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文化的冷思考
美国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并没有从文化的深层揭示出日本人的民族特性。不过还好他的书能给我表象的参照。和本氏一样我也没有去过日本,因而对日本的了解也是停留于书籍和电影文本之中。
我一直认为衡量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生态的标志是两个。一个是这个国家对于性的态度,一个是这个国家的艺术。至于前一点稍微对人的本性有所思考的人都会和我的看法相同,而对于后者我想借用王尔德的一句名言“一个国家是否伟大要看多大程度上她接近于诗人”,因此要我认为性和艺术会接收到国家和民族最深处的信息。
日本鉴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原因各种自然灾害不断,这种对灾难的恐慌一直伴随着这个国家的成长,因此日本一直是缺少安全感的国家。从历史的角度看统治者往往自立图强,很少见到腐败,而且在民族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对于教育、文化甚至对生活灾难细节的重视完全是因为他们对自我的防备,在这里我不认为中日本民众在灾难中的反应乃是日本人素质的大体现,无非是因为它经常发生灾难必须进行疏导而已。在今年三月份日本发生地震之后国人为之感慨,我倒觉得没有必要。假如中国自然灾害频繁,我相信中国人逃亡的素质会更好。因为中国人要远远比日本人怕死。
日本文化的各个层面有着神秘甚至阴暗的死亡情节,这种浓郁的死亡情节给这各民族带来很多阴暗的因素。这一点稍微熟悉日本文化的人都有同感。先前日本人所穿的衣服,日本人经常戴的装饰,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像是中国文化里面的鬼的形象。事实上无论是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的作品还是现代的春上村树,作品的内容你要仔细嗅嗅会有很浓重的死亡因素。宫崎骏的动画片格调比较明朗,但是穿插细节的灰暗,他对黑色的运用,冥冥之中也揭示了对死亡的偏爱。
如何面对死亡,尤其是非正常的死亡,这其实是原始宗教和神学的重要来源。日本人的对佛教的信仰,对死亡的态度,很明显的在艺术之中有所展现。汪组纪老先生两卷本的《日本史话》,介绍了日本历史,我所好奇的是日本的武士精神,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之中也谈到这种表现,但是这两本书都没有回答我的疑问,我认为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还是和日本人的信仰有关系。
在一个经年缺少安全感的国家必然导致警惕感的加强,甚至还由于常年兴奋感的长期提升它必然会导致日本对于性行为的漠视,还有我要说的是对外族生命的漠视,这种行为的发生乃是对自身精力的发泄。
我先说第一个问题,性行为本身是很自然的事情,是仅次于吃饭穿衣的人类正常的需求之一。日本人对性的态度一方面是平常生活中家庭对父女洗澡的漠视、家庭妇女对丈夫嫖娼、包养情人的认同。另外的却是一旦战争爆发伴随生命兴奋点的提升,必然会将其欲望在被占领民族妇女身上发泄。这一点我想表达的其实是日本人的变态心理。性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占据日本生活的部分。而对女性的玩弄,也是渊源已久。《源氏物语》中乱伦现象的普遍,甚至到现代以来诚如我所讲很多伟大作家中也有很大显现,甚至可以说没有性的描写便没有日本文学。如果再次发生中日战争,日本的暴行将会依旧。兽性是他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作为日本近代化开启的明治维新,并没有禁止日本色情事业的发展。日本也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大色情输出国并不是偶然,伊藤博文有句名言说“日本人靠两种东西统治世界,一种是大炮。另一种就是日本妓女”。
日本人对异邦与其说是侵略不如说是自我拯救,我手头并没有原始资料证明日本多灾多难,我只是在网上查了一下日本历年地震死难人数,日本自然灾害果然频繁。源自于强烈的求生本能的自警意识贯彻这个民族的始终。因而政府加强教育也是为了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中求生。伴随产生的也是这个民族高度的自我觉醒,或者说也就是国民素质的极大提升。
辜鸿铭老先生有句话说“中国文化的精髓都被日本人接受”,我觉得辜老先生的这种认识很有穿透力。日本文化的渊源乃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有个致命弱点---那就是性格的软弱,其实也是中庸精神的某种体现,而日本规避了这种精神,汲取了中国文化的很大营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超过我们自己。在书店可以看到很多日本学者买中国古典书,而中国很多学者却在读西方的书,我这样说并不是说鄙视西方文化,那样说太过于无知,我只是痛心中国人的盲目排斥传统文化,现代国人并不知道中国文化是什么,好像一头蒙面的驴子走在历史的隧道里面。
19世纪李鸿章曾经说“日本这个民族早晚都是中国的死敌现在是,一百年之后也是”,我这样不是表达自己民族情绪。我只是陈述我所认识的中日关系。中国广袤的腹地没有常年累月的巨大自然灾害,天朝的版图实在是比较安稳的床笫适合做各种美梦,而假如日本侵入中国版图,这样大和民族就不会再有死亡威胁。从军事的角度看,只有中国、朝鲜、韩国是仅有的三个与日本濒临的内陆国,换言之只有这三个国家才是日本仅能抓住的救命稻草。日本要转移各方面的矛盾应该是先从中国东北强行登陆,进而大举进攻中国海岸线。事实上20世纪日本侵华战争的种种实施步骤恰好如此。目前日本拥有亚洲第一的海军战略力量,可以说他的企图很是暧昧。
说到这里,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在一个民族的国民性格里面哪些是可变的?将要如何改变?
你可以看出我在这篇文章中其实在表达地理环境决定论。我知道这种理论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起的时候起着巨大甚至决定的作用,这也形成了民族性格的集体无意识层面。但是20世纪之后,我认为这种理论对民族性格的影响要进行重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最深层文化的结构得以动摇,尤其是中国目前的转向很值得认真思考。日本最大的优点是国家文化之中有很深的信仰和高效的教育系统,而这恰是中国最大的甚至是致命的缺点。
如果也从文化和性作为切入点分析中国,我们会很自然的看到相当混乱的局面。中国目前已经进入文化的空心期,五四时代以及文革时代对旧文化的致命摧残已经让中国失去了文化原动力,也失去了在未来竞争中的根本方向。商业经济已经改变了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状态,与此同时,中国青年之中对性的态度就是随便—而非自然,对性的表达也会夹杂着暴力和混乱。这是这个时代的挣扎,而对于中国艺术我认为中国对商业经济没有自觉的抵抗,不会贡献多大价值的艺术。
2011-10-2 凌晨于北京
我一直认为衡量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生态的标志是两个。一个是这个国家对于性的态度,一个是这个国家的艺术。至于前一点稍微对人的本性有所思考的人都会和我的看法相同,而对于后者我想借用王尔德的一句名言“一个国家是否伟大要看多大程度上她接近于诗人”,因此要我认为性和艺术会接收到国家和民族最深处的信息。
日本鉴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原因各种自然灾害不断,这种对灾难的恐慌一直伴随着这个国家的成长,因此日本一直是缺少安全感的国家。从历史的角度看统治者往往自立图强,很少见到腐败,而且在民族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对于教育、文化甚至对生活灾难细节的重视完全是因为他们对自我的防备,在这里我不认为中日本民众在灾难中的反应乃是日本人素质的大体现,无非是因为它经常发生灾难必须进行疏导而已。在今年三月份日本发生地震之后国人为之感慨,我倒觉得没有必要。假如中国自然灾害频繁,我相信中国人逃亡的素质会更好。因为中国人要远远比日本人怕死。
日本文化的各个层面有着神秘甚至阴暗的死亡情节,这种浓郁的死亡情节给这各民族带来很多阴暗的因素。这一点稍微熟悉日本文化的人都有同感。先前日本人所穿的衣服,日本人经常戴的装饰,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像是中国文化里面的鬼的形象。事实上无论是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的作品还是现代的春上村树,作品的内容你要仔细嗅嗅会有很浓重的死亡因素。宫崎骏的动画片格调比较明朗,但是穿插细节的灰暗,他对黑色的运用,冥冥之中也揭示了对死亡的偏爱。
如何面对死亡,尤其是非正常的死亡,这其实是原始宗教和神学的重要来源。日本人的对佛教的信仰,对死亡的态度,很明显的在艺术之中有所展现。汪组纪老先生两卷本的《日本史话》,介绍了日本历史,我所好奇的是日本的武士精神,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之中也谈到这种表现,但是这两本书都没有回答我的疑问,我认为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还是和日本人的信仰有关系。
在一个经年缺少安全感的国家必然导致警惕感的加强,甚至还由于常年兴奋感的长期提升它必然会导致日本对于性行为的漠视,还有我要说的是对外族生命的漠视,这种行为的发生乃是对自身精力的发泄。
我先说第一个问题,性行为本身是很自然的事情,是仅次于吃饭穿衣的人类正常的需求之一。日本人对性的态度一方面是平常生活中家庭对父女洗澡的漠视、家庭妇女对丈夫嫖娼、包养情人的认同。另外的却是一旦战争爆发伴随生命兴奋点的提升,必然会将其欲望在被占领民族妇女身上发泄。这一点我想表达的其实是日本人的变态心理。性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占据日本生活的部分。而对女性的玩弄,也是渊源已久。《源氏物语》中乱伦现象的普遍,甚至到现代以来诚如我所讲很多伟大作家中也有很大显现,甚至可以说没有性的描写便没有日本文学。如果再次发生中日战争,日本的暴行将会依旧。兽性是他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作为日本近代化开启的明治维新,并没有禁止日本色情事业的发展。日本也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大色情输出国并不是偶然,伊藤博文有句名言说“日本人靠两种东西统治世界,一种是大炮。另一种就是日本妓女”。
日本人对异邦与其说是侵略不如说是自我拯救,我手头并没有原始资料证明日本多灾多难,我只是在网上查了一下日本历年地震死难人数,日本自然灾害果然频繁。源自于强烈的求生本能的自警意识贯彻这个民族的始终。因而政府加强教育也是为了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中求生。伴随产生的也是这个民族高度的自我觉醒,或者说也就是国民素质的极大提升。
辜鸿铭老先生有句话说“中国文化的精髓都被日本人接受”,我觉得辜老先生的这种认识很有穿透力。日本文化的渊源乃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有个致命弱点---那就是性格的软弱,其实也是中庸精神的某种体现,而日本规避了这种精神,汲取了中国文化的很大营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超过我们自己。在书店可以看到很多日本学者买中国古典书,而中国很多学者却在读西方的书,我这样说并不是说鄙视西方文化,那样说太过于无知,我只是痛心中国人的盲目排斥传统文化,现代国人并不知道中国文化是什么,好像一头蒙面的驴子走在历史的隧道里面。
19世纪李鸿章曾经说“日本这个民族早晚都是中国的死敌现在是,一百年之后也是”,我这样不是表达自己民族情绪。我只是陈述我所认识的中日关系。中国广袤的腹地没有常年累月的巨大自然灾害,天朝的版图实在是比较安稳的床笫适合做各种美梦,而假如日本侵入中国版图,这样大和民族就不会再有死亡威胁。从军事的角度看,只有中国、朝鲜、韩国是仅有的三个与日本濒临的内陆国,换言之只有这三个国家才是日本仅能抓住的救命稻草。日本要转移各方面的矛盾应该是先从中国东北强行登陆,进而大举进攻中国海岸线。事实上20世纪日本侵华战争的种种实施步骤恰好如此。目前日本拥有亚洲第一的海军战略力量,可以说他的企图很是暧昧。
说到这里,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在一个民族的国民性格里面哪些是可变的?将要如何改变?
你可以看出我在这篇文章中其实在表达地理环境决定论。我知道这种理论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起的时候起着巨大甚至决定的作用,这也形成了民族性格的集体无意识层面。但是20世纪之后,我认为这种理论对民族性格的影响要进行重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最深层文化的结构得以动摇,尤其是中国目前的转向很值得认真思考。日本最大的优点是国家文化之中有很深的信仰和高效的教育系统,而这恰是中国最大的甚至是致命的缺点。
如果也从文化和性作为切入点分析中国,我们会很自然的看到相当混乱的局面。中国目前已经进入文化的空心期,五四时代以及文革时代对旧文化的致命摧残已经让中国失去了文化原动力,也失去了在未来竞争中的根本方向。商业经济已经改变了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状态,与此同时,中国青年之中对性的态度就是随便—而非自然,对性的表达也会夹杂着暴力和混乱。这是这个时代的挣扎,而对于中国艺术我认为中国对商业经济没有自觉的抵抗,不会贡献多大价值的艺术。
2011-10-2 凌晨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