说北魏先去河那边集结,等河水结冰后就会过来秒掉我们的。没人信。
这时候夏主赫连定也与宋结盟,要求一起打北魏,形势似乎很好。但是北魏那边的牛人崔浩
(拓跋焘的谋臣,算无遗策,很受重用,后来奉命修史,吐槽了北魏很多八卦,还给刻在石头上让路人甲乙丙丁看,拓跋焘实在看不下去就把他给杀了)眼光很犀利,看到宋朝“东西列兵径二千里,一处不过数千,形分势弱”,认为宋朝“不过欲固河自守,无北渡意也”。崔浩就劝拓跋焘先把宋兵晾在一边,先派兵把西边的夏主赫连定给打了再说,“克定之后,东出潼关,席卷而前,则威震南极,江、淮以北无立草矣。” (通鉴121卷文帝元嘉七年)
接下来战局比崔浩的预想还好,魏主顺利把夏主打败了,而且不用魏主亲自出马,手下的小弟们就轻松把宋兵击溃了:
十月份北魏一支队伍就过河打金墉城(洛阳边的一个小城,晋朝的太子或妃子皇后被废了就给关在这地方),金墉城的宋军守将杜骥因为粮草不足想溜,又怕砍头,刚好这时候文帝派了一个人叫姚耸夫的带了1500人到洛阳来捞钟,这个钟是刘裕灭秦后从长安抬回来的,中途掉到洛水里面了,文帝这时候乘着收复了洛阳就想把这钟给捞回去。杜骥就忽悠姚耸夫说我这儿吃饭管饱,就是没人,你帮我守城,完事了我们一起捞钟回去,姚耸夫就答应了,结果一到金墉城看压根就没吃的,就跑了,然后北魏就把金墉城给打下来了,杜骥就骗文帝说本来自己想死守,结果姚耸夫一跑把大家都吓坏了,城池就丢了。于是姚耸夫就被当了替罪羊,被文帝给砍了,史书说“耸夫勇健,诸偏裨莫及也”。
金墉城一丢,洛阳跟着就丢了,然后虎牢也丢了,到彦之闻洛阳、虎牢不守,就跑了。文帝派大牛人檀道济去救滑台,一路上打了几场胜仗,后来在历城粮草被劫,唱筹量沙,跑回来了(关于檀道济大牛有三个典,一个就是这唱筹量沙,还有一个是后来被文帝杀头时说了句“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还有就是三十六计)。第一次北伐就结束了。
PS:彦之之北伐也,甲兵资实甚盛;乃败还,委弃荡尽,府藏、武库为之空虚。它日,上与群臣宴,有荒外降人在坐。上问尚书库部郎顾琛:“库中仗犹有几许?”琛诡对:“有十万人仗。”上既问而悔之,得琛对,甚喜。宋朝君臣还挺逗。
刘义隆也可以算个好皇帝,即位没多久就把有迎立之功的徐、傅、谢给杀了,手腕可以;又励精图治开创了所谓的“元嘉之治”,政治表现可以给好评,但是军事作为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在军事上谈文帝时可以先说文帝他爹刘裕。五胡乱华之后,南渡朝廷对北作战可以值得一提的有这么几次:
1、桓温乘石虎死后的第一次北伐,打到长安边上,差点秒了乘乱而起的前秦,三辅百姓“争持牛酒迎劳,男女夹路观之,耆老有垂泣者,曰:不图今日复睹官军!”(通鉴99卷穆帝永和十年)。可惜已是强弩之末不能更进一步。桓温后来还有两次北伐: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不表,但第三次乘燕国慕容恪死掉的机会进攻燕国,结果在枋头被战神慕容垂大败,然后就回来废帝试图篡位,未果而终。
2、谢玄经营北府军,在淝水打败前秦苻坚。淝水之战后北府军的实际力量辗转经刘牢之后落入刘裕手中,奠定了宋篡晋的基石。
3、刘裕第一次北伐灭南燕慕容超因为慕容超轻松让刘裕过了大砚山,打得很轻松,南燕就这么被灭了。
4、刘裕第二次北伐关中,此时的关中在后秦手里,后秦在姚兴去世后,几个儿子不争气,继位的姚泓太软弱,刘裕手下的大将王镇恶、檀道济又很生猛,姚泓抵抗了一阵就投降刘裕被拉到建康砍头了。可惜这时候刘裕的谋士刘穆之死了,刘裕担心建康朝廷出事,自己也急着想篡位,就把长安城交给儿子刘义真守着自己回来了,刘义真没守住,长安被夏主赫连勃勃占领了。刘裕听说长安丢了,儿子刘义真存亡不知,急着要亲自北伐,后来听说儿子没事,“裕乃止,但登城北望,慨然流涕而已” (通鉴118卷安帝义熙十四年),江山还是没儿子重要。
刘裕两次北伐,灭了南燕和后秦两个国家,对比之下还是很猛的。但是宋文帝刘义隆就不行了,派的将领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文帝第一次北伐
文帝第一次北伐在元嘉七年,这时候北边的北魏君主拓跋焘还在四处征伐,尤其是北魏北边的柔然部落威胁很大。南边宋朝廷经过六七年的修养生息,文帝攒了点家底,就找准时机鼓足勇气向拓跋焘喊话了,结果被鄙视得很惨。通鉴里面是这么交代的——帝因魏使者还,告魏主曰:“汝趣归我河南地!不然,将尽我将士之力。”魏主方议伐柔然,闻之大笑,谓公卿曰:“龟鳖小竖,自救不暇,夫何能为!”(通鉴121卷文帝元嘉六年)
文帝也算是一个好汉,说干就干,派右将军到彦之北伐了。到彦之坐船去打河南,水少,自淮入泗走了3个多月。北魏那边觉得河南兵力不足,就主动北渡,放弃了河南四镇碻磝、滑台、洛阳、虎牢,到彦之们很高兴就据为己有了,这时候只有王德仲一个人很忧虑,说北魏先去河那边集结,等河水结冰后就会过来秒掉我们的。没人信。
这时候夏主赫连定也与宋结盟,要求一起打北魏,形势似乎很好。但是北魏那边的牛人崔浩
(拓跋焘的谋臣,算无遗策,很受重用,后来奉命修史,吐槽了北魏很多八卦,还给刻在石头上让路人甲乙丙丁看,拓跋焘实在看不下去就把他给杀了)眼光很犀利,看到宋朝“东西列兵径二千里,一处不过数千,形分势弱”,认为宋朝“不过欲固河自守,无北渡意也”。崔浩就劝拓跋焘先把宋兵晾在一边,先派兵把西边的夏主赫连定给打了再说,“克定之后,东出潼关,席卷而前,则威震南极,江、淮以北无立草矣。” (通鉴121卷文帝元嘉七年)
接下来战局比崔浩的预想还好,魏主顺利把夏主打败了,而且不用魏主亲自出马,手下的小弟们就轻松把宋兵击溃了:
十月份北魏一支队伍就过河打金墉城(洛阳边的一个小城,晋朝的太子或妃子皇后被废了就给关在这地方),金墉城的宋军守将杜骥因为粮草不足想溜,又怕砍头,刚好这时候文帝派了一个人叫姚耸夫的带了1500人到洛阳来捞钟,这个钟是刘裕灭秦后从长安抬回来的,中途掉到洛水里面了,文帝这时候乘着收复了洛阳就想把这钟给捞回去。杜骥就忽悠姚耸夫说我这儿吃饭管饱,就是没人,你帮我守城,完事了我们一起捞钟回去,姚耸夫就答应了,结果一到金墉城看压根就没吃的,就跑了,然后北魏就把金墉城给打下来了,杜骥就骗文帝说本来自己想死守,结果姚耸夫一跑把大家都吓坏了,城池就丢了。于是姚耸夫就被当了替罪羊,被文帝给砍了,史书说“耸夫勇健,诸偏裨莫及也”。
金墉城一丢,洛阳跟着就丢了,然后虎牢也丢了,到彦之闻洛阳、虎牢不守,就跑了。文帝派大牛人檀道济去救滑台,一路上打了几场胜仗,后来在历城粮草被劫,唱筹量沙,跑回来了(关于檀道济大牛有三个典,一个就是这唱筹量沙,还有一个是后来被文帝杀头时说了句“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还有就是三十六计)。第一次北伐就结束了。
PS:彦之之北伐也,甲兵资实甚盛;乃败还,委弃荡尽,府藏、武库为之空虚。它日,上与群臣宴,有荒外降人在坐。上问尚书库部郎顾琛:“库中仗犹有几许?”琛诡对:“有十万人仗。”上既问而悔之,得琛对,甚喜。宋朝君臣还挺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