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自我中心
很多家长现在会抱怨“孩子现在都不懂得与别人分享了,只顾自己舒服,自己开心就好了。开始以自我为中心了”,还有家长会说“孩子现在和小时候不一样了,怎么感觉现在自私了许多呢?什么都先想到自己,总是说你们不懂,不理解。”
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每个都是公主王子,父母宠爱到不行。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请家长你们回头想想:你们是否你们常常不在孩子身边,经常以忙,有应酬为借口呢?是否孩子要什么你们都买什么,这样自己觉得可以补偿一下自己不在孩子身边的遗憾呢?你们是否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远远比关注孩子的心理发育要多?这都是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助力剂。所谓的自我中心是指人在观察事物或考虑问题时,以个人主观感受去对待事物,不能设想他人观点、他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心理状态。
孩子的自我为中心,自私,不懂分享,逆反心理,这些绝不是突如其来。那家长该如何去和孩子交流呢?康菲特青少年成长中心专家董老师给出建议,首先父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和蔼的态度是先决条件:当孩子犯错了,家长不宜一味地责怪,而要心平气和和跟孩子谈,孩子一般都能感受到家长的爱。
2)尊重,才能使孩子与父母心心相印:家长应该把孩子放在对等的位置,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重视,孩子就会感受到地位的提升,自然就愿意与家长交心,自我中心就会“收敛”很多。
3)包容孩子的缺点。作为家长,应该适时地为孩子提供缓解压力的办法,以免孩子因压力过大而导致不良后果。我们觉得,对待孩子应该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不要过多地计较他们的牢骚、怨气,因为他们很多时候真的不是针对家长的,很可能只是青春在躁动。
4)教育要一致,效果才能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意见虽没有必要每件事都协调一致,但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意见统一、保持一致,防止孩子钻空子。这样做不仅对家庭的和睦有好处,而且也可以让孩子“无计可施”,只有老老实实地和家长“坦诚相待”了。
5)多与孩子交流。家长要走出自我,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了解孩子的抱负和理想,了解孩子的痛苦和烦恼。这些都有利于孩子看到与人交往的良好的示范和样本,有利于孩子逐渐克服自我中心,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走向社会化。
作为父母,一定不要用强硬的态度教育孩子,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这样家长也许就会发现,孩子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没那么严重,更重要的是他们走出自己封闭的世界,愿意与你们沟通。
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每个都是公主王子,父母宠爱到不行。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请家长你们回头想想:你们是否你们常常不在孩子身边,经常以忙,有应酬为借口呢?是否孩子要什么你们都买什么,这样自己觉得可以补偿一下自己不在孩子身边的遗憾呢?你们是否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远远比关注孩子的心理发育要多?这都是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助力剂。所谓的自我中心是指人在观察事物或考虑问题时,以个人主观感受去对待事物,不能设想他人观点、他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心理状态。
孩子的自我为中心,自私,不懂分享,逆反心理,这些绝不是突如其来。那家长该如何去和孩子交流呢?康菲特青少年成长中心专家董老师给出建议,首先父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和蔼的态度是先决条件:当孩子犯错了,家长不宜一味地责怪,而要心平气和和跟孩子谈,孩子一般都能感受到家长的爱。
2)尊重,才能使孩子与父母心心相印:家长应该把孩子放在对等的位置,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重视,孩子就会感受到地位的提升,自然就愿意与家长交心,自我中心就会“收敛”很多。
3)包容孩子的缺点。作为家长,应该适时地为孩子提供缓解压力的办法,以免孩子因压力过大而导致不良后果。我们觉得,对待孩子应该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不要过多地计较他们的牢骚、怨气,因为他们很多时候真的不是针对家长的,很可能只是青春在躁动。
4)教育要一致,效果才能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意见虽没有必要每件事都协调一致,但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意见统一、保持一致,防止孩子钻空子。这样做不仅对家庭的和睦有好处,而且也可以让孩子“无计可施”,只有老老实实地和家长“坦诚相待”了。
5)多与孩子交流。家长要走出自我,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了解孩子的抱负和理想,了解孩子的痛苦和烦恼。这些都有利于孩子看到与人交往的良好的示范和样本,有利于孩子逐渐克服自我中心,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走向社会化。
作为父母,一定不要用强硬的态度教育孩子,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这样家长也许就会发现,孩子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没那么严重,更重要的是他们走出自己封闭的世界,愿意与你们沟通。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