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小想法
早上起来,洗漱完毕,开电脑,又来到豆瓣,整理了一下,有了几个小想法。于是马上下楼到办公室,写下来。
就我目前的收入水平来说,一般的资讯消费是能够承担的,只要不去买什么大件。所以,我在书籍、杂志和电子设备上面的投入还是挺多的,特别是实体书。我基本每周都会看书讯,看到合适的,就会先收藏到当当网中,有机会就去买。每周也能看一到两本书,这点还是比较开心的。因为自己是真正想花时间去看书的。所以,首先在选书上不能马虎。多看看专业书评,网上的评论,然后再去买下来看,比较不浪费时间。说老实话,以前,我为了得到某种空中楼阁的“理念、品质和格调”买了一大堆乱七八糟,自己越看越糊涂的书。得不偿失,纯粹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近来,把不入眼的书都狠心收了起来,准备处理掉。我这个人有个习惯,认可了某个人、某种方式,就会比较能接受他的东西。我的观念也会随着改变。
杂志这一块,我一直买《汽车杂志》、《汽车导报》以及《座驾》。因为我比较喜欢汽车。说到底我是喜欢精致的做工,迅疾的速度和有面子的感觉了。以前有段时间,经常看中国版的《汽车博览》,内容挺专业的,毕竟是跟世界上有名的汽车杂志一起办的。后来,它改版了。版式花里胡哨,惨不忍睹,内容好像也走非常大众的路线,反复测试国产的一类车。没有什么意思,后来就不买了。只有《汽车杂志》、《座驾》是坚持每月买的。但是,《汽车导报》在上海不容易买到,除非在机场。由于邵忠先生的原因,我买了上个月的《汽车生活》。第一次看到这种杂志,果真版式、纸张和内容都很漂亮,看的出来,是卯足了劲给高尚人士提供汽车精神食粮,而不仅仅是汽车性能、多少钱买什么的呢。印刷很好,当然价格也是最贵,这也许就是邵忠先生提倡的不同档次的精神食粮了,就如同不同档次的餐馆一般。小吃店吃多了,也得去丹桂轩吃一顿。我不准备每期都买,看到喜欢的专题的时候,再买。
电子产品,我有的不算多,因为我非常不喜欢玩游戏。庆幸我不用像其他人一样,纠缠于Xbox和PSP、网游之间了。而且手机我最爱用Nokia。所以我买了我能买得起的最贵的Nokia,原因就是他的通话质量、做工和材质非常棒。至于apple,我一直知道是好东西,但是一直没有去尝试,怕上瘾、怕受诱惑,呵呵。这次,由于同事的关系,接触到了Ipod Touch,感觉不错,他的造工、操作方式和游戏、音乐功能,确实是Number one的。我咬了咬牙,买了一款32G的。这些天,一直再用,感觉非常好。大苹果,真不赖。(我有信心,用个3年啦。)
电子资讯是个好东西。你不出家门,就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发达,最新奇的东西。(邵忠语:诚然阅读不如身临其境来得真切、来得清晰,但是在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如果样样都要亲身体验,那么我们只能成为井底之蛙)。这要感谢电驴Emule和高清视频、大容量硬盘的迅速发展。我现在基本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通过Google、Wikipedia、豆瓣、季风书店、当当网等信息体,不断发现想要的资源。然后到Emule上去寻找下载,一般白天上班,不能占用网络资源。晚上,我会开机下载。经过一段时间比较密集的搜寻和下载。我已经有了不少的资源:经典的高清电影、国家地理频道的纪录片、BBC记录片还有为数不少的Mp3专辑,PDF电子文档。现在就到了清晰分类,建立档案的时候了。然后有目的的寻找自己的需要的电子资料。两个目的,我们自己学习和开阔眼界的需要,将来给儿子的视频教育需要。高容量的硬碟是个关键要素,现在明显感觉硬盘不够用。
实体书与电子资讯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传统与未来的关系一样。只有两样齐头并进,才能在未来的信息世界不掉队。我的梦想就是:既要有如Google般的秋风扫落叶,大规模,大范围收集各种信息,又要像EConomist般的精耕细作,更专注、更专业处理加工信息,写出短小精干,含义深刻,意境更胜一筹的文章。简单地说就是“多占有,少说话”。
就我目前的收入水平来说,一般的资讯消费是能够承担的,只要不去买什么大件。所以,我在书籍、杂志和电子设备上面的投入还是挺多的,特别是实体书。我基本每周都会看书讯,看到合适的,就会先收藏到当当网中,有机会就去买。每周也能看一到两本书,这点还是比较开心的。因为自己是真正想花时间去看书的。所以,首先在选书上不能马虎。多看看专业书评,网上的评论,然后再去买下来看,比较不浪费时间。说老实话,以前,我为了得到某种空中楼阁的“理念、品质和格调”买了一大堆乱七八糟,自己越看越糊涂的书。得不偿失,纯粹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近来,把不入眼的书都狠心收了起来,准备处理掉。我这个人有个习惯,认可了某个人、某种方式,就会比较能接受他的东西。我的观念也会随着改变。
杂志这一块,我一直买《汽车杂志》、《汽车导报》以及《座驾》。因为我比较喜欢汽车。说到底我是喜欢精致的做工,迅疾的速度和有面子的感觉了。以前有段时间,经常看中国版的《汽车博览》,内容挺专业的,毕竟是跟世界上有名的汽车杂志一起办的。后来,它改版了。版式花里胡哨,惨不忍睹,内容好像也走非常大众的路线,反复测试国产的一类车。没有什么意思,后来就不买了。只有《汽车杂志》、《座驾》是坚持每月买的。但是,《汽车导报》在上海不容易买到,除非在机场。由于邵忠先生的原因,我买了上个月的《汽车生活》。第一次看到这种杂志,果真版式、纸张和内容都很漂亮,看的出来,是卯足了劲给高尚人士提供汽车精神食粮,而不仅仅是汽车性能、多少钱买什么的呢。印刷很好,当然价格也是最贵,这也许就是邵忠先生提倡的不同档次的精神食粮了,就如同不同档次的餐馆一般。小吃店吃多了,也得去丹桂轩吃一顿。我不准备每期都买,看到喜欢的专题的时候,再买。
电子产品,我有的不算多,因为我非常不喜欢玩游戏。庆幸我不用像其他人一样,纠缠于Xbox和PSP、网游之间了。而且手机我最爱用Nokia。所以我买了我能买得起的最贵的Nokia,原因就是他的通话质量、做工和材质非常棒。至于apple,我一直知道是好东西,但是一直没有去尝试,怕上瘾、怕受诱惑,呵呵。这次,由于同事的关系,接触到了Ipod Touch,感觉不错,他的造工、操作方式和游戏、音乐功能,确实是Number one的。我咬了咬牙,买了一款32G的。这些天,一直再用,感觉非常好。大苹果,真不赖。(我有信心,用个3年啦。)
电子资讯是个好东西。你不出家门,就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发达,最新奇的东西。(邵忠语:诚然阅读不如身临其境来得真切、来得清晰,但是在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如果样样都要亲身体验,那么我们只能成为井底之蛙)。这要感谢电驴Emule和高清视频、大容量硬盘的迅速发展。我现在基本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通过Google、Wikipedia、豆瓣、季风书店、当当网等信息体,不断发现想要的资源。然后到Emule上去寻找下载,一般白天上班,不能占用网络资源。晚上,我会开机下载。经过一段时间比较密集的搜寻和下载。我已经有了不少的资源:经典的高清电影、国家地理频道的纪录片、BBC记录片还有为数不少的Mp3专辑,PDF电子文档。现在就到了清晰分类,建立档案的时候了。然后有目的的寻找自己的需要的电子资料。两个目的,我们自己学习和开阔眼界的需要,将来给儿子的视频教育需要。高容量的硬碟是个关键要素,现在明显感觉硬盘不够用。
实体书与电子资讯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传统与未来的关系一样。只有两样齐头并进,才能在未来的信息世界不掉队。我的梦想就是:既要有如Google般的秋风扫落叶,大规模,大范围收集各种信息,又要像EConomist般的精耕细作,更专注、更专业处理加工信息,写出短小精干,含义深刻,意境更胜一筹的文章。简单地说就是“多占有,少说话”。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