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二胡制作大师吕建华:琴缘镌就一腔志 人生揉满二弦弓
![]() |
少年学艺初探二胡制作
很多人对于二胡的印象,来源于旧时街头卖艺的“阿炳”。二胡特有的悲凉乐调对鼓膜的震动,配上“阿炳”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总能让身处暖春的人如沐风雪,心生戚然。
循着咿咿哑哑的琴声,我们走进益民巷,去亲近那一柄柄静悬橱中的二胡,去寻访那用自己一双巧手来制作二胡的琴家。
巷子深处那栋布满爬山虎的老房子,便是手工二胡制作师吕建华的家。八月炙热,爬山虎只懒散伸出枯萎的蔓枝缠绕着老朽的红砖。幽深宁静的午后时光,吕建华缓缓向我们倾诉往昔。
十五岁时,吕建华进入塑料厂,工业化工厂器械运转昼夜不歇,三班倒的生活让他的身体健康渐渐亮起红灯。时逢八十年代初期,各行各业下海经商之热经久不退,北京民族乐器厂同样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局面。于是,在1982年由于舅舅的关系,吕建华调入到北京民族乐器厂。
初到乐器厂,吕建华跟着舅舅满瑞兴学习琵琶制作。一年后,他转而师从韩贵赞老师,学习二胡制作。在师父的悉心指导之下,勤奋聪慧又踏实认真的吕建华进步很快,仅半年的光景,他就可以跟着韩老师外出做工,这可是学徒们都梦寐以求的机会。
![]() |
炽热之心重续琴师奇缘
1988年,吕建华的母亲遭遇了一场车祸。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二胡,往返医院,陪护左右,照料母亲。
偶有空闲,吕建华还是喜欢去市场上买一些材料,虽然没时间完整地制作一把二胡,但也可以在把玩中任思绪天马行空,聊以慰借心中微薄的念想。这一遍遍只能在脑中完成的制作过程像是春天撒在大地里的一粒一粒高粱种子,要经过无数个日夜的风霜雨露,才能辗转成为珍贵的粮食。再经大火灼烧,酒气生成,才能由粮食变成香醇的美酒,完成它生命一次超然的脱胎换骨,拥有那日后的日久弥香,拥有那从形态到灵魂上的几分仙风道骨。
母亲好转后,哥哥建议吕建华放弃二胡制作下海经商,几多挣扎,吕建华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乐器厂。他重新审视了母亲住院时自己抽空速成的一些小作品,没有一件令自己满意。他暗暗告诉自己,二胡制作必须是在最好的状态下完成,制作时必须时刻保持谦恭的心态和纯净的思想,必须心无旁骛绝不受世俗外物所影响。此前心思杂乱时出现的问题,今生都不许再有第二次。
重拾坚定的信心,他更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缘分,这一次要做到最好。吕建华终于重归这一场思慕已久的华梦,怀着一颗炽热之心重续这一场二胡情缘,不负初心。
![]() |
潜心研发铸就二胡灵魂
90年代初,国家放宽政策,允许个体经营。吕建华便抓住机遇,于1992年成立了自己的二胡工作室。
偶然机缘,吕建华结识了沈阳音乐学院的赵广运老师。在赵老师的指导下,他系统地学习了二胡制作理论。此时的吕建华渐渐意识到,制作行业更需规范化,无论选料还是制作,都应该遵循严格的理论依据。
随着理论基础的稳固,吕建华制作二胡的技艺不断精进,他渐渐意识到,琴也是有灵性的,它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喜怒哀乐,甚至琴的灵性与人的灵性本就是连在一起的,好的二胡可以调动演奏家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创作演奏灵感,成全琴师的演奏。为了增强琴与人的契合,吕建华认真琢磨了二胡在各部分关系的协调性,努力追求演奏者把琴拿在手里的舒适度、共振性和流畅性,因此制作的二胡不仅工艺精致,而且音质圆润,音色纯美,内外弦协调,上下把位通透,操控自如灵便,深受众多演奏家喜爱。后来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吕建华还专门研究和改良了二胡制作工艺,自成一家。数年来,他的二胡远销中国大陆各地,深受买家好评,如果说琴师们就是一株株参天大树,那么吕建华的二胡就是泥土之中那沉默不言却输送去无限滋养的树根。
八年过去了,吕建华拓展工作室规模、研究新的经营渠道,研发二胡改良技术、积极参与各种音乐会、制作比赛等,让自己的二胡事业愈发枝繁叶茂。然而此时,吕建华经过慎重考虑,作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脱离商业制琴。他要以一己之力,守护二胡的灵性与音乐的精魂。
![]()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摒弃商业制琴后,在科学化、规范化制琴的改良探索上,吕建华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此时的吕建华开始转移视线,他希望自己制作的二胡能够给使用的朋友们更多的话语权。于是,他接受了二胡制作比赛的邀请。
吕建华满腔热情、充满激情、科学认真地对二胡进行研制创新。也许,只有像他这样富有激情的人,才能在二胡制作中赋予乐器一种特别的情感,才能使在他手中制作的二胡有了生命。比赛结束的颁奖当晚,刘文金老师,张锐老师,许讲德老师对吕建华二胡给予了高度认可,这是在制作行业第一次有了乐器制作师的声音,使得乐器和乐曲、演奏达到了平等级别。除此之外吕建华制作的二胡不仅在此次比赛中获得了声音、品质的金奖,还获得了工艺金奖,这让他清楚认识到自己今后的道路。二胡除了是乐器,还是一件工艺品,无论是演奏家,还是欣赏音乐的人,好的二胡就是要给人们在一切环节上美的享受。
如今的吕建华对待制作行业更加的谨慎和严谨,他认为乐器制作行业不只是继承,还要发展,技艺的研发绝不能故步自封。制作二胡的过程是一个提高和升华自身的过程,海纳百川才是最高境界。
![]() |
为谁辛苦为谁甜
今年5月,吕建华在香港做二胡比赛的评委。著名二胡演奏家王国潼老师突然带着爱人乘坐地铁前来相见。年近八旬的老人,只说了些简短温馨的鼓励,就匆匆去赶最后一班地铁了。
吕建华看着王老师的背影,突然有些哽咽。
遥想当年,少年吕建华经由舅舅满瑞兴介绍,结识了当时已经蜚声乐坛的王国潼老师。王老师当下便向吕建华订做了几把二胡。吕建华兴奋之余不免有些紧张,委托舅舅向王老师传达,自己的技艺恐怕还打不到老师要求的标准,但是王国潼老师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如今吕建华望着老师远去的背影,突然有些明白,他曾是声名大噪的二胡演奏家,自己当年还只是一个名不见传的青涩少年,然而因为同样对二胡的信仰,因为对传承的期盼,一柄二胡把两颗诚挚的心连在了一起。这是怎样的感情,中年的吕建华突然懂了。
如今益民巷中。
吕建华悠悠地坐在家里,看着眼前演奏乐曲的少年。他风风火火地来,眉眼之间尽是迷茫,说话的气息都是躁动,他说,他的琴出了问题,不知道为什么。吕建华温和一笑,悉心地对待着这个孩子,时而调试二胡,时而又指点他如何演奏。亦不知是谁说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今吕建华是声名享誉的二胡制作大师,眼前只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少年人。却是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