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蒙特利尔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提到蒙特利尔,一般会想到什么呢?不同于巴黎、纽约、维也纳,这些城市都有自己的特征和符号。比如自由女神,比如埃菲尔铁塔,比如美泉宫。这些形形色色的故事,可能写实的、可能浪漫的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面,然后在大众媒体的渲染中不断的加强着。而蒙特利尔,就熟悉而又陌生着。有时候你可能会问,这是一个欧洲的城市么?确实,她和法国的蒙彼利埃谐音。我想,可能每个蒙特利尔人也在问自己这个问题,在这片土地上,蒙特利尔最想让人记住的是什么呢?
魁北克的车牌上都有这样一句话,Je me souviens,大概意思是我铭记在心,魁北克人是法国后裔但仍然成在英联邦中,于是玫瑰花和鸢尾花对他们来说一样重要。但这似乎是一个愿景。在国内魁北克总是和法语和移民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个城市的那些过去,就这样被遗忘着。而这种无法逆转的遗忘和这个城市里政治家所追求的不要遗忘,就这样奇怪的扭结在一起。主观的不要遗忘最终无法抵挡历史滚滚的车轮,最后就形成了这个城市奇怪的气质。正如多兰在Maman里借女主角之口提出的,如果在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都是一群失望的人,那最终还是会没有希望的。
这种弥漫性如传染病一样的失意,几乎是这个城市不言而喻的气质。但当我了解到这个城市的过去,我发现我对蒙特利尔人,特别是这里的法裔加拿大人充满了同情。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世纪经济开始复苏的时候,蒙特利尔成为加拿大的复兴中心。当然她也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大城市。然而这次复兴的主导人是英国后裔。英国后裔是中产阶级的主要人群,而法裔加拿大人则从事着底层生活。当时魁北克的教育部长表示,法裔加拿大人根本不配接受教育。蒙特利尔当时最好的大学,也是当时全加拿大最好的大学麦吉尔大学,也是英文授课。被排除在主流圈之外的法裔将这种落后归结于天主教会的腐败。
在"安静革命"之前,魁北克的中学仍旧是传统的教会教学。学生在大学之前甚至根本无缘接触科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神学。法裔加拿大人对此非常不满,这种情绪终于到了一个爆发点。于是。几乎在一夜之间,安静革命发生,政教分离。那时是1960年代。然而,安静革命不可能完全替换掉当权者。因此,这并没有从很大程度上改变法裔加拿大人的现状。不少极端法裔将责任推到英裔身上,一时间,蒙特利尔充斥着恐怖事件的阴影。联邦政府对多伦多的政策偏向加剧了民族主义倾向。被认为是被遗忘、被抛弃的魁北克人,几乎表现出了一种不知往何处走的破釜沉舟。
显然,这种破釜沉舟吓坏了英裔加拿大人。大公司纷纷迁往多伦多。一时间车水马龙的Sherbrooke大街门可罗雀,却成就了Bay Street上的金融区。法裔加拿大人更多的时候表现出的是无奈。正如Tom说的,难道要怪魁北克人么?这就像你在街上遇到一个醉汉,这个醉汉本身没有危险,但你决定绕道走。难道这是错在醉汉么?
那,错在谁呢?那些迁走的企业不可能在回迁。蒙特利尔终于渐渐衰落,但双生一般的分离主义则不断抬头。以前以天主教会为纽带的法裔加拿大人选择世俗化,而世俗化之后,他们如何在北美大陆上建立一种非英语化的认同呢?分离主义者因此提出语言。于是,做一个魁北克人就意味着生活在魁北克,接受法语文化,说法语。当然在是否可以更开放、更多远这个问题上,魁北克人内部还存在争议。但法语和国民意识和身份认同之间就是这样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蒙特利尔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在世俗时代一书中描述的,世俗化就是神圣离开的时候。
我不知道,当泰勒政治失意,竞选输给特鲁多以后,他回到牛津,是否也在思考魁北克、思考蒙特利尔的问题?这些思考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后来的写作。毋庸置疑的,身份认同和世俗化,这些泰勒标志性的概念,都像是反映蒙特利尔60年代后的一面镜子。
而哲学问题总是开放的,这对蒙特利尔来说也是如此。蒙特利尔不知道答案,她似乎站在一个路口。这里的人不知道如何前行,不知道如何在现代化中既能反对泛美化又能全身而退。这种无所适从似乎影响了这里的所有人。慢慢成为这个城市的阴郁气质。我一开始以为这是魁独的原因,于是总是对蒙特利尔的泛法语化表示不理解--在傲娇的法国人看来,巴黎之外无法国,又怎么会接受一个带着浓重口音的魁北克呢?我想这个问题,魁北克人自己可能也是不解的。然而又无所适从着。就像圣凯瑟琳上不断倒闭的商店。
那天走过艺术广场的时候,一位法裔歌手唱着忧伤的香颂。广场上的人有种仪式性的沉默和忧伤。旁边一位阿姨默默的流着泪。她很优雅,因为她在一家高级时装商店做经理。而第二天我路过那家店,才发现它已经倒闭。
魁北克的车牌上都有这样一句话,Je me souviens,大概意思是我铭记在心,魁北克人是法国后裔但仍然成在英联邦中,于是玫瑰花和鸢尾花对他们来说一样重要。但这似乎是一个愿景。在国内魁北克总是和法语和移民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个城市的那些过去,就这样被遗忘着。而这种无法逆转的遗忘和这个城市里政治家所追求的不要遗忘,就这样奇怪的扭结在一起。主观的不要遗忘最终无法抵挡历史滚滚的车轮,最后就形成了这个城市奇怪的气质。正如多兰在Maman里借女主角之口提出的,如果在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都是一群失望的人,那最终还是会没有希望的。
这种弥漫性如传染病一样的失意,几乎是这个城市不言而喻的气质。但当我了解到这个城市的过去,我发现我对蒙特利尔人,特别是这里的法裔加拿大人充满了同情。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世纪经济开始复苏的时候,蒙特利尔成为加拿大的复兴中心。当然她也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大城市。然而这次复兴的主导人是英国后裔。英国后裔是中产阶级的主要人群,而法裔加拿大人则从事着底层生活。当时魁北克的教育部长表示,法裔加拿大人根本不配接受教育。蒙特利尔当时最好的大学,也是当时全加拿大最好的大学麦吉尔大学,也是英文授课。被排除在主流圈之外的法裔将这种落后归结于天主教会的腐败。
在"安静革命"之前,魁北克的中学仍旧是传统的教会教学。学生在大学之前甚至根本无缘接触科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神学。法裔加拿大人对此非常不满,这种情绪终于到了一个爆发点。于是。几乎在一夜之间,安静革命发生,政教分离。那时是1960年代。然而,安静革命不可能完全替换掉当权者。因此,这并没有从很大程度上改变法裔加拿大人的现状。不少极端法裔将责任推到英裔身上,一时间,蒙特利尔充斥着恐怖事件的阴影。联邦政府对多伦多的政策偏向加剧了民族主义倾向。被认为是被遗忘、被抛弃的魁北克人,几乎表现出了一种不知往何处走的破釜沉舟。
显然,这种破釜沉舟吓坏了英裔加拿大人。大公司纷纷迁往多伦多。一时间车水马龙的Sherbrooke大街门可罗雀,却成就了Bay Street上的金融区。法裔加拿大人更多的时候表现出的是无奈。正如Tom说的,难道要怪魁北克人么?这就像你在街上遇到一个醉汉,这个醉汉本身没有危险,但你决定绕道走。难道这是错在醉汉么?
那,错在谁呢?那些迁走的企业不可能在回迁。蒙特利尔终于渐渐衰落,但双生一般的分离主义则不断抬头。以前以天主教会为纽带的法裔加拿大人选择世俗化,而世俗化之后,他们如何在北美大陆上建立一种非英语化的认同呢?分离主义者因此提出语言。于是,做一个魁北克人就意味着生活在魁北克,接受法语文化,说法语。当然在是否可以更开放、更多远这个问题上,魁北克人内部还存在争议。但法语和国民意识和身份认同之间就是这样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蒙特利尔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在世俗时代一书中描述的,世俗化就是神圣离开的时候。
我不知道,当泰勒政治失意,竞选输给特鲁多以后,他回到牛津,是否也在思考魁北克、思考蒙特利尔的问题?这些思考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后来的写作。毋庸置疑的,身份认同和世俗化,这些泰勒标志性的概念,都像是反映蒙特利尔60年代后的一面镜子。
而哲学问题总是开放的,这对蒙特利尔来说也是如此。蒙特利尔不知道答案,她似乎站在一个路口。这里的人不知道如何前行,不知道如何在现代化中既能反对泛美化又能全身而退。这种无所适从似乎影响了这里的所有人。慢慢成为这个城市的阴郁气质。我一开始以为这是魁独的原因,于是总是对蒙特利尔的泛法语化表示不理解--在傲娇的法国人看来,巴黎之外无法国,又怎么会接受一个带着浓重口音的魁北克呢?我想这个问题,魁北克人自己可能也是不解的。然而又无所适从着。就像圣凯瑟琳上不断倒闭的商店。
那天走过艺术广场的时候,一位法裔歌手唱着忧伤的香颂。广场上的人有种仪式性的沉默和忧伤。旁边一位阿姨默默的流着泪。她很优雅,因为她在一家高级时装商店做经理。而第二天我路过那家店,才发现它已经倒闭。
-
不知道要叫什么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6 22:37:08
-
AFen纷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08 12:02:45
-
JaCoBLoiC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25 09:21:53
-
冰岛豆腐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2 21:11:50
-
els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1 11:39:24
-
Xiaohui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5 01:03:28
-
行云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24 02:29:16
-
前座后座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0-31 10:52:08
-
思甬苑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13 11:51:11
-
藏八楼的土猫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13 10: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