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记:不想打倒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真马克思主义者
刚刚读了一份很详尽的波德里亚资料,波老早期的三本著作都是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下展开的讨论,但在在1973年的《生产之镜》中,波德里亚对古典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性的攻击,声称马克思主义不过是资产阶级社会的一面镜子,将生产放置于生活的中心位置,等于是自然化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组织。这种车头大转并非毫无由头,作为1968年五月革命的亲身经历者,目睹了法国共产党在整个60年代激进革命中的不作为,由衷感到愤慨,再加上那时的波老在《乌托邦》杂志同仁的激励开始对边缘话语充满热情,人类学视角的介入让他暂时放弃了后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研究,也因而发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中的“瑕疵”:其一,就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用以解释前现代社会完全无力,前现代社会中的宗教、神话学在部落形态的日常生活里起到了无法用生产简而化之的作用。(所以后来他从巴塔耶那里借来“普遍的经济学”概念还有莫尔的礼物给与创立了“象征性交换”一说,用于描述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支配形态,进而将社会形态区分为象征性社会和生产性社会)其二,就是上述所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不够彻底,且没能提供行之有效的替代性方案。(所以他认为社会主义并不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而同样是一种以生产的形态维持的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具有批判性)然而波老认为法共的不作为究其根源就在马克思主义的“瑕疵”中,并对阿尔都塞进行猛烈攻击(原因不详,貌似Best 和 Kellner的书里有说?)。这个批评的声音可贵之处就在于发自马克思主义内部,对笃信甚至构成自身理论基点的思想釜底抽薪是相当需要勇气的,当时很多法国思想家都有类似的冲动想要跳出经典马克思主义奠定的框架,如果不能明白这一点,可能很难理解诸如波老之后著作以及研究范式的对话者,那不是一种对“陌生人”的说教,而是对自己人的恨铁不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