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逼写
我读小学的时候,中午照例是要回家吃饭和午休的。通常,放学后我都和我朋友刘牛儿一道走,路上我们会经过一家音响店。说是音响店,其实也兼卖影碟机和功放机等一系列音像产品。那是九十年代,VCD在中国正方兴未艾,但数字娱乐的时代新风已经吹进来,而且就快要在普通家庭里开花结果了。我还记得那家音响店的御用试机碟是詹姆斯卡梅隆的《真实的谎言》,一部真正担得起“大片”份量的电影。每当经过那里的时候我们都会停下来,站在店门口看上几分钟或者更久,心甘情愿地接受屏幕上的狂轰滥炸,直到自己都忘记自己只是背着书包要赶回家吃饭的小孩为止。
在我生活的小县城里,电影院离我们仍然比较遥远,这个“遥远"不是路程,而是指观念和价格,而这些统统都可以算作距离。我们普遍没有那种消费意识,花上几十块钱去电影院度过一两个小时仍然是嫌太贵了。因为电影以外的便宜娱乐太多了,去影院看电影算不上什么划算的选择。另外一点是,我们县城里的影院只是捡一二线城市淘汰下来的残羹剩饭,继承这种二手时髦而已。直到VCD时代拉来序幕,影碟机来到寻常百姓家,我们的娱乐才找到了新的宿主。不过整个VCD时代留给我的印象就是无穷无尽的画面停止、卡顿和破碎、割裂——我们无数次把它从机器里退出来,使劲把碟面擦得光洁如新、明可鉴人,希望它下次进去的时候不要再犯上一次的错误了。不过碟面太容易磨花也是个事实,新碟片一旦从音像出租店开始流通,它的厄运也就从此开始了。
在影碟出租店最红火的年头,满墙满壁都排着影碟封面,那种琳琅满目又龙蛇混杂的感觉非常难形容,我只觉得各种张牙舞爪的文化在横冲直撞,无论如何,反正你只要知道那儿整个就是怪力乱神的天下就够了,想要在影碟出租店邂逅一部大师作品基本是不可能的,又快又贱又失控的片子倒是俯拾皆是,那就是影碟出租店的趣味所在。
我曾经在影碟店搜到了《玩具总动员》,并且租回了家,于是我看到了一部终身难忘的作品。所以当我2010年看《玩具总动员3》这部系列告别作的时候,不落泪基本是不可能了。
现在当我想起十几年前看完《玩具总动员》后激动到想攒钱买下那张破碟片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时,就像低下头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一样,照片仿佛根本不存在,只有以前的我和现在的我在隔空对望。每当这种时候,许多人一定会加倍怀念过去,但对我来说,这只是让我对时间的流逝产生了更多的敬畏。
我现在常常在电脑上看电影,进影院的次数仍然很少,我相信好的电影即使在小屏幕上也一样发光发热,而差的电影就算登上大荧幕也只会加倍放大它的愚蠢而已。所以我一直很忠于自己的选择,只去影院看那些真正想看的电影。
我看的电影越多,越觉得许多种人生我仿佛都已经经历过了,唯独是我自己的人生还没有,我自己的人生只是努力被这些电影填充着,仅此而已。
我想起当我没有工作在家那会儿,照例每天也看电影。而我妈上街一旦碰到熟人,常常会被问道:你儿子还是在家玩着吗?我妈也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才好,因为看电影总归不像什么正经事。
所以在家的处境也变得非常艰难。后来那段时间我白天学习几个钟头,晚上看看书,眼睛疲倦的时候就连书也不看,当然更不怎么看电影,在没有找到正式工作之前,我连看电影的爱好也避免了,连续几周,我脑袋里全是烦恼和焦虑,一部电影也没有心思看下去,以至于有人问我“最近有什么好看的电影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一句话也答不上来——情况就是这样:当我和老弱病残一起丢了饭碗、不那么心安理得的时候,电影其实随时都可以离我越来越远,只不过以前我还不知道这一点。
我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影迷,我只是爱看,并且还希望不枉费自己付出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去体验另一种人生。我一直觉得,体育比赛真正的目的是让人获得运动的热情从而积极投身到运动中去,并不是为了培养那些大腹便便,自己不运动却坐在电视面前一边大快朵颐一边为自己喜欢的队伍摇旗呐喊的观众。电影当然也是如此。
罗杰伊伯特说:“好的电影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这个“更好的人”当然不是指那种只沉浸在屏幕的世界却荒废了自己人生的人。换句话说,热爱电影的人如果不够热爱生活的话,那他一定不知道电影好在哪里。
(我qq空间因经营不善,已经倒闭,抢救出了这篇旧文贴到这里)
在我生活的小县城里,电影院离我们仍然比较遥远,这个“遥远"不是路程,而是指观念和价格,而这些统统都可以算作距离。我们普遍没有那种消费意识,花上几十块钱去电影院度过一两个小时仍然是嫌太贵了。因为电影以外的便宜娱乐太多了,去影院看电影算不上什么划算的选择。另外一点是,我们县城里的影院只是捡一二线城市淘汰下来的残羹剩饭,继承这种二手时髦而已。直到VCD时代拉来序幕,影碟机来到寻常百姓家,我们的娱乐才找到了新的宿主。不过整个VCD时代留给我的印象就是无穷无尽的画面停止、卡顿和破碎、割裂——我们无数次把它从机器里退出来,使劲把碟面擦得光洁如新、明可鉴人,希望它下次进去的时候不要再犯上一次的错误了。不过碟面太容易磨花也是个事实,新碟片一旦从音像出租店开始流通,它的厄运也就从此开始了。
在影碟出租店最红火的年头,满墙满壁都排着影碟封面,那种琳琅满目又龙蛇混杂的感觉非常难形容,我只觉得各种张牙舞爪的文化在横冲直撞,无论如何,反正你只要知道那儿整个就是怪力乱神的天下就够了,想要在影碟出租店邂逅一部大师作品基本是不可能的,又快又贱又失控的片子倒是俯拾皆是,那就是影碟出租店的趣味所在。
我曾经在影碟店搜到了《玩具总动员》,并且租回了家,于是我看到了一部终身难忘的作品。所以当我2010年看《玩具总动员3》这部系列告别作的时候,不落泪基本是不可能了。
现在当我想起十几年前看完《玩具总动员》后激动到想攒钱买下那张破碟片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时,就像低下头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一样,照片仿佛根本不存在,只有以前的我和现在的我在隔空对望。每当这种时候,许多人一定会加倍怀念过去,但对我来说,这只是让我对时间的流逝产生了更多的敬畏。
我现在常常在电脑上看电影,进影院的次数仍然很少,我相信好的电影即使在小屏幕上也一样发光发热,而差的电影就算登上大荧幕也只会加倍放大它的愚蠢而已。所以我一直很忠于自己的选择,只去影院看那些真正想看的电影。
我看的电影越多,越觉得许多种人生我仿佛都已经经历过了,唯独是我自己的人生还没有,我自己的人生只是努力被这些电影填充着,仅此而已。
我想起当我没有工作在家那会儿,照例每天也看电影。而我妈上街一旦碰到熟人,常常会被问道:你儿子还是在家玩着吗?我妈也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才好,因为看电影总归不像什么正经事。
所以在家的处境也变得非常艰难。后来那段时间我白天学习几个钟头,晚上看看书,眼睛疲倦的时候就连书也不看,当然更不怎么看电影,在没有找到正式工作之前,我连看电影的爱好也避免了,连续几周,我脑袋里全是烦恼和焦虑,一部电影也没有心思看下去,以至于有人问我“最近有什么好看的电影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一句话也答不上来——情况就是这样:当我和老弱病残一起丢了饭碗、不那么心安理得的时候,电影其实随时都可以离我越来越远,只不过以前我还不知道这一点。
我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影迷,我只是爱看,并且还希望不枉费自己付出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去体验另一种人生。我一直觉得,体育比赛真正的目的是让人获得运动的热情从而积极投身到运动中去,并不是为了培养那些大腹便便,自己不运动却坐在电视面前一边大快朵颐一边为自己喜欢的队伍摇旗呐喊的观众。电影当然也是如此。
罗杰伊伯特说:“好的电影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这个“更好的人”当然不是指那种只沉浸在屏幕的世界却荒废了自己人生的人。换句话说,热爱电影的人如果不够热爱生活的话,那他一定不知道电影好在哪里。
(我qq空间因经营不善,已经倒闭,抢救出了这篇旧文贴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