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5@365 2015.9.12-13
24
看了一上午+一下午书,晚上换上衣服出门去见Olga。
她通过一个什么 European window(?我当下记很牢,现在记不清了)的奖学金项目来中国的,中国政府官方资助欧洲人来华学中文。她妹妹是日语专业的,之前在日本osaka也顺带学中文,后来觉得要好好学下,就来苏大学习中文了。Olga因此几年前来过中国,她发现除了印度这个亚洲文化,她也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于是回波兰又找了中文老师学习。现在申请到奖学金就干脆决定来中国学了(我确实是很郑重其事地问了那个OQ“why come and learn Chinese?”)。她姐姐中文是不错,因为我和Olga微信,开始我都用英文,结果发现她中文回复我,句子又长又没语病,我还以为她已经学得不错了,后来知道是她姐姐的功劳。
她姐姐Magda这次也随同她一起来苏州报到,为了帮助她尽快适应。下周开学,于是现在在周边玩一玩。回想当年(2.10 www.douban.com/note/271253327/)她还是那个一个人背着登山包(那包跟我差不多高),北上去McLeod Ganj(upper Dharmashala)去学习瑜伽,和我们爬雪山时敢一个人坐在那陡峭山崖边向外突出的石头上,俯瞰整个山谷的女生,而且十足的幽默感。
Olga在盘算着春节假期可以去哪里,她和Chris当时心心念念去Tibet,如今仍旧是她心头向往的地方。那年冬天我们在北印,之后各自回国,再之后她又回去去了南印,继续追随瑜伽老师学习。
我从未想过还会见到她,而且还是在南京。
同行的除了Olga和她姐姐,另有一个她们在南京刚认识的美国女生Becca。至于为啥她也来南京,这个原因就完全是机缘巧合了。之前她在日本kyoto工作了两年,现在准备回美国了,于是在回去前游历一番,先去了韩国,遇到一个苏州女生,被说得心动就又来了苏州,遇到Olga,于是又来到南京。可是为什么我都没听出来她的美国口音。boston人。我真心分不清口音。她还要继续到中国其他地方旅游,还问有没有什么好推荐或者正好有什么朋友要在中国旅游。可惜我身边并没有。
这仨居然都是素食主义,Olga和她姐只接受鸡蛋,Becca可以接受shrimp。但是我点了旺鸡蛋,她们仨都不吃,因为觉得已经有小鸡在里面了,那就是荤菜了,并且她们也不敢吃。好吧,是不是南京人的真正标准是——敢眼睛不眨面不改色心都不跳地吃下一整个旺鸡蛋,还可以谈笑风生津津有味。在印度就没有这种烦恼,中国的严格素食真少,而且多半价格不菲——因为卖的是时尚流行的减肥健康的概念;一般餐厅的蔬菜也可能参有肉或者使用的油是animal fat。Magda甚至还下载了一个可以搜寻素食的软件,不过在南京可不好使——这种店数量本身就太少。我当时在想,其实如果Olga去台湾学习中文,也不会有吃饭的烦恼,因为那里也有很多平价又美味的素食餐厅。只是她们只吃素食真的太可惜了,好多中国美味都与她们无缘了。
服务员小哥真是被我们逗乐了,成了专职服务我们这桌的了,而且买单时特别热情。
后来我们想去吃个甜点,于是去blue frog,无位,转去旁边wagas,打烊,于是就中间的新元素。南京现在这个天气太适合露天聊天了。
我们说到南京、苏州、华沙、京都、东京(尤其是shinjiku)的地铁,Becca蛮了解苏州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的(我都不了解,惭愧),聊到blind date(如8分钟速配等等花样),聊到日本的clubbing(妹子们给男生们发出允许他们参与聊天的信号,听得我们爆笑),各地的drinks(long island iced tea is actually full of strong liqueurs, nothing like tea at all),各地的iphone,live with parents or on one's own……我去之前以为我们要回忆回忆印度的岁月,然后就会陷入无话聊的境地,好担心冷场,结果后来却聊high了——证明有些事就是自己瞎操心。
赶末班地铁各自回家。(在德基地下通道走着,突然发现前面的铁闸门慢慢落下,赶快冲过去,才能进入地铁站)
25
师傅昨晚加班后问今天要不要运动,要不要看终结者。我说你还是跑步吧,你缺运动。于是我们去跑步了,但是他早上那磨蹭和说话不说完的做法真是让我想调脸就走。说话不算话的家伙。
跑40分钟,看完一集friends,Rachel真是美,又看欧洲难民的新闻。我们的媒体好操心别的国家,我们自己的事情还没结束呢——前不久的大爆炸呢?怎么说了呢?怎么不连续报导了?以前很不喜欢台湾媒体那种只关注岛内民生的小家子气的风格,现在觉得媒体得具备这种细致关注自身问题的风格才行(当然不能浪费过多资源在无谓小事上)。中午回来午睡,晚上出去见一个陌生人,无感,to please parents。
看书吧,再不看就要挂科了
看了一上午+一下午书,晚上换上衣服出门去见Olga。
她通过一个什么 European window(?我当下记很牢,现在记不清了)的奖学金项目来中国的,中国政府官方资助欧洲人来华学中文。她妹妹是日语专业的,之前在日本osaka也顺带学中文,后来觉得要好好学下,就来苏大学习中文了。Olga因此几年前来过中国,她发现除了印度这个亚洲文化,她也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于是回波兰又找了中文老师学习。现在申请到奖学金就干脆决定来中国学了(我确实是很郑重其事地问了那个OQ“why come and learn Chinese?”)。她姐姐中文是不错,因为我和Olga微信,开始我都用英文,结果发现她中文回复我,句子又长又没语病,我还以为她已经学得不错了,后来知道是她姐姐的功劳。
她姐姐Magda这次也随同她一起来苏州报到,为了帮助她尽快适应。下周开学,于是现在在周边玩一玩。回想当年(2.10 www.douban.com/note/271253327/)她还是那个一个人背着登山包(那包跟我差不多高),北上去McLeod Ganj(upper Dharmashala)去学习瑜伽,和我们爬雪山时敢一个人坐在那陡峭山崖边向外突出的石头上,俯瞰整个山谷的女生,而且十足的幽默感。
Olga在盘算着春节假期可以去哪里,她和Chris当时心心念念去Tibet,如今仍旧是她心头向往的地方。那年冬天我们在北印,之后各自回国,再之后她又回去去了南印,继续追随瑜伽老师学习。
我从未想过还会见到她,而且还是在南京。
同行的除了Olga和她姐姐,另有一个她们在南京刚认识的美国女生Becca。至于为啥她也来南京,这个原因就完全是机缘巧合了。之前她在日本kyoto工作了两年,现在准备回美国了,于是在回去前游历一番,先去了韩国,遇到一个苏州女生,被说得心动就又来了苏州,遇到Olga,于是又来到南京。可是为什么我都没听出来她的美国口音。boston人。我真心分不清口音。她还要继续到中国其他地方旅游,还问有没有什么好推荐或者正好有什么朋友要在中国旅游。可惜我身边并没有。
这仨居然都是素食主义,Olga和她姐只接受鸡蛋,Becca可以接受shrimp。但是我点了旺鸡蛋,她们仨都不吃,因为觉得已经有小鸡在里面了,那就是荤菜了,并且她们也不敢吃。好吧,是不是南京人的真正标准是——敢眼睛不眨面不改色心都不跳地吃下一整个旺鸡蛋,还可以谈笑风生津津有味。在印度就没有这种烦恼,中国的严格素食真少,而且多半价格不菲——因为卖的是时尚流行的减肥健康的概念;一般餐厅的蔬菜也可能参有肉或者使用的油是animal fat。Magda甚至还下载了一个可以搜寻素食的软件,不过在南京可不好使——这种店数量本身就太少。我当时在想,其实如果Olga去台湾学习中文,也不会有吃饭的烦恼,因为那里也有很多平价又美味的素食餐厅。只是她们只吃素食真的太可惜了,好多中国美味都与她们无缘了。
服务员小哥真是被我们逗乐了,成了专职服务我们这桌的了,而且买单时特别热情。
后来我们想去吃个甜点,于是去blue frog,无位,转去旁边wagas,打烊,于是就中间的新元素。南京现在这个天气太适合露天聊天了。
我们说到南京、苏州、华沙、京都、东京(尤其是shinjiku)的地铁,Becca蛮了解苏州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的(我都不了解,惭愧),聊到blind date(如8分钟速配等等花样),聊到日本的clubbing(妹子们给男生们发出允许他们参与聊天的信号,听得我们爆笑),各地的drinks(long island iced tea is actually full of strong liqueurs, nothing like tea at all),各地的iphone,live with parents or on one's own……我去之前以为我们要回忆回忆印度的岁月,然后就会陷入无话聊的境地,好担心冷场,结果后来却聊high了——证明有些事就是自己瞎操心。
赶末班地铁各自回家。(在德基地下通道走着,突然发现前面的铁闸门慢慢落下,赶快冲过去,才能进入地铁站)
25
师傅昨晚加班后问今天要不要运动,要不要看终结者。我说你还是跑步吧,你缺运动。于是我们去跑步了,但是他早上那磨蹭和说话不说完的做法真是让我想调脸就走。说话不算话的家伙。
跑40分钟,看完一集friends,Rachel真是美,又看欧洲难民的新闻。我们的媒体好操心别的国家,我们自己的事情还没结束呢——前不久的大爆炸呢?怎么说了呢?怎么不连续报导了?以前很不喜欢台湾媒体那种只关注岛内民生的小家子气的风格,现在觉得媒体得具备这种细致关注自身问题的风格才行(当然不能浪费过多资源在无谓小事上)。中午回来午睡,晚上出去见一个陌生人,无感,to please parents。
看书吧,再不看就要挂科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