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六度波罗蜜之1:布施 -- 一个人的格局就是他对工作的定义
从今天开始,我会用佛教中的六度波罗蜜理念,来说说如何在工作中如何进步。
佛教中的六波罗蜜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一个非常触动我的体系,一个人的内在人格的进步,基于这六个层面的不断前进,也正是我们在工作中发展和实现自我的必经之路。
稻盛和夫也据此提出了在企业界被广泛学习的六项精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谦虚不要骄傲,要每天反省,活着就要感谢,积善行,思利他,以及最后,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我希望,这个系列的六篇文章,能够给有心的同学提供一张地图,知道自己要往哪里走,选择正确方向,再持续不断的努力。
————————————————————————————————————————————
你的工作是什么?
码农,文案,化妆师,理发师,销售,会计,医生。这是最简单地答案。
你的工作意义何在?
赚钱,养家糊口,薪水不错,不加班,有期权,可升迁,或者说:I just hate my job. 这些也都是最简单的答案。
一个人对自己工作的认知,对工作意义的感知,是向外还是向内,是大还是小,会最直接地影响到个人的幸福感,也会极其直接地影响到他在这份工作中得表现。在我们生活中为我们服务的人群来说,一些健身教练,即使身材很好技术过硬,你就是无法喜欢。同一家理发店,总有一些理发师客人愿意等2-3个小时,却有一些人根本没有生意。为什么机会和生意总是向那一小部分人倾斜?而绝大多数人只能获得低得多的回报?
我想,用一个很俗的词来表达下我对工作这件事情的观点:格局。一个人的格局不体现在他是不是今天要上一个百亿级别的项目,融资千亿美元的公司,也不体现在他谈古论今纵横五千年多么博学睿智。再任何一个点上,格局都只体现为一种能力,一种“自我觉察”的能力—— 能不能深度的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能不能广泛地看到自己的工作与他人和整个社会的链接。
你可以说,对啊,我的工作就是那么无聊,那么没有意义的,每天整理一些数字,在咖啡机旁边做一点复印而已。就像任何一个歌星可以说,哎,我的工作也是很无聊的,每天就翻来覆去地唱那么几首歌,日复一日。任何看起来极端复杂的工作,可能本质上对于从事者都是简单地,且有重复性的。即使是大企业家,我们也可以用极平凡的词语拆解其工作 : “研究战略” = 看资料, “建设团队” = 开会。每一个人,我们能做的事情,其实都是一样的。听,看,说,写,画。而这些劳动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和我们所获得的回报,却又惊人地不一样。
我想,真正的差异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真正秉持为他人服务的信念,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呢?
布施这件事情,放在第一步,其实是难度挺大的一件事儿。毕竟,我们似乎认为“自私”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也常常会在精神上处于“泥菩萨过河,自身都难保”的境地。社会之中有冷漠的一面,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然而,身处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必须明白一个最简单的基本逻辑。任何一家企业的利润,都必须来自于为人们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大家的需求。我们所见到的成功的、利润丰厚的企业,也正是为最大量的用户,创造了最多的价值的企业。因此,布施,不仅仅是一种人格要求,更是在这个时代中,想要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然而,我在此文中,定义“格局”,而不用“布施”这个词,是为了让大家不要有“狭隘的奉献观”。我们的大脑喜欢具有震撼力的悲情剧—— 一个人不求回报地默默奉献敢为孺子牛,是特别感人的一幕。经常我们讲到善行,和利他的时候,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放下一切去贫困地方做贡献。请让我在这里说:NO。真正的布施,是拥有大格局的布施,才华,智慧,态度,而且持续不断地,坚持不懈地去布施。认真审视占据我们生活中主要时间的工作,这才是我们应当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格局,持续不断地努力布施的所在之处。
让我以创业者为例,来说明有次第,有智慧的布施,也正是符合商业逻辑的思维方式。我们看到一个创业者每天要做很多事情,要同很多人打交道。创业者身上也肩负了比他人更多的责任,要对团队负责,对投资人负责,还要对合作伙伴负责。那么,一个好的布施方法,和布施次第,应该是怎样的?
首先,创业者必须以最大的力量来服务的,只能是自己的用户。只有服务好了用户,一家公司才能够生存下去。
其次,为了要服务好自己的用户,一个创业者就需要认真服务好自己的团队。为团队成员解决种种问题,提供方向和支持,才能做到更好地服务用户。
然后,在服务用户的过程中,创业者会发现,仅仅有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为了让自己的用户或者客户获得更好的回报,我们需要不同的合作方,一起来完成一个事情。在这时候,我们要让自己的合作方一起工作有得赚,有得进步。
再次,服务是没有止境的一件事情。随着事情的深入,我们不断地加深对用户的理解,发现了新的需求和市场,提升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水平。能够服务更多人,也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
再后面,才是为投资人,资本市场,及媒体朋友们。我一直觉得,为投资人服务的最好方式,就是不理他。拿了钱,认真干,让他坐在家里都有得赚。要让资本市场的朋友们有得赚,也要让媒体朋友们有的写,不要夸大自己的融资额或者吹嘘,利用媒体朋友们去报道,那是对媒体朋友们的一种职业侮辱。
以上,是一个比较符合逻辑的,创业者的布施路线图。马云同学讲阿里巴巴是客户第一,团队第二,股东第三的时候,满座皆惊。其实是因为正常人太少的时候,正常人就变成了异类。不过更有可能的事情是,因为正常人都过得挺好的,所以很少出来说话。这些声音不容易被听到而已。
我们为什么要去提高自己的技能?要去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的水平? 我发现,为了自我的成长和进步,也许不是足够强烈地动因。而发自内心地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想要为他人提供更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可能是一种更加巨大的动力源。一个人,当他这样想问题,和这样做事情的时候,他会走的很远,而且几乎不可能不成功—— 他会做很多超越期待,超越及格线的事情,并且在那时候真正成为一个领袖,让所有跟他合作的人,都变得更好。
当我们看着自己的时候,是相信自己内在丰满充足,可以做得更多?还是觉得自己内在匮乏,无法给予,而只能接收呢?
我们都喜欢一种人,那种非常坦诚无私地分享知识和见解,并且总是在询问:我能帮你做点什么?还有什么是我能帮你做的呢?他就像不需要钱那样去工作。不,他从来不为了钱工作。
我想,我们都应该停止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思维来看待问题。这种看起来符合逻辑的商业思维,其实是一种成本极高,而收益甚小的商业模式。跳脱交易思考,意味着当别人给我1000元的时候,我愿意努力给他提供价值2000元的服务。我亏了吗?没有亏,我只是把1000元变成了2000元,在这场交易中,我赚了1000元,他也有1000元可以赚。这才有会有长期的合作,信任,从几千,到几万,甚至几百万的交易,由此而来。
一个有格局的人,更希望的是带着身边的人,一起成长,让所有跟自己合作同行的人,都往上走,变得更加优秀。服务他人的方法,不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而是,我见新大陆与你说,愿同你杨帆启航,为你加满油。
过几天空了写第二篇:《持戒—— 有时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谢谢大家一直看我的豆瓣日志,也希望这个小小写作行为,能成为我工作之余,为大家创造的一点小小价值:)
恩,这个系列可以转载的,请注明豆瓣账号:Miss Power。
佛教中的六波罗蜜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一个非常触动我的体系,一个人的内在人格的进步,基于这六个层面的不断前进,也正是我们在工作中发展和实现自我的必经之路。
稻盛和夫也据此提出了在企业界被广泛学习的六项精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谦虚不要骄傲,要每天反省,活着就要感谢,积善行,思利他,以及最后,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我希望,这个系列的六篇文章,能够给有心的同学提供一张地图,知道自己要往哪里走,选择正确方向,再持续不断的努力。
————————————————————————————————————————————
你的工作是什么?
码农,文案,化妆师,理发师,销售,会计,医生。这是最简单地答案。
你的工作意义何在?
赚钱,养家糊口,薪水不错,不加班,有期权,可升迁,或者说:I just hate my job. 这些也都是最简单的答案。
一个人对自己工作的认知,对工作意义的感知,是向外还是向内,是大还是小,会最直接地影响到个人的幸福感,也会极其直接地影响到他在这份工作中得表现。在我们生活中为我们服务的人群来说,一些健身教练,即使身材很好技术过硬,你就是无法喜欢。同一家理发店,总有一些理发师客人愿意等2-3个小时,却有一些人根本没有生意。为什么机会和生意总是向那一小部分人倾斜?而绝大多数人只能获得低得多的回报?
我想,用一个很俗的词来表达下我对工作这件事情的观点:格局。一个人的格局不体现在他是不是今天要上一个百亿级别的项目,融资千亿美元的公司,也不体现在他谈古论今纵横五千年多么博学睿智。再任何一个点上,格局都只体现为一种能力,一种“自我觉察”的能力—— 能不能深度的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能不能广泛地看到自己的工作与他人和整个社会的链接。
你可以说,对啊,我的工作就是那么无聊,那么没有意义的,每天整理一些数字,在咖啡机旁边做一点复印而已。就像任何一个歌星可以说,哎,我的工作也是很无聊的,每天就翻来覆去地唱那么几首歌,日复一日。任何看起来极端复杂的工作,可能本质上对于从事者都是简单地,且有重复性的。即使是大企业家,我们也可以用极平凡的词语拆解其工作 : “研究战略” = 看资料, “建设团队” = 开会。每一个人,我们能做的事情,其实都是一样的。听,看,说,写,画。而这些劳动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和我们所获得的回报,却又惊人地不一样。
我想,真正的差异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真正秉持为他人服务的信念,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呢?
布施这件事情,放在第一步,其实是难度挺大的一件事儿。毕竟,我们似乎认为“自私”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也常常会在精神上处于“泥菩萨过河,自身都难保”的境地。社会之中有冷漠的一面,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然而,身处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必须明白一个最简单的基本逻辑。任何一家企业的利润,都必须来自于为人们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大家的需求。我们所见到的成功的、利润丰厚的企业,也正是为最大量的用户,创造了最多的价值的企业。因此,布施,不仅仅是一种人格要求,更是在这个时代中,想要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然而,我在此文中,定义“格局”,而不用“布施”这个词,是为了让大家不要有“狭隘的奉献观”。我们的大脑喜欢具有震撼力的悲情剧—— 一个人不求回报地默默奉献敢为孺子牛,是特别感人的一幕。经常我们讲到善行,和利他的时候,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放下一切去贫困地方做贡献。请让我在这里说:NO。真正的布施,是拥有大格局的布施,才华,智慧,态度,而且持续不断地,坚持不懈地去布施。认真审视占据我们生活中主要时间的工作,这才是我们应当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格局,持续不断地努力布施的所在之处。
让我以创业者为例,来说明有次第,有智慧的布施,也正是符合商业逻辑的思维方式。我们看到一个创业者每天要做很多事情,要同很多人打交道。创业者身上也肩负了比他人更多的责任,要对团队负责,对投资人负责,还要对合作伙伴负责。那么,一个好的布施方法,和布施次第,应该是怎样的?
首先,创业者必须以最大的力量来服务的,只能是自己的用户。只有服务好了用户,一家公司才能够生存下去。
其次,为了要服务好自己的用户,一个创业者就需要认真服务好自己的团队。为团队成员解决种种问题,提供方向和支持,才能做到更好地服务用户。
然后,在服务用户的过程中,创业者会发现,仅仅有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为了让自己的用户或者客户获得更好的回报,我们需要不同的合作方,一起来完成一个事情。在这时候,我们要让自己的合作方一起工作有得赚,有得进步。
再次,服务是没有止境的一件事情。随着事情的深入,我们不断地加深对用户的理解,发现了新的需求和市场,提升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水平。能够服务更多人,也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
再后面,才是为投资人,资本市场,及媒体朋友们。我一直觉得,为投资人服务的最好方式,就是不理他。拿了钱,认真干,让他坐在家里都有得赚。要让资本市场的朋友们有得赚,也要让媒体朋友们有的写,不要夸大自己的融资额或者吹嘘,利用媒体朋友们去报道,那是对媒体朋友们的一种职业侮辱。
以上,是一个比较符合逻辑的,创业者的布施路线图。马云同学讲阿里巴巴是客户第一,团队第二,股东第三的时候,满座皆惊。其实是因为正常人太少的时候,正常人就变成了异类。不过更有可能的事情是,因为正常人都过得挺好的,所以很少出来说话。这些声音不容易被听到而已。
我们为什么要去提高自己的技能?要去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的水平? 我发现,为了自我的成长和进步,也许不是足够强烈地动因。而发自内心地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想要为他人提供更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可能是一种更加巨大的动力源。一个人,当他这样想问题,和这样做事情的时候,他会走的很远,而且几乎不可能不成功—— 他会做很多超越期待,超越及格线的事情,并且在那时候真正成为一个领袖,让所有跟他合作的人,都变得更好。
当我们看着自己的时候,是相信自己内在丰满充足,可以做得更多?还是觉得自己内在匮乏,无法给予,而只能接收呢?
我们都喜欢一种人,那种非常坦诚无私地分享知识和见解,并且总是在询问:我能帮你做点什么?还有什么是我能帮你做的呢?他就像不需要钱那样去工作。不,他从来不为了钱工作。
我想,我们都应该停止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思维来看待问题。这种看起来符合逻辑的商业思维,其实是一种成本极高,而收益甚小的商业模式。跳脱交易思考,意味着当别人给我1000元的时候,我愿意努力给他提供价值2000元的服务。我亏了吗?没有亏,我只是把1000元变成了2000元,在这场交易中,我赚了1000元,他也有1000元可以赚。这才有会有长期的合作,信任,从几千,到几万,甚至几百万的交易,由此而来。
一个有格局的人,更希望的是带着身边的人,一起成长,让所有跟自己合作同行的人,都往上走,变得更加优秀。服务他人的方法,不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而是,我见新大陆与你说,愿同你杨帆启航,为你加满油。
过几天空了写第二篇:《持戒—— 有时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谢谢大家一直看我的豆瓣日志,也希望这个小小写作行为,能成为我工作之余,为大家创造的一点小小价值:)
恩,这个系列可以转载的,请注明豆瓣账号:Miss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