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假说在SNS网站中的效用浅论
“沉默的螺旋”假说在SNS网站中的效用浅论
周猫又
关于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的著名假说“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环境下的效用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一般的意见是认为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用户具有实质上的匿名性,在一般的bbs论坛网站上,他们受到的“意见气候”(opinion climate)所带来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的压力或动力已有显著的消减。由此,大部分学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效用已经大大减弱。
但是不能忽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具有日新月异的速度,最近一两年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s)技术的兴起几乎是一场对网络匿名运动的颠覆。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是依据麦克卢汉(McLuhan,M)的六度理论组建的网络新技术。国内的SNS网站以人人网(校内网)、开心网、原始村这三个SNS平台为代表。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并且无限扩张自己的人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取一点,得到该人脉的帮助。
以人人网为例,由于采用相对严格的实名制,传统网络显著的匿名性几乎消失殆尽。该网络以组建自己的社交圈子,互相交流并互相帮助为目的,是一个“微缩的社会”。相对于现实的社会,这种社会性网站具有以下特点:一、跨越时空的限制,不局限于一定的小圈子。用户平时的活动集中在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小圈子里(如同校同学,同一公司的同事),而对于某些事物的共同爱好又会使用户自发形成跨越小圈子的大社交圈;二、人人网网络中人们发生关系的途径都是自发而自由的,圈子里的关系趋于松散,只有在对某一共同话题的讨论时人们才会发生较为密切的联系,比起现实社会,这种弱化的社会性使人们的自我审查机制放松了许多,发表的言论更接近于自我的真实意见。同时由于实名制的限制,人们依然会受到“对社会孤立的恐惧”的压力,只是效力会变的短暂而弱小。
基于以上两点以及“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发生条件,我们可以推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SNS网站中产生作用的情境只能是:对于发生在用户身边的小圈子里的重大共同事务的讨论中。
下面以“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大四毕业生高桂宝日月湖救落水者溺死事件”在人人网的暨南大学网络上引发的相关讨论现象为例解释此推论。
这起发生在暨大内部的意外事件首先符合“发生在用户身边的小圈子里”的限定条件。上面提到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网站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存在“小圈子”和“大圈子”的交叉覆盖,“小圈子”是密切关系用户自身的学习工作生活的人际圈子,具有最强的社会性,用户在这种圈子中所受的惧怕被社会孤立的压力也就相对较强,更容易发生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
其二,“大四毕业生救落水者溺死”符合“重大共同事务”的限定条件。SNS网站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交流的随意性,各种交流行为的发生是自由而随意的。平时一些只限于小众兴趣的话题很难引发集体的热烈讨论,只有对重大的关乎切身利益的共同事务的讨论能引起最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在有了一定数量的言论和意见的集中后,某一种言论就会被大多数人支持和认同而成为“主流意见”,“沉默的螺旋”现象才有了发生的土壤。
由于人们的大量讨论而对一个话题取得了基本的共识,持有异议的人们出于害怕被孤立的心理而保持沉默,最后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在人人网的暨南大学网络里为高桂宝师兄祝福的话挤满了整个页面,而其他对事件经过提出质疑的言论则遭到冷遇或不满,最后几乎销声匿迹。
综上所述,“沉默的螺旋”假说在网络环境的效用并不总是减弱的,在不同的网站形式下针对不同话题的讨论都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可能引发改变。而在SNS网站中,由于其具有“非典型”的社会性,这种情境更是复杂,它的发生有一定的限定条件,一旦发生,其效果与现实社会几乎相差无几。关键在于网站社会性的强弱,我认为这是影响“沉默的螺旋”效果强弱的最根本条件。
2009-11-23
周猫又
关于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的著名假说“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环境下的效用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一般的意见是认为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用户具有实质上的匿名性,在一般的bbs论坛网站上,他们受到的“意见气候”(opinion climate)所带来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的压力或动力已有显著的消减。由此,大部分学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效用已经大大减弱。
但是不能忽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具有日新月异的速度,最近一两年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s)技术的兴起几乎是一场对网络匿名运动的颠覆。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是依据麦克卢汉(McLuhan,M)的六度理论组建的网络新技术。国内的SNS网站以人人网(校内网)、开心网、原始村这三个SNS平台为代表。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并且无限扩张自己的人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取一点,得到该人脉的帮助。
以人人网为例,由于采用相对严格的实名制,传统网络显著的匿名性几乎消失殆尽。该网络以组建自己的社交圈子,互相交流并互相帮助为目的,是一个“微缩的社会”。相对于现实的社会,这种社会性网站具有以下特点:一、跨越时空的限制,不局限于一定的小圈子。用户平时的活动集中在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小圈子里(如同校同学,同一公司的同事),而对于某些事物的共同爱好又会使用户自发形成跨越小圈子的大社交圈;二、人人网网络中人们发生关系的途径都是自发而自由的,圈子里的关系趋于松散,只有在对某一共同话题的讨论时人们才会发生较为密切的联系,比起现实社会,这种弱化的社会性使人们的自我审查机制放松了许多,发表的言论更接近于自我的真实意见。同时由于实名制的限制,人们依然会受到“对社会孤立的恐惧”的压力,只是效力会变的短暂而弱小。
基于以上两点以及“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发生条件,我们可以推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SNS网站中产生作用的情境只能是:对于发生在用户身边的小圈子里的重大共同事务的讨论中。
下面以“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大四毕业生高桂宝日月湖救落水者溺死事件”在人人网的暨南大学网络上引发的相关讨论现象为例解释此推论。
这起发生在暨大内部的意外事件首先符合“发生在用户身边的小圈子里”的限定条件。上面提到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网站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存在“小圈子”和“大圈子”的交叉覆盖,“小圈子”是密切关系用户自身的学习工作生活的人际圈子,具有最强的社会性,用户在这种圈子中所受的惧怕被社会孤立的压力也就相对较强,更容易发生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
其二,“大四毕业生救落水者溺死”符合“重大共同事务”的限定条件。SNS网站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交流的随意性,各种交流行为的发生是自由而随意的。平时一些只限于小众兴趣的话题很难引发集体的热烈讨论,只有对重大的关乎切身利益的共同事务的讨论能引起最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在有了一定数量的言论和意见的集中后,某一种言论就会被大多数人支持和认同而成为“主流意见”,“沉默的螺旋”现象才有了发生的土壤。
由于人们的大量讨论而对一个话题取得了基本的共识,持有异议的人们出于害怕被孤立的心理而保持沉默,最后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在人人网的暨南大学网络里为高桂宝师兄祝福的话挤满了整个页面,而其他对事件经过提出质疑的言论则遭到冷遇或不满,最后几乎销声匿迹。
综上所述,“沉默的螺旋”假说在网络环境的效用并不总是减弱的,在不同的网站形式下针对不同话题的讨论都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可能引发改变。而在SNS网站中,由于其具有“非典型”的社会性,这种情境更是复杂,它的发生有一定的限定条件,一旦发生,其效果与现实社会几乎相差无几。关键在于网站社会性的强弱,我认为这是影响“沉默的螺旋”效果强弱的最根本条件。
2009-11-23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