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商业&我
2009-11-29
艺术&设计&商业&我
从时尚先生上面认识孙赛赛,头衔很奇怪:生活总监?据说是退出又卷土重来,然后给了这么个好玩的头衔;李开复做封面那期里有张小照片,帅毙了,搜了下,此人简历丰富,背景不错,在新东方做过老师,逻辑不是非常好,等等,迷了一小阵。在另外一本男性杂志上面看到lan club的介绍,还有俏江南创始人之子汪小菲的介绍:艺术,设计,时尚,结合起来,就是这个圈子的男人玩转的名堂。
去孟加拉使馆办签证,从杭州赶到北京,和大学同学在soho见面,等的期间在光合作用看到一本有意思的书,台湾人写的日本设计、电玩游戏、时尚、广告和生活创意:《创意@东京》,勾起了我因为繁重的工作而失去的对审美的兴趣。当天下午去国贸溜了一溜,特别中意muji,逛累的时候,坐在喷水池的黑色边街上聊天,被告知大学的某个对时装设计感兴趣的的大学同学去米兰学设计了,羡慕不已。室内喷泉里的氯水味道冒出来,打散了自己疲惫烦躁的心:我是否在做着一份消耗我青春、智力、时间、耐心,包括审美力的一份工作呢?我是否喜欢它呢?我是否能够从中得到靠近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呢?
任何一个年轻人来到社会上,用自己的一双手去建立自己的物质生活和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感到迷茫:是自己吃不了苦,还是资本家太过苛刻?是自己的梦想太过虚弱,还是社会现实太过残酷?是自己太情绪化,还是老板自己本身有问题?刚毕业的学生,因为软弱、不自知和天真而容易受伤。热情是high的,无知却喷薄而出的愤世嫉俗是普遍的,因为你年轻,犯错的机会成本低,所以你能够。但是我们手里的时间,到底又有多少呢?人不可能活得太有创意,出了吃饭、睡觉、工作和寻找性伴侣,有多少时间是可以用来做其它事情的呢?真正被用在self improvement上的时间是多少呢?你是否因为埋头于琐碎而忘记自己的初衷呢?
老实的承认,本质上我有种悲观倾向,虽然行动是积极主动型的,快乐能量比较低,喜欢静养,喜欢宏观上的说服:人类是偶然出现必将消失的存在,个人也是偶然出现的必然消匿的存在,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没有精神意义上的目的,甚至进化上的目的也不存在意义,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不信仰任何宗教,对我来说,人活着没有意义,只有目的:尽可能地牛逼,站着要闪闪发光,坐着也要闪闪发光,死了还要闪闪发光。和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人一样。
出差孟加拉的旅途中,把最新一期的时尚先生翻完,老实说还是比较喜欢这本杂志有香艳美女照的前期,现在走知性路线,作为一本男性杂志,不知怎么的,总显得有些虚伪。本期,孙赛赛策划的“设计”这个主题下的几十页蓝色小册子不错,从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师、设计书到设计作品等等,列举了很多装逼吹蛋的内容。我刚从当当买下的《设计中的设计》和《给大家看的设计书》恰巧也列在其中。说起原研哉,我认识他的道路比较曲折,一个初中时代的好朋友现在在东大念设计,研究生跟畏研悟,于是我想把她和一个在美院教景观设计的男人介绍,男人跟我讲到了前段时间听到的原研哉的讲座,于是。。。很多琐碎的东西串联起来,就成为了使你成为现在的你的素材。
最近和几个读研的高中同学联系,都是本科非常好的很聪明的男生,小狂,属于那种青涩学生时代会受女生欢迎的类型。五月份时和一个在四大的美女高中同学小见了一下,聊到他们(其中一个是前男友),都说现在看感觉无论从环境和心智度来看都离得很远,果然生活圈子差距越来越大,人的差异会随着时间不断增加。我想到这几年的生活,突然惊觉自己一直被意大利几个字包围,留学是意大利,工作了还是意大利人当boss,将来计划在欧洲养老,还是去意大利。其实我自己都没想好,不知不觉意大利就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而我甚至没有意识到生活因此而产生的那部分变化。
这阵子我发脾气,比如说公开在老板眼皮底下讲私人电话,虽然说是在周末下班前;公开告知同事们说我连续一个礼拜因为工作原由两点之后睡觉,已经濒临崩溃边缘,和同宿的女孩子抱怨薪水和工作量不成正比,老板的狡诈和虚伪,等等:情商降到史上最低值。直到昨天接到一个电话,在深圳的同班大学同学,前段时间介绍了我一个薪水翻倍的offer的朋友,她给我顺了气,然后给我分析了一些我因为太过疲累和气氛而忘记的“第一份工作原则与目的”,气焰高涨的离职情绪就在即将爆发之前,ms突然地,就这样地,被阉割掉了。在这之前,我狠狠地哭了两个晚上,在被窝里。我觉得按照我的年龄和工龄,我凭什么要受这种不是人的折磨,坐飞机多到常常耳鸣,转腰的时候听见自己因为经常坐着而腐化的格格作响的骨头声,我觉得已经逼近底线了:身体。
现在回过头去看:前一天去北京,后一天去孟加拉,一个破破烂烂的贫穷国家,公司里处理不完的破事,检查大货,与工厂的谈判,等等,都是极其耗费精神和体力的事情,尤其是在我社会经验一般,又从小生活在好孩子光环里的情况下,我看到了社会的复杂多样。除了旅途中的身体疲惫,比如说,睡眠少,吃不惯中东的食物,工作压力,还有处理社会、文化落差感的压力,让我觉得非常累和压抑。因为我在一个商业环境里面沟通,而我又是一个弱小的存在,所以在告诉孟加拉同事“我们不是慈善机构,所以开掉一个人还是两个都开掉,你自己决定”后,又无数个电话追回中国办公室、质检部分、工厂,在几个互相推卸责任的QC之间寻找问题的切入口,找出那个制造问题、需要对事情负责的人的时候,我觉得心里面渗透了深深的挫折感:其实我并不能很好地handle这其中产生的负面情绪。谁都想当一个好人。但是在商言商,只有利润,没有好人,也不需要发好人卡,因为企业是逐利的,每个人都有立场不代表每个人都有对的理由,弱的人就应该被淘汰,弱的企业也会被时代抛下。就是这种简单的道理,把我打趴下了:是受不了工作压力?还是handle不了工作压力?
我是女生,不算给自己寻找借口,女性的生理构造和社会地位,决定了其依赖性强,情绪化化因素干扰较大生。虽然一再警告自己要像一个男人那样坚毅、理性、在职场上像商人一样逐利,但是我依旧很容易暴露出自己的女性情绪化特征与年龄小的弊端。怎么办?唯有继续自我修炼。想清楚了,就需要好好地工作下去,也不需要从心里对老板冷嘲热讽,那毕竟对改变自己的处境没有意义。圣诞节之前,要准备好礼物和溢美之词把客户哄开心了;明年一月份,即将再次踏上香港这块恐怖的土地参加展会。。。工作日程已经排到明年,又有什么可烦心的呢?振作!
睡到一点起床,下午在家里,看了两部动画片《飞屋环游记》、《mary and max》,虽然都是G级电影,但是依旧感受到了成人的感动。翻开一本李开复做封面的《时尚先生》,喝着微温的淡茶, tomorrow’s another working day, 写完这篇,流水账。
我喜欢设计。
艺术&设计&商业&我
从时尚先生上面认识孙赛赛,头衔很奇怪:生活总监?据说是退出又卷土重来,然后给了这么个好玩的头衔;李开复做封面那期里有张小照片,帅毙了,搜了下,此人简历丰富,背景不错,在新东方做过老师,逻辑不是非常好,等等,迷了一小阵。在另外一本男性杂志上面看到lan club的介绍,还有俏江南创始人之子汪小菲的介绍:艺术,设计,时尚,结合起来,就是这个圈子的男人玩转的名堂。
去孟加拉使馆办签证,从杭州赶到北京,和大学同学在soho见面,等的期间在光合作用看到一本有意思的书,台湾人写的日本设计、电玩游戏、时尚、广告和生活创意:《创意@东京》,勾起了我因为繁重的工作而失去的对审美的兴趣。当天下午去国贸溜了一溜,特别中意muji,逛累的时候,坐在喷水池的黑色边街上聊天,被告知大学的某个对时装设计感兴趣的的大学同学去米兰学设计了,羡慕不已。室内喷泉里的氯水味道冒出来,打散了自己疲惫烦躁的心:我是否在做着一份消耗我青春、智力、时间、耐心,包括审美力的一份工作呢?我是否喜欢它呢?我是否能够从中得到靠近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呢?
任何一个年轻人来到社会上,用自己的一双手去建立自己的物质生活和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感到迷茫:是自己吃不了苦,还是资本家太过苛刻?是自己的梦想太过虚弱,还是社会现实太过残酷?是自己太情绪化,还是老板自己本身有问题?刚毕业的学生,因为软弱、不自知和天真而容易受伤。热情是high的,无知却喷薄而出的愤世嫉俗是普遍的,因为你年轻,犯错的机会成本低,所以你能够。但是我们手里的时间,到底又有多少呢?人不可能活得太有创意,出了吃饭、睡觉、工作和寻找性伴侣,有多少时间是可以用来做其它事情的呢?真正被用在self improvement上的时间是多少呢?你是否因为埋头于琐碎而忘记自己的初衷呢?
老实的承认,本质上我有种悲观倾向,虽然行动是积极主动型的,快乐能量比较低,喜欢静养,喜欢宏观上的说服:人类是偶然出现必将消失的存在,个人也是偶然出现的必然消匿的存在,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没有精神意义上的目的,甚至进化上的目的也不存在意义,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不信仰任何宗教,对我来说,人活着没有意义,只有目的:尽可能地牛逼,站着要闪闪发光,坐着也要闪闪发光,死了还要闪闪发光。和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人一样。
出差孟加拉的旅途中,把最新一期的时尚先生翻完,老实说还是比较喜欢这本杂志有香艳美女照的前期,现在走知性路线,作为一本男性杂志,不知怎么的,总显得有些虚伪。本期,孙赛赛策划的“设计”这个主题下的几十页蓝色小册子不错,从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师、设计书到设计作品等等,列举了很多装逼吹蛋的内容。我刚从当当买下的《设计中的设计》和《给大家看的设计书》恰巧也列在其中。说起原研哉,我认识他的道路比较曲折,一个初中时代的好朋友现在在东大念设计,研究生跟畏研悟,于是我想把她和一个在美院教景观设计的男人介绍,男人跟我讲到了前段时间听到的原研哉的讲座,于是。。。很多琐碎的东西串联起来,就成为了使你成为现在的你的素材。
最近和几个读研的高中同学联系,都是本科非常好的很聪明的男生,小狂,属于那种青涩学生时代会受女生欢迎的类型。五月份时和一个在四大的美女高中同学小见了一下,聊到他们(其中一个是前男友),都说现在看感觉无论从环境和心智度来看都离得很远,果然生活圈子差距越来越大,人的差异会随着时间不断增加。我想到这几年的生活,突然惊觉自己一直被意大利几个字包围,留学是意大利,工作了还是意大利人当boss,将来计划在欧洲养老,还是去意大利。其实我自己都没想好,不知不觉意大利就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而我甚至没有意识到生活因此而产生的那部分变化。
这阵子我发脾气,比如说公开在老板眼皮底下讲私人电话,虽然说是在周末下班前;公开告知同事们说我连续一个礼拜因为工作原由两点之后睡觉,已经濒临崩溃边缘,和同宿的女孩子抱怨薪水和工作量不成正比,老板的狡诈和虚伪,等等:情商降到史上最低值。直到昨天接到一个电话,在深圳的同班大学同学,前段时间介绍了我一个薪水翻倍的offer的朋友,她给我顺了气,然后给我分析了一些我因为太过疲累和气氛而忘记的“第一份工作原则与目的”,气焰高涨的离职情绪就在即将爆发之前,ms突然地,就这样地,被阉割掉了。在这之前,我狠狠地哭了两个晚上,在被窝里。我觉得按照我的年龄和工龄,我凭什么要受这种不是人的折磨,坐飞机多到常常耳鸣,转腰的时候听见自己因为经常坐着而腐化的格格作响的骨头声,我觉得已经逼近底线了:身体。
现在回过头去看:前一天去北京,后一天去孟加拉,一个破破烂烂的贫穷国家,公司里处理不完的破事,检查大货,与工厂的谈判,等等,都是极其耗费精神和体力的事情,尤其是在我社会经验一般,又从小生活在好孩子光环里的情况下,我看到了社会的复杂多样。除了旅途中的身体疲惫,比如说,睡眠少,吃不惯中东的食物,工作压力,还有处理社会、文化落差感的压力,让我觉得非常累和压抑。因为我在一个商业环境里面沟通,而我又是一个弱小的存在,所以在告诉孟加拉同事“我们不是慈善机构,所以开掉一个人还是两个都开掉,你自己决定”后,又无数个电话追回中国办公室、质检部分、工厂,在几个互相推卸责任的QC之间寻找问题的切入口,找出那个制造问题、需要对事情负责的人的时候,我觉得心里面渗透了深深的挫折感:其实我并不能很好地handle这其中产生的负面情绪。谁都想当一个好人。但是在商言商,只有利润,没有好人,也不需要发好人卡,因为企业是逐利的,每个人都有立场不代表每个人都有对的理由,弱的人就应该被淘汰,弱的企业也会被时代抛下。就是这种简单的道理,把我打趴下了:是受不了工作压力?还是handle不了工作压力?
我是女生,不算给自己寻找借口,女性的生理构造和社会地位,决定了其依赖性强,情绪化化因素干扰较大生。虽然一再警告自己要像一个男人那样坚毅、理性、在职场上像商人一样逐利,但是我依旧很容易暴露出自己的女性情绪化特征与年龄小的弊端。怎么办?唯有继续自我修炼。想清楚了,就需要好好地工作下去,也不需要从心里对老板冷嘲热讽,那毕竟对改变自己的处境没有意义。圣诞节之前,要准备好礼物和溢美之词把客户哄开心了;明年一月份,即将再次踏上香港这块恐怖的土地参加展会。。。工作日程已经排到明年,又有什么可烦心的呢?振作!
睡到一点起床,下午在家里,看了两部动画片《飞屋环游记》、《mary and max》,虽然都是G级电影,但是依旧感受到了成人的感动。翻开一本李开复做封面的《时尚先生》,喝着微温的淡茶, tomorrow’s another working day, 写完这篇,流水账。
我喜欢设计。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