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就是一面镜子——情怀电影里看群体情感缺失
10.1黄金周马上就要结束,电影院的话题却依旧如火如荼。《夏洛特烦恼》制造的口碑效应仍在不断为电影刷新票房纪录,截至目前《港囧》的13亿票房让不少人唏嘘,究竟观众怎么了?
在《夏洛特烦恼》和《港囧》之前,还有暑期档的《煎饼侠》也是让观众为之兴叹。小成本怀旧喜剧片似乎成了市场上无可匹敌的一匹野马,横冲直撞把其他类型电影撞得头破血流。
这是个怪异的,甚至有些扭曲的现象。观众几乎毫不犹豫的一边倒,让其他类型的电影变得无足轻重,哪怕是匹敌好莱坞的特效,神一样的演技,亦或用心炮制的故事。
记得《九层妖塔》上映不久,有个朋友专程来问我电影好看吗?我说还不错,特效很牛,不过跟《鬼吹灯》没啥关系。他回答我,还是算了,盗墓变成打怪我受不了,这套小说在我心中是神一样的存在。
后来,他又来找过我一次,问我《夏洛特烦恼》好看吗?我说好看,很搞笑。他说,有人告诉他这部电影刺中了80后的痛。我回答,缺钙补钙,缺爱补爱,你要有痛治愈无妨。当时他笑了,说要去看看的。
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原来他来问我意见,并不是真的想听我的意思,而是想从我嘴里听到他想听的。我说的,他不想听就自己说出来,他想听到的,在我这里得到了验证,只是更增加了他的信心,仅此而已。同理,他选择任何一部电影,都是为了满足他想要捕捉到的那个他需要的声音。
对现如今大多数观众而言,电影是一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产业。早在20世纪8、90年代时,电影在大陆地区还是严肃的艺术命题和政治宣传窗口,直到大学生电影节上,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意外夺魁,颠覆了普通观众对电影的认识,才意识到原来电影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再然后,《泰坦尼克号》、《终结者》的被引进,让观众见识了商业电影的魅力。
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影片开始涌入市场。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开始发功,开始使用各种方式玩转市场,可是赚得了荷包失去了口碑,反而是冯小刚的亲民电影走俏口碑。陆川、贾樟柯关注小民的电影也开始在民间流传,虽然未能进电影院,却为名声打下了很坚实的群众基础。
自从有了微博,观众的兴趣又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无论是校园堕胎N部曲还是失恋33天的网络营销成功,怀旧的、情怀的电影开始深入人心。具有代表性的道具:录音机、自行车、校服、老电视等等已经被时代淘汰的物件火爆银幕,录像厅、游戏机室、老式歌舞厅、溜冰场齐齐上阵。
从此电影开启了一个怀旧的段子时代,这从电影发展来说是个阶段性的特色,但是从观众的选择来说却是个细思极恐的社会状态。就像我那位朋友向我提问的性质一样,对电影题材的选择,也是直接映射观众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为什么可以出现低沉本的黑马,又为什么会在不断变化的选择中,观众依旧会选择最世俗最“接地气”的电影?
说导演做片子用心,不如说导演读懂了观众的心。80后正处在社会文化和经济断层时代,与70年代之前格格不入,与90年代衔接不到一块儿。所以,这一辈人在揠苗助长的社会发展中变得脆弱、苍老而忧桑。他们渴望从童年的记忆中拣拾那部分能让他们放开芥蒂开怀大笑的瞬间,或者感动得哭成狗的片段。
快餐文化扼杀了一切,他们无法从书本中找到想要的身影,无法从新上市的歌曲中得到精神的共鸣,更不要提什么音乐会、画廊等高端艺术的品味。他们行走在市井的街头巷尾,记忆力的老房子、旧单车是一去不复返的快乐,而日益快速的发展让他们在成为社会中坚力量时更有不堪重负的疲累。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电影能为他们在哪怕只1、2个小时的时间里稍许丰满些血肉、经脉。那些坐在电影院里提泪横流huaiji的人,那些笑得直不起身子的,少有几个不是被共鸣所打中。
我的那位朋友说得没错,《夏洛特烦恼》踩住了80后的同脚,如果可以重来一遍,谁不想获得一份更纯真美好的生活。即使有百般无奈,终得佳人陪伴苦点又何妨?然而,又几个人能在现实中选择如此童话、诗意的理想,彻夜的加班、艰辛的奋斗,为的究竟不过还是那五斗米、三分田。
《港囧》里没能连成一气的剧情,把中年男人的各种危机讲得糟烂,就像那些糟烂的中年男人糟烂的生活一般。我很难讲这部电影拍成如此就真的一无是处,至少身边认可它的人不止少数。问他们为何?统一回复,听听老歌,看看熟悉的画面足以。这就是集体怀旧的可怜之处,过去的时代只能靠捉襟见肘的印象缅怀,而关于未来又鲜少正能量输入。
一部电影映射了一代人的可怜之处,《煎饼侠》的结尾,古惑仔的几位主角横空出世时,观众的感动如此真实的反应出他们对过去的渴切。想想这些年的确不免唏嘘,从玩弹珠的小孩到如今抱着的小孩在玩IPAD,问着爸爸妈妈弹珠是什么。时代的变化细节了生活的垫垫底,而未来却又一望无垠。
说没有恐慌是假的,然而迷惘之后需要的真的就能一部电影道尽吗?
在《夏洛特烦恼》和《港囧》之前,还有暑期档的《煎饼侠》也是让观众为之兴叹。小成本怀旧喜剧片似乎成了市场上无可匹敌的一匹野马,横冲直撞把其他类型电影撞得头破血流。
这是个怪异的,甚至有些扭曲的现象。观众几乎毫不犹豫的一边倒,让其他类型的电影变得无足轻重,哪怕是匹敌好莱坞的特效,神一样的演技,亦或用心炮制的故事。
记得《九层妖塔》上映不久,有个朋友专程来问我电影好看吗?我说还不错,特效很牛,不过跟《鬼吹灯》没啥关系。他回答我,还是算了,盗墓变成打怪我受不了,这套小说在我心中是神一样的存在。
后来,他又来找过我一次,问我《夏洛特烦恼》好看吗?我说好看,很搞笑。他说,有人告诉他这部电影刺中了80后的痛。我回答,缺钙补钙,缺爱补爱,你要有痛治愈无妨。当时他笑了,说要去看看的。
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原来他来问我意见,并不是真的想听我的意思,而是想从我嘴里听到他想听的。我说的,他不想听就自己说出来,他想听到的,在我这里得到了验证,只是更增加了他的信心,仅此而已。同理,他选择任何一部电影,都是为了满足他想要捕捉到的那个他需要的声音。
对现如今大多数观众而言,电影是一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产业。早在20世纪8、90年代时,电影在大陆地区还是严肃的艺术命题和政治宣传窗口,直到大学生电影节上,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意外夺魁,颠覆了普通观众对电影的认识,才意识到原来电影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再然后,《泰坦尼克号》、《终结者》的被引进,让观众见识了商业电影的魅力。
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影片开始涌入市场。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开始发功,开始使用各种方式玩转市场,可是赚得了荷包失去了口碑,反而是冯小刚的亲民电影走俏口碑。陆川、贾樟柯关注小民的电影也开始在民间流传,虽然未能进电影院,却为名声打下了很坚实的群众基础。
自从有了微博,观众的兴趣又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无论是校园堕胎N部曲还是失恋33天的网络营销成功,怀旧的、情怀的电影开始深入人心。具有代表性的道具:录音机、自行车、校服、老电视等等已经被时代淘汰的物件火爆银幕,录像厅、游戏机室、老式歌舞厅、溜冰场齐齐上阵。
从此电影开启了一个怀旧的段子时代,这从电影发展来说是个阶段性的特色,但是从观众的选择来说却是个细思极恐的社会状态。就像我那位朋友向我提问的性质一样,对电影题材的选择,也是直接映射观众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为什么可以出现低沉本的黑马,又为什么会在不断变化的选择中,观众依旧会选择最世俗最“接地气”的电影?
说导演做片子用心,不如说导演读懂了观众的心。80后正处在社会文化和经济断层时代,与70年代之前格格不入,与90年代衔接不到一块儿。所以,这一辈人在揠苗助长的社会发展中变得脆弱、苍老而忧桑。他们渴望从童年的记忆中拣拾那部分能让他们放开芥蒂开怀大笑的瞬间,或者感动得哭成狗的片段。
快餐文化扼杀了一切,他们无法从书本中找到想要的身影,无法从新上市的歌曲中得到精神的共鸣,更不要提什么音乐会、画廊等高端艺术的品味。他们行走在市井的街头巷尾,记忆力的老房子、旧单车是一去不复返的快乐,而日益快速的发展让他们在成为社会中坚力量时更有不堪重负的疲累。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电影能为他们在哪怕只1、2个小时的时间里稍许丰满些血肉、经脉。那些坐在电影院里提泪横流huaiji的人,那些笑得直不起身子的,少有几个不是被共鸣所打中。
我的那位朋友说得没错,《夏洛特烦恼》踩住了80后的同脚,如果可以重来一遍,谁不想获得一份更纯真美好的生活。即使有百般无奈,终得佳人陪伴苦点又何妨?然而,又几个人能在现实中选择如此童话、诗意的理想,彻夜的加班、艰辛的奋斗,为的究竟不过还是那五斗米、三分田。
《港囧》里没能连成一气的剧情,把中年男人的各种危机讲得糟烂,就像那些糟烂的中年男人糟烂的生活一般。我很难讲这部电影拍成如此就真的一无是处,至少身边认可它的人不止少数。问他们为何?统一回复,听听老歌,看看熟悉的画面足以。这就是集体怀旧的可怜之处,过去的时代只能靠捉襟见肘的印象缅怀,而关于未来又鲜少正能量输入。
一部电影映射了一代人的可怜之处,《煎饼侠》的结尾,古惑仔的几位主角横空出世时,观众的感动如此真实的反应出他们对过去的渴切。想想这些年的确不免唏嘘,从玩弹珠的小孩到如今抱着的小孩在玩IPAD,问着爸爸妈妈弹珠是什么。时代的变化细节了生活的垫垫底,而未来却又一望无垠。
说没有恐慌是假的,然而迷惘之后需要的真的就能一部电影道尽吗?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