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说到90后独生子女的心理状态,但我个人认为并不准确,就来此表达自己的观点。
90后,当然以独生子女居多,但我不是,我有一个姐姐大我十岁,一个哥哥大我八岁,都各自成家立业,爸妈也算是工薪阶级,现在也都退休。因为种种原因,我并不是和他们在一起长大,直到我八岁上小学二年级,那时候爸妈忙于挣钱也很少有时间陪我。哥哥姐姐已经上高中也很少回家,所以,突然觉得自己的情况和独生子女差不多,但区别在于我没有那么多人的宠爱。
其实我回到爸妈身边之前的童年并不悲惨,我自认为那是我所有快乐的童年了。
也可能小时候受过什么话语的激励吧,所以一直都在努力学习,初中高中一直名列前茅,然后直到上了大学。其实小时候还好,没有很明显,无非就是感觉跟姐姐哥哥都不是关系很好,跟妈妈也很生疏。所以,我以前很多话都是跟爸爸说。
我现在读了研究生后,觉得跟父母也好跟姐姐哥哥也好,代沟越来越大,也许是因为他们各自成了家。但是跟父母的观念差异实在是太大。
其实,在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都是很高的,你小时候学习好的话,他们就会想你一定要考上大学,所以,你也就不得不背负着这种期待成长。当然,这也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人口大国,唯有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至少,这是最简单的捷径。父母希望你成为龙中龙,凤中凤,人上人。所以你就在这种期望中给自己更大的压力,如果没有达到所谓的期望,你也许会对自己失望。这就是中国人幸福感很低的原因。
为什么90后的感觉最明显,越发觉得更焦虑?像我91年已经算是很老的90后了,现在的孩子受到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比较重,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越发的想要凸显个性。我们小时候被教育说大人说话小孩不许插嘴,但是我们现在希望我在家也可以自由表达我的意见。
我曾经看过一个BBC的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我觉得是个很不错。在教学中,像理科学科应该向中国学习,这样能够把基础打牢。但是人文社科类的科目应该提倡学生自己发散思维,培养逻辑性。所以我们说对待东西方文化时,要保留自己原本好的,不能全盘否定,同时也要汲取西方文化优秀的一面。作为家长,更要与时俱进。
90后,当然以独生子女居多,但我不是,我有一个姐姐大我十岁,一个哥哥大我八岁,都各自成家立业,爸妈也算是工薪阶级,现在也都退休。因为种种原因,我并不是和他们在一起长大,直到我八岁上小学二年级,那时候爸妈忙于挣钱也很少有时间陪我。哥哥姐姐已经上高中也很少回家,所以,突然觉得自己的情况和独生子女差不多,但区别在于我没有那么多人的宠爱。
其实我回到爸妈身边之前的童年并不悲惨,我自认为那是我所有快乐的童年了。
也可能小时候受过什么话语的激励吧,所以一直都在努力学习,初中高中一直名列前茅,然后直到上了大学。其实小时候还好,没有很明显,无非就是感觉跟姐姐哥哥都不是关系很好,跟妈妈也很生疏。所以,我以前很多话都是跟爸爸说。
我现在读了研究生后,觉得跟父母也好跟姐姐哥哥也好,代沟越来越大,也许是因为他们各自成了家。但是跟父母的观念差异实在是太大。
其实,在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都是很高的,你小时候学习好的话,他们就会想你一定要考上大学,所以,你也就不得不背负着这种期待成长。当然,这也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人口大国,唯有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至少,这是最简单的捷径。父母希望你成为龙中龙,凤中凤,人上人。所以你就在这种期望中给自己更大的压力,如果没有达到所谓的期望,你也许会对自己失望。这就是中国人幸福感很低的原因。
为什么90后的感觉最明显,越发觉得更焦虑?像我91年已经算是很老的90后了,现在的孩子受到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比较重,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越发的想要凸显个性。我们小时候被教育说大人说话小孩不许插嘴,但是我们现在希望我在家也可以自由表达我的意见。
我曾经看过一个BBC的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我觉得是个很不错。在教学中,像理科学科应该向中国学习,这样能够把基础打牢。但是人文社科类的科目应该提倡学生自己发散思维,培养逻辑性。所以我们说对待东西方文化时,要保留自己原本好的,不能全盘否定,同时也要汲取西方文化优秀的一面。作为家长,更要与时俱进。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