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建筑,江湖,电影
![]() |
2012年,《影捉影》(Enjoying)首先出现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张永和+非常建筑:唯物主义》的展览上,作为本片总创意策划,张永和似乎只是在一部具有回顾性质的短片中加入了一点个人兴趣,而接下来,这点个人兴趣被逐渐放大,本片先后入围了2013年布达佩斯建筑电影节以及2014年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电影节。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个人兴趣?张永和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法去表现这些年来的“非常建筑”?
视频地址:http://v.qq.com/page/u/n/k/u0165cbm0nk.html
![]() |
武侠情节、现代建筑,似乎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在《影捉影》中竟然毫无违和感。影片中张永和将北京长城脚下公社的二分宅、四川安仁博物馆群的十年馆等5个建筑作品融于光影间的武侠片段。随着鼓点时缓时快,两位武士在5座建筑间穿梭追逐,空间中的声音、光、影似乎成为影片主角。意大利视频网站Architecture Player称之为“一场沉浸在光影里的战斗”。
![]() |
▲ 长城脚下公社的二分宅(2002) |
![]() |
“建筑应该只作为背景出现,这也许正是张永和创作《影捉影》情节的初衷。比起场地本身,故事显得更加有力”,Architecture Player这样形容,“两个侠客:“斗笠”(bamboo hat)和“斗篷”(cloak)在一种光、影高度对比的氛围中追逐打斗,鼓点随着他们的打斗有节奏地敲击”。在两个侠客的移动过程中,“空间的深度透视和全景视角总是会首先出现,随之才是细节的呈现”,听起来,似乎十分符合武士搜寻敌人时的视线逻辑,“首先环顾四周,接下来的视角则更集中于下一步的方向”。
![]() |
▲ 上海朱家角尚都里(2012) |
故事开始于四川安仁博物馆群,接着先后移动至长城脚下公社的二分宅、南京的“玻璃钢宅”、上海朱家角尚都里、上海龙华寺前塔院改造,最后一个场景又回到安仁博物馆群。5个项目中,两个建成项目均在现场拍摄,其余未建成的项目使用数字模拟。
![]() |
![]() |
▲ 徐皓峰的《倭寇的遗迹》剧照 |
“建筑师和制片人紧密合作,完成了这个处理悬疑和搜索题材的视频,它的所有特质都能在电影领域找到灵感,特别是武侠片。黑泽明的《罗生门》、胡金铨的《空山灵雨》、徐皓峰的《倭寇的遗迹》等等。由于这种借鉴,体现专业性的一般建筑再现方式被更加决定性的一瞥替代,呈现出建筑的空间的、触觉的特质。”在与有方谈到制作这部影片的初衷时,张永和也提及电影的这一特质,“电影和建筑都是一种时空经验,用电影表达建筑比图片、文字更加直接有效”。
/编译/张远博
版权声明:影片由非常建筑授权有方发表。部分文字引自意大利视频网站Architecture Player,原文地址:http://www.architectureplayer.com/clips/enjoying。如需转载本文,请通过后台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