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展讯 | 短篇小说- 李勇个展
![]() |
短篇之一
不出所料,一回到那排半山坡上的单层建筑中的其中一间(一半老式三角拱顶的屋顶,透着天光,起码四米五的层高)不算大的工作室里,李勇便打开了话匣子。关于李勇,最新的已经更新到13 年,他跟倪昆的那场对谈。在那场谈话中,无论是他早年对声音、现场的尝试,还是关于创作作品意义的自留地,再到前不久他创作的一篇带有某种“地方美学批判”的文章里,都能够看出他创作思路的自然延续也透着一股湘西“才子”的倔气。
曾经参加过后感性关于现场和声音展览的李勇似乎对那段经历并不太津津乐道,他自认为那只是一段“集训”。2010年之后,退回到黄角坪的李勇做了几件事:一是谈了一两段不太成功的恋爱;二来带动了年轻艺术家工作坊进展;他的创作,也从最初的纯观念或意识形态的绘画,转到如今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模糊地带上的创作。
其实,直到如今他也不太愿意承认自己只是一个纯绘画的艺术家。想必也是如此,参与了那么多有关有关讨论社会关系议题的艺术实践,还有经过了那场艺术最盛宴时期的“头脑风暴”的洗礼。关于绘画,如今还停留在那本《从黎明到衰落》(1)中提及的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的所谓“空间、线条和体积”这条线索及延续的讨论时,李勇已然跳出了某种关于绘画艺术本质的“紧箍咒”,开始新的一轮创作方式的实验。他蛰伏在西南一角,某处被称作为“黄桷坪”的地方,蠢蠢欲动。
有关最初的观念艺术创作
“95年就买了第一本艺术类的书《后现代美学》。2000年重新回到美院鼓动同学做观念艺术展览,2001年,邱志杰找我们去参加北京的展览,这就是参与的“后感性展览”时期。08年,参加完在长征(画廊)的最后一个展览后还是回到了重庆。“
创作的转变
”08年之前都是为展览服务的,当时的工作方法是先要有空间图,然后定主题、提方案。回到重庆之后,在绘画方面反而对其无法言说的部分更加感兴趣。在一种实时的处理跟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链条上的演变,不是关于艺术内部的语言问题,而是怎样去处理和选择,重组和概括……”
注:(1)《从黎明到衰弱》下 p792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