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女问答 | 女生读计算机博士是怎样一种体验?
┏
计算机系男女比例高,学编程的一般都是男生,会造成一种印象,
觉得女生很不适合读计算机,家里也会劝——女孩子,学什么计算机!
计算机专业的女博士,以后的就业方向职业轨迹会是什么样的呢?
以及,你们对于“女生会编程么”这样问题,怎么看?
┛
文 / Hu Yige
先说一下本人的背景:本科在国内读EE(电子工程),现于美国读CS (计算机科学)博士。
学界/工业界的环境是否对女性友好呢?就业前景如何?
先说身为PhD。我有幸能够在美国一个还不错的计算机系读博士,不得不说,西方学界在这点上确实比国内做得好多了,对于两性确实都营造了平等友好的环境,并不会让你觉得你的性别会造成什么不同。今年下一届的新生来访问时,有女生提到“身为一个女博士,在计算机系是什么感觉?”,我们几个在场的女生给出的回答都是“虽然自己所在的组里女性确实比较少,但在科研和学习中并没有感到有任何与男生的差异,或被区别对待”。
不过我们也会开玩笑说:“差异确实有,主要体现在社交生活。”这点我还挺有感触,可能西方男女生在社交上还比较放得开,但中国留学生中仍然比较多的是男生只跟男生玩,出去活动有时就不叫女生。对这点比较怨念(笑),所以也私心希望能有更多女生读CS PhD。
国内的话,对研究生圈子不熟,但本科我还是有遇到一些不愉快的小插曲的。例如大一找一个教授指导我组织的小组参加科创竞赛时,由于当时去联系他的是两个女生,他就直接当着我们的面说出“我感觉女生一般编程都不行”这样的话。说实话,这在西方是不可能发生的。而我在出国后也从未听过这样的言论,更多关于编程能力的评价都是基于个体的。另外在国内,也有男生对我说过“我觉得女生还是不要这么拼、这么努力”。虽然没有当面告诉他,但我觉得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因为一个人的出身和性别去限制他/她对一件事情的自由选择与追求。
再说学界的科研人员。由于我还没PhD毕业,所以发言权也不多。但就我身边的教授来说,优秀、顶尖的女性教授还是相当多的。我觉得至少在西方学界,男性女性所受到的待遇还是基本平等的。
工业界的话,听说有一些很糟糕的状况;但也还是有很多公司,在两性平等中不断做出贡献,鼓励女性就业与参与高层。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Sandberg就是其中一例,她的著作《向前一步》也鼓舞了许多女性。但总体而言,计算机是一个非常容易就业的专业,所以即使业界存在一些性别上的不利因素,要是说起就业前景的话,相对其他行业也应该还是相当不错的。
女生能学好编程吗?
社会上与生活中(尤其是国内),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女生一般都学不好编程,所以学不好计算机。许多女生在这种言论的灌输下,也会渐渐加深对编程的恐惧,甚至产生“我学不好编程,不应该学计算机”,或“我学不好编程是因为我是女生”的想法。我对此的看法是:不应因为自己生为女性,就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不适合计算机;更加不能把自己在编程学习上遇到的挫折,归咎为自己的性别。
“女生学不好编程”这个命题,本身就缺乏数据和理论支撑。事实上,个体的差异是要远大于性别的。我们不能否认男女的大脑存在差异,但这个差异到底在哪里,思维方式的差异又如何影响一个群体在某个领域的成就,这些连学界都还没有得出确凿的结论,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急于怀疑自己?甚至关于大脑的差异本身,脑科学家们也还没有研究透彻呢。关于这个所谓的“差异”,我看到网上一种流行的说法是:男性大脑的灰质较多,而女性大脑的白质较多;所以男性更擅长在一个问题上的思考,而女性则擅长将多个问题进行联系。暂且不说白质、灰质的构成比,以及所谓“擅长”的结论是否属实; 即使属实,这个“不同的擅长”,在我看来,也完全无法支持“女生不适合学计算机”的结论。对一个问题的深究与思考固然对科学研究很重要,但对问题的联系与表述也是一样重要的。许多计算机子领域的科学研究,都需要了解结合各种新知识、新理论,并融入自己的研究中。例如我们系统领域,就有一种说法叫“老瓶装新酒,或新瓶装老酒”——在新硬件、新理论出现后,用以更好解决老问题;或用老的一套知识,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因为独立开创一套完全新的理论体系非常难,并且现有的科研空间已经非常狭窄了(大的知识体系业已构建),所以现在大部分的科研,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上述两个改进。
性别定势(Gender Stereotype)的正向反馈
你所提到的“计算机系男女比例高,会造成一种印象,觉得女生很不适合读计算机,家里也会劝,女孩子,学什么计算机”。这就是性别定势(Gender Stereotype)的体现。
两年前曾看到过关于欧洲一项实验的报导,关于男童和女童的数学学习能力。结论是,测试结果与各个地区的男女平等现状有关——女性地位越高的国家和地域,男女童的数学学习能力相差越小,甚至没有差别。
而这篇05年的高引用paper则更是完全贴合楼主的问题(虽然这篇主要是关于数学的):
Sex Differences in Intrinsic Aptitude for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 Critical Review.[1]
┏
这篇文章研究了三种关于性别差异对男女性在数学和科学的高等职业中表现出差异的言论:(a)男性早年更加专注所以更容易学好数学的知识系统;(b)男性的空间、数字能力更强,更容易学好数学;(c)男性的认知能力更加灵活,所以在数学智力上占优。然而关于人类婴儿、学前儿童与各阶段学生的研究均不能证明这些说法。相反,研究证明了数学和科学逻辑由一些男女性共有的生物认知能力所发展而成。这些能力使得男性和女性能在数学和科学中发展出相等的智力。
┛
其实有些时候,并不是我们的性别导致了我们不擅长学习某些学科,而是社会上对性别差异的思维定势所赋予我们的“社会性别角色”,使得我们失去了学好一门学科的信心。我在本科的四年,对这点也深有体会。从我们班开设编程课之后,不管男生的程序写的有多烂,他们依然可以在编程学习的过程中趾高气扬,似乎他们“虽然现在烂,以后也一定会学好的”;而许多女生程序写的其实并不差,却总是把“唉...我就是学不好编程”挂在嘴边。其实开始时大家都是新手,弱和弱之间又有什么差别呢?但许多人却不停地暗示自己“我编程弱”,即使有了自我锻炼的机会,也会望而却步、能躲则躲,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社会上对于“女性干不好这个干不好那个”的认知,其实是这个社会对我们套上的“性别角色”的枷锁。在欧美,所有学科硕士总数目中的女生比例已经超过男生,而博士中女生的比例也已经和男生相当了(见aei.org 报道[2])。而在女性地位较高的北欧,这一点更为明显。但是许多国家的媒体和社会仍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而是继续渲染“男性比女性读书好”的说法。
再说说我们计算机科学领域。自然科学在过去的几百年间,一直被男性话语所主导,所以至少在我的周围,仍然是以男生偏多。然而这一现象也在被日渐打破。记得13年的“AI's 10 to Watch” (人工智能界十大新星科学家)名单中,就有5名为女性[3]。而我曾经在使用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 搜索Networking 领域的科学家排名时,也发现前20中有近一半为女性。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1. 对于个体:性别不应成为学不好一个专业的借口
说实话,你的性别不应该成为你学不好编程的借口。个体差异和勤奋程度才是。其实编程的学习,对于大多数人(不论男女)来说,都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过程。多练习,不懂的东西多利用网上资源查问(如StackOverflow等论坛),多阅读和模仿别人的程序,自然会逐渐进步。
2. 对于社会:平等鼓励男女生
社会不应再继续强化性别定势,而应平等地鼓励男女生对学习文理科的选择。性别定势对一个人选择有多大影响,我相信女性理工科PhD们应该都是深有感触。我曾经跟人开玩笑说:“能混到这一步,也确实得归因于给自己的耳朵和大脑装了个滤波器”——小学的时候老师说:“男生是调皮,所以学习成绩差,女生都是勤奋,但上到初中就不行了”;初中老师说:“女生数学学到几何就不行了”;高中老师也会更加喜欢“聪明而调皮的男生”;大学,身边各种“女生还是不用这么拼了,读个硕士就行,别读博了”的言语……一路走下来,若不是忽略了这些言论,再加上父母的支持,我很难一直坚持到博士,过着自己一直想追求的生活。
最后,附上传说很有可能得图灵奖(计算机界最负盛名的奖项,有“计算机界诺贝尔奖”之称)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家 Scott Aaronson 的一篇博客[4]:
┏
我相信那些走入男性主导的领域——如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物理学——的女性值得赞美、鼓励与支持。但那样说也太温和了。如果地球毁灭时需要挑选100个人登上宇宙飞船,我立即会想到大约六七个我在复杂度与量子计算领域的女性同事。并不是因为她们是女性,而是因为她们都是伟大的人物。
┛
参考文献
[1] http://psycnet.apa.org/journals/amp/60/9/950/
[2] http://www.aei.org/publication/men-grossly-underrepresented-in-graduate-school-enrollment/
[3] http://www.computer.org/web/computingnow/ai-s-10-to-watch
[4] http://www.scottaaronson.com/blog/?p=2119
—————— 作者简介 ——————
Hu Yige,浙江人,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计算机系博士生。
—————— 版权声明 ——————
本文首发知乎,获得答主本人授权;
答主为“理工女”团队成员,版权及其他合法权利均归作者与“理工女”共同所有。任何媒体或网站未经授权不得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文。
寻求授权请联系:contact@stemgirlschina.com 或豆邮
—————— 关于“理工女” ——————
我们是理工女,一个旨在促进女性在理工领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的非营利组织,讲述和分享女性在理工领域的求学、科研、职业经历。希望每一个喜欢理工科的女生,都不会因为性别放弃自己的理想。
—————— 欢迎关注我们 ——————
公众号ID:stemgirls 或扫描头像中的二维码
理工女网站 | 知乎专栏
计算机系男女比例高,学编程的一般都是男生,会造成一种印象,
觉得女生很不适合读计算机,家里也会劝——女孩子,学什么计算机!
计算机专业的女博士,以后的就业方向职业轨迹会是什么样的呢?
以及,你们对于“女生会编程么”这样问题,怎么看?
┛
![]() |
文 / Hu Yige
先说一下本人的背景:本科在国内读EE(电子工程),现于美国读CS (计算机科学)博士。
学界/工业界的环境是否对女性友好呢?就业前景如何?
先说身为PhD。我有幸能够在美国一个还不错的计算机系读博士,不得不说,西方学界在这点上确实比国内做得好多了,对于两性确实都营造了平等友好的环境,并不会让你觉得你的性别会造成什么不同。今年下一届的新生来访问时,有女生提到“身为一个女博士,在计算机系是什么感觉?”,我们几个在场的女生给出的回答都是“虽然自己所在的组里女性确实比较少,但在科研和学习中并没有感到有任何与男生的差异,或被区别对待”。
不过我们也会开玩笑说:“差异确实有,主要体现在社交生活。”这点我还挺有感触,可能西方男女生在社交上还比较放得开,但中国留学生中仍然比较多的是男生只跟男生玩,出去活动有时就不叫女生。对这点比较怨念(笑),所以也私心希望能有更多女生读CS PhD。
国内的话,对研究生圈子不熟,但本科我还是有遇到一些不愉快的小插曲的。例如大一找一个教授指导我组织的小组参加科创竞赛时,由于当时去联系他的是两个女生,他就直接当着我们的面说出“我感觉女生一般编程都不行”这样的话。说实话,这在西方是不可能发生的。而我在出国后也从未听过这样的言论,更多关于编程能力的评价都是基于个体的。另外在国内,也有男生对我说过“我觉得女生还是不要这么拼、这么努力”。虽然没有当面告诉他,但我觉得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因为一个人的出身和性别去限制他/她对一件事情的自由选择与追求。
再说学界的科研人员。由于我还没PhD毕业,所以发言权也不多。但就我身边的教授来说,优秀、顶尖的女性教授还是相当多的。我觉得至少在西方学界,男性女性所受到的待遇还是基本平等的。
工业界的话,听说有一些很糟糕的状况;但也还是有很多公司,在两性平等中不断做出贡献,鼓励女性就业与参与高层。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Sandberg就是其中一例,她的著作《向前一步》也鼓舞了许多女性。但总体而言,计算机是一个非常容易就业的专业,所以即使业界存在一些性别上的不利因素,要是说起就业前景的话,相对其他行业也应该还是相当不错的。
女生能学好编程吗?
社会上与生活中(尤其是国内),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女生一般都学不好编程,所以学不好计算机。许多女生在这种言论的灌输下,也会渐渐加深对编程的恐惧,甚至产生“我学不好编程,不应该学计算机”,或“我学不好编程是因为我是女生”的想法。我对此的看法是:不应因为自己生为女性,就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不适合计算机;更加不能把自己在编程学习上遇到的挫折,归咎为自己的性别。
“女生学不好编程”这个命题,本身就缺乏数据和理论支撑。事实上,个体的差异是要远大于性别的。我们不能否认男女的大脑存在差异,但这个差异到底在哪里,思维方式的差异又如何影响一个群体在某个领域的成就,这些连学界都还没有得出确凿的结论,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急于怀疑自己?甚至关于大脑的差异本身,脑科学家们也还没有研究透彻呢。关于这个所谓的“差异”,我看到网上一种流行的说法是:男性大脑的灰质较多,而女性大脑的白质较多;所以男性更擅长在一个问题上的思考,而女性则擅长将多个问题进行联系。暂且不说白质、灰质的构成比,以及所谓“擅长”的结论是否属实; 即使属实,这个“不同的擅长”,在我看来,也完全无法支持“女生不适合学计算机”的结论。对一个问题的深究与思考固然对科学研究很重要,但对问题的联系与表述也是一样重要的。许多计算机子领域的科学研究,都需要了解结合各种新知识、新理论,并融入自己的研究中。例如我们系统领域,就有一种说法叫“老瓶装新酒,或新瓶装老酒”——在新硬件、新理论出现后,用以更好解决老问题;或用老的一套知识,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因为独立开创一套完全新的理论体系非常难,并且现有的科研空间已经非常狭窄了(大的知识体系业已构建),所以现在大部分的科研,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上述两个改进。
性别定势(Gender Stereotype)的正向反馈
你所提到的“计算机系男女比例高,会造成一种印象,觉得女生很不适合读计算机,家里也会劝,女孩子,学什么计算机”。这就是性别定势(Gender Stereotype)的体现。
两年前曾看到过关于欧洲一项实验的报导,关于男童和女童的数学学习能力。结论是,测试结果与各个地区的男女平等现状有关——女性地位越高的国家和地域,男女童的数学学习能力相差越小,甚至没有差别。
而这篇05年的高引用paper则更是完全贴合楼主的问题(虽然这篇主要是关于数学的):
Sex Differences in Intrinsic Aptitude for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 Critical Review.[1]
┏
这篇文章研究了三种关于性别差异对男女性在数学和科学的高等职业中表现出差异的言论:(a)男性早年更加专注所以更容易学好数学的知识系统;(b)男性的空间、数字能力更强,更容易学好数学;(c)男性的认知能力更加灵活,所以在数学智力上占优。然而关于人类婴儿、学前儿童与各阶段学生的研究均不能证明这些说法。相反,研究证明了数学和科学逻辑由一些男女性共有的生物认知能力所发展而成。这些能力使得男性和女性能在数学和科学中发展出相等的智力。
┛
其实有些时候,并不是我们的性别导致了我们不擅长学习某些学科,而是社会上对性别差异的思维定势所赋予我们的“社会性别角色”,使得我们失去了学好一门学科的信心。我在本科的四年,对这点也深有体会。从我们班开设编程课之后,不管男生的程序写的有多烂,他们依然可以在编程学习的过程中趾高气扬,似乎他们“虽然现在烂,以后也一定会学好的”;而许多女生程序写的其实并不差,却总是把“唉...我就是学不好编程”挂在嘴边。其实开始时大家都是新手,弱和弱之间又有什么差别呢?但许多人却不停地暗示自己“我编程弱”,即使有了自我锻炼的机会,也会望而却步、能躲则躲,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社会上对于“女性干不好这个干不好那个”的认知,其实是这个社会对我们套上的“性别角色”的枷锁。在欧美,所有学科硕士总数目中的女生比例已经超过男生,而博士中女生的比例也已经和男生相当了(见aei.org 报道[2])。而在女性地位较高的北欧,这一点更为明显。但是许多国家的媒体和社会仍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而是继续渲染“男性比女性读书好”的说法。
再说说我们计算机科学领域。自然科学在过去的几百年间,一直被男性话语所主导,所以至少在我的周围,仍然是以男生偏多。然而这一现象也在被日渐打破。记得13年的“AI's 10 to Watch” (人工智能界十大新星科学家)名单中,就有5名为女性[3]。而我曾经在使用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 搜索Networking 领域的科学家排名时,也发现前20中有近一半为女性。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1. 对于个体:性别不应成为学不好一个专业的借口
说实话,你的性别不应该成为你学不好编程的借口。个体差异和勤奋程度才是。其实编程的学习,对于大多数人(不论男女)来说,都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过程。多练习,不懂的东西多利用网上资源查问(如StackOverflow等论坛),多阅读和模仿别人的程序,自然会逐渐进步。
2. 对于社会:平等鼓励男女生
社会不应再继续强化性别定势,而应平等地鼓励男女生对学习文理科的选择。性别定势对一个人选择有多大影响,我相信女性理工科PhD们应该都是深有感触。我曾经跟人开玩笑说:“能混到这一步,也确实得归因于给自己的耳朵和大脑装了个滤波器”——小学的时候老师说:“男生是调皮,所以学习成绩差,女生都是勤奋,但上到初中就不行了”;初中老师说:“女生数学学到几何就不行了”;高中老师也会更加喜欢“聪明而调皮的男生”;大学,身边各种“女生还是不用这么拼了,读个硕士就行,别读博了”的言语……一路走下来,若不是忽略了这些言论,再加上父母的支持,我很难一直坚持到博士,过着自己一直想追求的生活。
最后,附上传说很有可能得图灵奖(计算机界最负盛名的奖项,有“计算机界诺贝尔奖”之称)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家 Scott Aaronson 的一篇博客[4]:
┏
我相信那些走入男性主导的领域——如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物理学——的女性值得赞美、鼓励与支持。但那样说也太温和了。如果地球毁灭时需要挑选100个人登上宇宙飞船,我立即会想到大约六七个我在复杂度与量子计算领域的女性同事。并不是因为她们是女性,而是因为她们都是伟大的人物。
┛
参考文献
[1] http://psycnet.apa.org/journals/amp/60/9/950/
[2] http://www.aei.org/publication/men-grossly-underrepresented-in-graduate-school-enrollment/
[3] http://www.computer.org/web/computingnow/ai-s-10-to-watch
[4] http://www.scottaaronson.com/blog/?p=2119
—————— 作者简介 ——————
Hu Yige,浙江人,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计算机系博士生。
—————— 版权声明 ——————
本文首发知乎,获得答主本人授权;
答主为“理工女”团队成员,版权及其他合法权利均归作者与“理工女”共同所有。任何媒体或网站未经授权不得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文。
寻求授权请联系:contact@stemgirlschina.com 或豆邮
—————— 关于“理工女” ——————
我们是理工女,一个旨在促进女性在理工领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的非营利组织,讲述和分享女性在理工领域的求学、科研、职业经历。希望每一个喜欢理工科的女生,都不会因为性别放弃自己的理想。
—————— 欢迎关注我们 ——————
公众号ID:stemgirls 或扫描头像中的二维码
理工女网站 | 知乎专栏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