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职场不过是一场好聚好散
本文已发布在我的公众号:yapeequeen(职场雅痞女王),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质疑HR这份工作。
我觉得我干不好它。理由是我既没那么铁面,又不能常常随性。
我常想HR和天蝎的结合是不是一种disaster。
天蝎的耿直以及爱恨全部都写在脸上,怎么能做的了有时候需要表里不一的HR呢?
所以,在职场蹦跶了几年以后,我选择回归家庭。
这一休息,有些曾经想不明的问题反倒能想透彻了。
几天前,我接到总部HR的电话。
她说,刚离职的一位员工和她电话,从头到尾都没允许她辩护。
那位员工,语气里带着愤怒和不满,自顾自说好几次,我要告你们。
于是,我们总部这位同事打电话尝试与我沟通解决办法。
我们一起判断了事出的结果并非公司责任后,我请她放宽心。
有些事,你越解释越解释不清楚。
同样,在一个人气头上去和他理论,他是绝对听不进去的。
我给出的解决办法是:不如放一放。
这个放字,难就难在,有时候很难做到。
他急,你也急,两个人急吼吼的在电话或者对面吵了一架,
伤了和气不说,最终也没有给出什么有效的解决办法。
放一放,彼此退一步考虑,也许就有了答案。
8月份公司出去团建的时候,我才刚到公司不久。
郊区清冷的夜色里,和几位同事躺在房间外的草坪上看星星。
一边看,一边聊着有的没得那些事。
躺在草坪上的5个人,年龄的跨度,从70后到90后。
我们聊完初恋,聊下班后的生活,再聊聊诗情画意的事,
觉得那个时候,草坪上的世界非常的静。
那时我已知道那个孩子会在那次团建后离开,
看着他的样子,虽然我才刚入职不久,心里也不免有些感伤。
当天下午培训的时候,他给我的感觉始终是积极向上又乐观的。
他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思想都有着与同龄人不一般的睿智。
总归就是他很好,只是试用期间,在公司一直没有找到适合的定位。
离职之前,我和他正式聊。
他说,论工作来说,他早已觉得自己不太合适,之所以纠结,其实就是割舍这群人。
情感上的纠结,让他一直很犹豫是否要离开。
我能理解,但最终还是给他办理了离职手续。
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不过才离职一周,却又有点恼怒的说出我要告你们的话。
其实我并不惊讶。人在气头上的时候,一定会有不理智的语言和举动。
如果他真的告公司了,我甚至也不会忿恨的去指责他。
人的选择总在一念之间。
几年前我从曾经的公司离职时,既没有情感的纠结,也没有金钱的割舍不下。
我暗自窃喜终于可以从公司离开了。
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我解放了。
我在社交软件上更新签名:Finally~
但随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发觉好像还是没有走出曾经的公司。
我还会打听它的消息,会问同事们他们依旧在职的感受。
有时候会和也如我一样离职的同事窃窃私语去讲以前在公司的种种不满。
讲了一阵以后,发现自己真的有点too young too naive.
因为,根本没人关系,图高兴过嘴瘾说了的那些话,不过只能算是自言自语。
一个员工的离开,对一个公司来讲,已然变成了一个结果。
这个结果一旦成为结果,则对双方来讲,不过是经历了一场职场中的相聚和相散。
对公司来说,它急迫要考虑的,有可能根本不是为什么你会走,而是我怎么才能尽快找到顶替的人选;
而对个人来说,你最不必去考虑的则是那些曾在公司时日夜纠结过的事情,或者暗自去想公司是否因为你的离开而有所损失。
你更应该做的,是跳出来,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上去想,你在的时间里自我价值有没有得到提升,你的成长速度有多快,你学到了什么,又有什么遗憾。
作为一个HR, 我特别不喜欢的一件事就是无论是公司还是员工,
一旦分开,就处在一种势不两立,剑拔弩张的对立面上。
对于公司来说,无论你做出过什么卓有成效的业绩,一旦你决定离开,公司就认为你是彻彻底底的背叛,其实你只不过是自我升华后作出了另一个人生的选择而已;
而对员工来说,无论公司当初是否煞费苦心的培养过你,你也曾成长的飞快,只要离开,就全都抛诸脑后,甚至还会去想,公司的培养其实只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剥削。
如果作为员工你真的这么想了,那,孩子,你想的有点太复杂了。
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永久稳固的关系,对于公司和个人来说都是如此。
我们既然无权干涉竞争模式下的优胜略汰,那不如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你的职场生涯绝不是仅仅局限于在一个公司的那几年,假使你不创业,从22岁的新人入职,算算,还有多少年,你还要在这个圈子里混的?
洁身,自好,想想怎么提高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
抱怨与碎碎念触动不了任何人和任何事。
我在离职原公司后三年,才终于想明白了这一点。
冷静的看待职场,且只把它当成一场好聚好散。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质疑HR这份工作。
我觉得我干不好它。理由是我既没那么铁面,又不能常常随性。
我常想HR和天蝎的结合是不是一种disaster。
天蝎的耿直以及爱恨全部都写在脸上,怎么能做的了有时候需要表里不一的HR呢?
所以,在职场蹦跶了几年以后,我选择回归家庭。
这一休息,有些曾经想不明的问题反倒能想透彻了。
几天前,我接到总部HR的电话。
她说,刚离职的一位员工和她电话,从头到尾都没允许她辩护。
那位员工,语气里带着愤怒和不满,自顾自说好几次,我要告你们。
于是,我们总部这位同事打电话尝试与我沟通解决办法。
我们一起判断了事出的结果并非公司责任后,我请她放宽心。
有些事,你越解释越解释不清楚。
同样,在一个人气头上去和他理论,他是绝对听不进去的。
我给出的解决办法是:不如放一放。
这个放字,难就难在,有时候很难做到。
他急,你也急,两个人急吼吼的在电话或者对面吵了一架,
伤了和气不说,最终也没有给出什么有效的解决办法。
放一放,彼此退一步考虑,也许就有了答案。
8月份公司出去团建的时候,我才刚到公司不久。
郊区清冷的夜色里,和几位同事躺在房间外的草坪上看星星。
一边看,一边聊着有的没得那些事。
躺在草坪上的5个人,年龄的跨度,从70后到90后。
我们聊完初恋,聊下班后的生活,再聊聊诗情画意的事,
觉得那个时候,草坪上的世界非常的静。
那时我已知道那个孩子会在那次团建后离开,
看着他的样子,虽然我才刚入职不久,心里也不免有些感伤。
当天下午培训的时候,他给我的感觉始终是积极向上又乐观的。
他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思想都有着与同龄人不一般的睿智。
总归就是他很好,只是试用期间,在公司一直没有找到适合的定位。
离职之前,我和他正式聊。
他说,论工作来说,他早已觉得自己不太合适,之所以纠结,其实就是割舍这群人。
情感上的纠结,让他一直很犹豫是否要离开。
我能理解,但最终还是给他办理了离职手续。
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不过才离职一周,却又有点恼怒的说出我要告你们的话。
其实我并不惊讶。人在气头上的时候,一定会有不理智的语言和举动。
如果他真的告公司了,我甚至也不会忿恨的去指责他。
人的选择总在一念之间。
几年前我从曾经的公司离职时,既没有情感的纠结,也没有金钱的割舍不下。
我暗自窃喜终于可以从公司离开了。
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我解放了。
我在社交软件上更新签名:Finally~
但随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发觉好像还是没有走出曾经的公司。
我还会打听它的消息,会问同事们他们依旧在职的感受。
有时候会和也如我一样离职的同事窃窃私语去讲以前在公司的种种不满。
讲了一阵以后,发现自己真的有点too young too naive.
因为,根本没人关系,图高兴过嘴瘾说了的那些话,不过只能算是自言自语。
一个员工的离开,对一个公司来讲,已然变成了一个结果。
这个结果一旦成为结果,则对双方来讲,不过是经历了一场职场中的相聚和相散。
对公司来说,它急迫要考虑的,有可能根本不是为什么你会走,而是我怎么才能尽快找到顶替的人选;
而对个人来说,你最不必去考虑的则是那些曾在公司时日夜纠结过的事情,或者暗自去想公司是否因为你的离开而有所损失。
你更应该做的,是跳出来,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上去想,你在的时间里自我价值有没有得到提升,你的成长速度有多快,你学到了什么,又有什么遗憾。
作为一个HR, 我特别不喜欢的一件事就是无论是公司还是员工,
一旦分开,就处在一种势不两立,剑拔弩张的对立面上。
对于公司来说,无论你做出过什么卓有成效的业绩,一旦你决定离开,公司就认为你是彻彻底底的背叛,其实你只不过是自我升华后作出了另一个人生的选择而已;
而对员工来说,无论公司当初是否煞费苦心的培养过你,你也曾成长的飞快,只要离开,就全都抛诸脑后,甚至还会去想,公司的培养其实只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剥削。
如果作为员工你真的这么想了,那,孩子,你想的有点太复杂了。
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永久稳固的关系,对于公司和个人来说都是如此。
我们既然无权干涉竞争模式下的优胜略汰,那不如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你的职场生涯绝不是仅仅局限于在一个公司的那几年,假使你不创业,从22岁的新人入职,算算,还有多少年,你还要在这个圈子里混的?
洁身,自好,想想怎么提高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
抱怨与碎碎念触动不了任何人和任何事。
我在离职原公司后三年,才终于想明白了这一点。
冷静的看待职场,且只把它当成一场好聚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