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苦雨叹黄昏---读周作人
一,关于周作人:文学观念的变化
(1885.1.16~1967.5.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1939年成为汉奸。抗战胜利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建国后重新从事写作。
1.青少年故乡时期:个人气质发端期
1】,封建家族的周家二少爷,少年时期接受过最正统的封建私塾式教育,熟读古籍经典,亲眼目睹了封建大家族的衰败和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对封建制度的弊端有着清醒而又无奈的认识。
2】,熟悉“十字街头”市民文化,和当时的社会风俗,为以后小品文的写作和民俗研究及儿童文学研究打下基础。
3】,受大哥鲁迅喜欢古典小说及“旁门杂学”的影响,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和个人气质。
4】,受绍兴独有的“师爷气”和“飘逸气”的熏陶,多少影响着他“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的文风。
5】,杭州侍读时期,见到周边女性的不幸,奠定了周作人以后提倡妇女解放和重视儿童的观念。
6】,求学南京时,入江南水师学堂,不满于新式学堂里旧思想弥漫,受康、梁等人(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新文体等),严复(《天演论》),林纾(林译小说),王国维(叔本华哲学) 等人的影响,思想大受启发,并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文学道路:尝试翻译《孤儿记》,并整理青少年时代在故乡所写的诗题为《秋草闲吟》。
2.初试锋芒时期:改造国民性的文学观
1】,东渡日本留学。广泛接受现代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特别是性心理学),宗教及文艺学等西方文化知识。与兄长鲁迅共同筹办《新生》杂志夭折,兄弟合作翻译俄国及被压迫民族的文学。1909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为兄弟合作译书的重要里程碑。
2】,积极在无政府主义倾向的刊物上---《天义报》、《河南》,发表文章。1908年《河南》上发表《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矢》为标志,周作人终于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领域发出了自己独立的声音。这一时期的文章大多是批判封建专制和封建传统文化,以及介绍和宣扬俄国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3】,从日本回到绍兴“卧治”。辛亥革命爆发后,对革命的冷漠和疑虑,以及对“以暴易暴”(无论对任何人,施加不受法律限制的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周终生都坚持这一原则)的思考。中华民国成立到袁世凯窃取革命的果实,此时周作人的翻译与著述多是有关儿童教育的理论、童话研究、儿童文学研究,以及在译介俄国与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以及希腊文学,以及故乡古文献古籍的整理。---------“这一时期,无论是他的儿童学、童话学研究,还是他对俄国、东欧、希腊文学的介绍,都在客观上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做着准备,尽管他自己对此毫无自觉。”(钱理群,《周作人传》,149页)
3,新文化运动至五四时期:提倡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观
1】,由绍兴到北京,经历张勋复辟,在北大讲学,又适逢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这一时期,周作人以文学理论家的姿态跃上文坛,相继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思想革命》、《新文学的要求》、《圣书与中国文学》等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最能显示五四时期周作人的思想特色的,并且是五四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的重要理论建树,现在已经成为历史性文件。这一时期周作人的文章中既有文学启蒙的作用,又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他热衷于人的问题的研究,人性的探索,对妇女和儿童问题也格外关注,肯定并发扬人性,强调人道主义的关怀。
2】,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北大讲学时编撰了:《欧洲文学史》,《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继续俄国及被压迫民族文学的翻译;妇女解放;白话新诗;“新村”运动;儿童歌谣的征集;《新青年》及《每周评论》的文章撰写等。
4,五四退潮期至整个20年代:个性主义文学观
1】,五四退潮时期,政治更加黑暗,民主启蒙和人民觉醒遥遥无期,新文化正营出现分化,周作人对于现实和人生的幻灭感使他从人道主义趋向于个人主义。为摆脱精神上的困境,周作人开始反思自己在五四是提出的“人的文学”的功利性,于是他反过来提倡自己曾反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开始强调自由主义与个性主义”,并将其作为五四精神的精髓而发扬。
2】,开辟“自己的园地”。1922年,周作人在《晨报副镌》开辟了一个专栏,题曰“自己的园地”,在他第一篇,带有宣言性质的《自己的园地》里坦然宣布:要坚持“独立的艺术美与无形的功利”,“依了自己的心的倾向”,去种“自己的园地”。他在另一篇文章里意思说的更加明白:“我现在讲文艺,第一重要的是‘个人的解放’,其余的主义可以随便。”在这一时期,周作人对于人的研究追求的是“人性的和谐,精神的超越,说到底是对贵族精神的自觉追求,是希望实现‘平民贵族化,凡人超人化’,是对五四平民精神的一个发展。但同时又是脱离现实的。
3】,这一时期的工作:继续批判旧文学;倡导宗教信仰自由;主编《语丝》;帮助扶持年轻一代:为郁达夫《沉沦》、汪静之《蕙的风》解围,湖畔派诗人,“怪杰”李金发诗的发表等;面对文禁,放弃抵抗,将“救出你自己”的个人本位主义原则发展到极致;怀旧杂文;一面与现实远离一面又放不下时事的矛盾;
5,三十年代:从传统文学中发觉新文学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1】,周作人自身产生了强烈的幻灭感:对政党政治,对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支持参与“纯文艺的杂志”《骆驼草》;出版《新文学的源流》一书;闲适又微微苦味的小品文写作;
2】,对任何一家思想体系都持怀疑态度,与兼收并蓄,汲取各家之长,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构成了周作人后期思想上一个基本特点。---(钱理群,《周作人传》,第292页)
这一时期周作人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发现。
6,之后:汉奸,入狱和建国后
1】,这一段时期内周作人仍然是著述翻译颇丰。日伪时期的时论文多是鼓吹“文化至上”和怀念故乡、风俗、故人等。入狱时写作和翻译不断。出狱后,多从事希腊文学的翻译工作,以及与鲁迅相关的文章。老年时生活穷困,日日为生活奔波,文革中遭红卫兵鞭打侮辱,后病逝。
二、文本细读:
《人的文学》原载于《新青年》5卷6号(1918年12月15日)
陈独秀力赞“大著《人的文学》做得极好”,1935年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里称《人的文学》是“当时关于革命文学内容的一篇最重要的宣言”。
第1-2段:文章开篇即说:提倡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并且指出世上本无新旧,人的文学也是本来就有。世人受无知蒙蔽了太久。
第3段:将欧洲“人”的发现,和中国需要重新发现“人”作比较,提倡人道主义。
第4—8段:1,对“人”的两点说明:
1),“从动物”进化的---自然的,本能的美和善,应该得到完全的满足。
2),从动物“进化的”----强调人的内面生活,是逐渐向上的,有改造生活的力量。
2,进一步指出:肉,是兽性的遗传;灵,是神性的发端。灵与肉是一物的两面。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只能是人性。同时,人类正当的生活,便是这灵肉一致的生活。
第9段:“人”的理想生活: 改良人类关系,经营一种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生活。
1)、物质的生活尽己之力,取其所需
2)、道德的生活以爱智信勇为基本道德,革除陈旧因袭的礼法,享受自由真实的幸福的生活。
第10段:人道主义: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即强调“人”具有“个人与人类的两重性”,是“个人”的“人”与“人类”的“人”的统一,既完全发展自己的个性,又尽了对于人类的义务。也即是:人在社会中要自立,具备做人的资格,发挥自己的功用,从个人做起,先知自爱,然后去爱别人。
第11—12段:人的文学的定义: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1)、正面的。 写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
2)、侧面的。写人的平常生活,或非人的生活。
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的区别:著作态度的不同。
人的文学:当表现非人的生活时,是以严肃的态度待之,将丑陋非人道的一面示众,从而将疗救的希望夹杂于内。以人的生活为是。
非人的文学:游戏,以丑为合理的存在,颠倒黑白,游戏人间。以非人的生活为是。
接着,列举十大非人的文学,有些专断,古代文学中一些优秀的作品:如《西游记》、《聊斋志异》、《水浒》(虽有糟粕,但也应该看重精华部分)也拉入批判之列。同时作者又说“但在主义之上,一切都该排斥”,在民族心理研究、文艺批评上仍是宽容的,但针对当时要破除危害人性的封建思想,反封建就是反主义你,所以又显得非常必要了。
第13—14段:人的文学以人的道德为本(两例)
A、两性的爱
①男女两本位的平等②恋爱的婚姻
→两性的爱须是灵肉两重的一致,须出于自由一致、自由选择。要根据人道主义的思想加以记录研究,不可偏于一面,纵欲或禁欲。( 印度撒提、中国的守节、殉节、磕头,是将不合理的制度内化成了人的习惯)
B、亲子的爱——“父母爱重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的新型亲子关系
父母亲子之爱出于天性,天性是不需要刻意而为之的。
第15段:1、 对古今文学抱时代观念
A、批评古人的著作,便认定他们的时代,即以当时之眼光看当时之事
B、宣传我们的主张,也认定我们的时代,即以现下之眼光看现下之事
2、 对中外文学抱时代观念 (基于人类观,无国界、民族)
不承认文学有着绝对的分别,不分中外,只分时代。
《平民文学》原载于1919年3月《每周评论》10期
平民的文学和贵族的文学在于文学精神的区别(普遍与否,真挚与否)
就人物上说:从前都是奴隶(思想趣味是奴隶精神),所以无区别。
就形式上说:古文:多是贵族的文学(修饰雕琢,华而不实),偏于部分的,修饰的,享乐的,或游戏的。
白话:人生艺术派(平民的文学)
纯文学派(贵族的文学)
从内容上说:贵族文学,偏于部分的,修饰的,享乐的,或游戏的
平民文学,内容充实(普遍与真挚)
1、以普通的文体,记普遍的思想和事情。(有意识地将社会下层人们作为新文学的主要描写对象来提倡。真的道德一定是普遍的道德,人类的道德)
2、以真挚地文体,记真挚地思想和事实。
人生艺术派主张: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文艺应表现人生,表现作者对人生的思想感情,遵从艺术本身的规律去表现人生。
平民文学补充:
1、平民文学绝不单是通俗文学,不是专做给平民看的,乃是研究平民生活——人的生活——的文学。目的是想将平民的生活提高,得到适当的一个地位。
(不必平民都懂,而是去启发他们。即启蒙文学)
2、平民文学绝不是慈善主义的文学。
(平民文学坚守着自立和互助两种道德,慈善本身包含了不平等,伪善的慈善主义是有损人格的非人道主义,与平民文学的精神不相容。)
文章最后,肯定《红楼梦》是平民文学,因为它写出了中国家庭中的喜剧和悲剧,即内容既普遍又真挚。
三,文章的影响
有的学者说,周作人的《人的文学》,"首先揭起以西方人道主义为基本精神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旗帜,从而使文学革命由'破坏'阶段进入'建设'阶段,由形式上的改革进入实质上的形式与内容并重,加速了文学革命的进程。"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新文学实质性的宣言是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是周作人第一次赋予了新文学新的特质,树立了新文学发展不同于旧的封建文学的界碑。
《平民文学》基本上是承接着《人的文学》中的观点而来的,是"人的文学"的延伸和阐发。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四, 一点感想:
关于周作人,看完关于他的书之后,先是愣愣的一团乱麻一样理不出头绪,想了很久都不知道如何下手提笔才好。关于兄弟怡怡,关于兄弟失和,关于投敌叛国,关于他的日本妻子,关于他喜爱的吃食,关于他在书中的自由王国,,,很多很多。很多关于鲁迅的,关于他的生活的场景让人得以窥见一个和教科书中文字表达不一样的他。最理不清的,也是被我戏称为“黏糊糊的”就是他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了。不管现实生活多么嘈杂,钻进书里他就得到了自由;不管生活多么的了无生趣,发现意想之外的美便得到了满足;处事冷静而又显得漠然和麻木;似乎他就是一只琥珀,圆润光泽的外表,却无法一探内部的奥秘。“昏”也罢,“跛脚骨”也罢,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终其一生,他追求真善美,却一直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僧。
周作人,时代把他推到那样一个位置,而他又依着自己的内心做出了选择。有人指责他,站在全民族全人类的高度,却忘记了于全人类之中他也仅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全人类之中的一位个体,于个体自由选择而言,我们自然无话。政治意识形态下评判标准的统一 与 思想自由和个人选择多样化的矛盾,化成周作人笔下流淌着的苦味。
我从书中获得的印象就是那个顶着大脑袋、穿身长马褂﹑酷爱读书、钟爱品尝各种吃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内心自成一个王国、回顾其一生却又可悲可悯。他的思想中,关于宗教自由﹑关于妇女解放﹑关于儿童教育﹑时至今日仍然有颇多可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周作人传》,华文出版社
2,舒芜,《周作人的是非功过》,人民文学出版社
3,百度百科,道客巴巴论文网
(1885.1.16~1967.5.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1939年成为汉奸。抗战胜利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建国后重新从事写作。
1.青少年故乡时期:个人气质发端期
1】,封建家族的周家二少爷,少年时期接受过最正统的封建私塾式教育,熟读古籍经典,亲眼目睹了封建大家族的衰败和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对封建制度的弊端有着清醒而又无奈的认识。
2】,熟悉“十字街头”市民文化,和当时的社会风俗,为以后小品文的写作和民俗研究及儿童文学研究打下基础。
3】,受大哥鲁迅喜欢古典小说及“旁门杂学”的影响,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和个人气质。
4】,受绍兴独有的“师爷气”和“飘逸气”的熏陶,多少影响着他“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的文风。
5】,杭州侍读时期,见到周边女性的不幸,奠定了周作人以后提倡妇女解放和重视儿童的观念。
6】,求学南京时,入江南水师学堂,不满于新式学堂里旧思想弥漫,受康、梁等人(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新文体等),严复(《天演论》),林纾(林译小说),王国维(叔本华哲学) 等人的影响,思想大受启发,并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文学道路:尝试翻译《孤儿记》,并整理青少年时代在故乡所写的诗题为《秋草闲吟》。
2.初试锋芒时期:改造国民性的文学观
1】,东渡日本留学。广泛接受现代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特别是性心理学),宗教及文艺学等西方文化知识。与兄长鲁迅共同筹办《新生》杂志夭折,兄弟合作翻译俄国及被压迫民族的文学。1909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为兄弟合作译书的重要里程碑。
2】,积极在无政府主义倾向的刊物上---《天义报》、《河南》,发表文章。1908年《河南》上发表《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矢》为标志,周作人终于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领域发出了自己独立的声音。这一时期的文章大多是批判封建专制和封建传统文化,以及介绍和宣扬俄国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3】,从日本回到绍兴“卧治”。辛亥革命爆发后,对革命的冷漠和疑虑,以及对“以暴易暴”(无论对任何人,施加不受法律限制的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周终生都坚持这一原则)的思考。中华民国成立到袁世凯窃取革命的果实,此时周作人的翻译与著述多是有关儿童教育的理论、童话研究、儿童文学研究,以及在译介俄国与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以及希腊文学,以及故乡古文献古籍的整理。---------“这一时期,无论是他的儿童学、童话学研究,还是他对俄国、东欧、希腊文学的介绍,都在客观上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做着准备,尽管他自己对此毫无自觉。”(钱理群,《周作人传》,149页)
3,新文化运动至五四时期:提倡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观
1】,由绍兴到北京,经历张勋复辟,在北大讲学,又适逢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这一时期,周作人以文学理论家的姿态跃上文坛,相继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思想革命》、《新文学的要求》、《圣书与中国文学》等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最能显示五四时期周作人的思想特色的,并且是五四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的重要理论建树,现在已经成为历史性文件。这一时期周作人的文章中既有文学启蒙的作用,又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他热衷于人的问题的研究,人性的探索,对妇女和儿童问题也格外关注,肯定并发扬人性,强调人道主义的关怀。
2】,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北大讲学时编撰了:《欧洲文学史》,《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继续俄国及被压迫民族文学的翻译;妇女解放;白话新诗;“新村”运动;儿童歌谣的征集;《新青年》及《每周评论》的文章撰写等。
4,五四退潮期至整个20年代:个性主义文学观
1】,五四退潮时期,政治更加黑暗,民主启蒙和人民觉醒遥遥无期,新文化正营出现分化,周作人对于现实和人生的幻灭感使他从人道主义趋向于个人主义。为摆脱精神上的困境,周作人开始反思自己在五四是提出的“人的文学”的功利性,于是他反过来提倡自己曾反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开始强调自由主义与个性主义”,并将其作为五四精神的精髓而发扬。
2】,开辟“自己的园地”。1922年,周作人在《晨报副镌》开辟了一个专栏,题曰“自己的园地”,在他第一篇,带有宣言性质的《自己的园地》里坦然宣布:要坚持“独立的艺术美与无形的功利”,“依了自己的心的倾向”,去种“自己的园地”。他在另一篇文章里意思说的更加明白:“我现在讲文艺,第一重要的是‘个人的解放’,其余的主义可以随便。”在这一时期,周作人对于人的研究追求的是“人性的和谐,精神的超越,说到底是对贵族精神的自觉追求,是希望实现‘平民贵族化,凡人超人化’,是对五四平民精神的一个发展。但同时又是脱离现实的。
3】,这一时期的工作:继续批判旧文学;倡导宗教信仰自由;主编《语丝》;帮助扶持年轻一代:为郁达夫《沉沦》、汪静之《蕙的风》解围,湖畔派诗人,“怪杰”李金发诗的发表等;面对文禁,放弃抵抗,将“救出你自己”的个人本位主义原则发展到极致;怀旧杂文;一面与现实远离一面又放不下时事的矛盾;
5,三十年代:从传统文学中发觉新文学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1】,周作人自身产生了强烈的幻灭感:对政党政治,对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支持参与“纯文艺的杂志”《骆驼草》;出版《新文学的源流》一书;闲适又微微苦味的小品文写作;
2】,对任何一家思想体系都持怀疑态度,与兼收并蓄,汲取各家之长,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构成了周作人后期思想上一个基本特点。---(钱理群,《周作人传》,第292页)
这一时期周作人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发现。
6,之后:汉奸,入狱和建国后
1】,这一段时期内周作人仍然是著述翻译颇丰。日伪时期的时论文多是鼓吹“文化至上”和怀念故乡、风俗、故人等。入狱时写作和翻译不断。出狱后,多从事希腊文学的翻译工作,以及与鲁迅相关的文章。老年时生活穷困,日日为生活奔波,文革中遭红卫兵鞭打侮辱,后病逝。
二、文本细读:
《人的文学》原载于《新青年》5卷6号(1918年12月15日)
陈独秀力赞“大著《人的文学》做得极好”,1935年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里称《人的文学》是“当时关于革命文学内容的一篇最重要的宣言”。
第1-2段:文章开篇即说:提倡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并且指出世上本无新旧,人的文学也是本来就有。世人受无知蒙蔽了太久。
第3段:将欧洲“人”的发现,和中国需要重新发现“人”作比较,提倡人道主义。
第4—8段:1,对“人”的两点说明:
1),“从动物”进化的---自然的,本能的美和善,应该得到完全的满足。
2),从动物“进化的”----强调人的内面生活,是逐渐向上的,有改造生活的力量。
2,进一步指出:肉,是兽性的遗传;灵,是神性的发端。灵与肉是一物的两面。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只能是人性。同时,人类正当的生活,便是这灵肉一致的生活。
第9段:“人”的理想生活: 改良人类关系,经营一种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生活。
1)、物质的生活尽己之力,取其所需
2)、道德的生活以爱智信勇为基本道德,革除陈旧因袭的礼法,享受自由真实的幸福的生活。
第10段:人道主义: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即强调“人”具有“个人与人类的两重性”,是“个人”的“人”与“人类”的“人”的统一,既完全发展自己的个性,又尽了对于人类的义务。也即是:人在社会中要自立,具备做人的资格,发挥自己的功用,从个人做起,先知自爱,然后去爱别人。
第11—12段:人的文学的定义: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1)、正面的。 写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
2)、侧面的。写人的平常生活,或非人的生活。
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的区别:著作态度的不同。
人的文学:当表现非人的生活时,是以严肃的态度待之,将丑陋非人道的一面示众,从而将疗救的希望夹杂于内。以人的生活为是。
非人的文学:游戏,以丑为合理的存在,颠倒黑白,游戏人间。以非人的生活为是。
接着,列举十大非人的文学,有些专断,古代文学中一些优秀的作品:如《西游记》、《聊斋志异》、《水浒》(虽有糟粕,但也应该看重精华部分)也拉入批判之列。同时作者又说“但在主义之上,一切都该排斥”,在民族心理研究、文艺批评上仍是宽容的,但针对当时要破除危害人性的封建思想,反封建就是反主义你,所以又显得非常必要了。
第13—14段:人的文学以人的道德为本(两例)
A、两性的爱
①男女两本位的平等②恋爱的婚姻
→两性的爱须是灵肉两重的一致,须出于自由一致、自由选择。要根据人道主义的思想加以记录研究,不可偏于一面,纵欲或禁欲。( 印度撒提、中国的守节、殉节、磕头,是将不合理的制度内化成了人的习惯)
B、亲子的爱——“父母爱重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的新型亲子关系
父母亲子之爱出于天性,天性是不需要刻意而为之的。
第15段:1、 对古今文学抱时代观念
A、批评古人的著作,便认定他们的时代,即以当时之眼光看当时之事
B、宣传我们的主张,也认定我们的时代,即以现下之眼光看现下之事
2、 对中外文学抱时代观念 (基于人类观,无国界、民族)
不承认文学有着绝对的分别,不分中外,只分时代。
《平民文学》原载于1919年3月《每周评论》10期
平民的文学和贵族的文学在于文学精神的区别(普遍与否,真挚与否)
就人物上说:从前都是奴隶(思想趣味是奴隶精神),所以无区别。
就形式上说:古文:多是贵族的文学(修饰雕琢,华而不实),偏于部分的,修饰的,享乐的,或游戏的。
白话:人生艺术派(平民的文学)
纯文学派(贵族的文学)
从内容上说:贵族文学,偏于部分的,修饰的,享乐的,或游戏的
平民文学,内容充实(普遍与真挚)
1、以普通的文体,记普遍的思想和事情。(有意识地将社会下层人们作为新文学的主要描写对象来提倡。真的道德一定是普遍的道德,人类的道德)
2、以真挚地文体,记真挚地思想和事实。
人生艺术派主张: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文艺应表现人生,表现作者对人生的思想感情,遵从艺术本身的规律去表现人生。
平民文学补充:
1、平民文学绝不单是通俗文学,不是专做给平民看的,乃是研究平民生活——人的生活——的文学。目的是想将平民的生活提高,得到适当的一个地位。
(不必平民都懂,而是去启发他们。即启蒙文学)
2、平民文学绝不是慈善主义的文学。
(平民文学坚守着自立和互助两种道德,慈善本身包含了不平等,伪善的慈善主义是有损人格的非人道主义,与平民文学的精神不相容。)
文章最后,肯定《红楼梦》是平民文学,因为它写出了中国家庭中的喜剧和悲剧,即内容既普遍又真挚。
三,文章的影响
有的学者说,周作人的《人的文学》,"首先揭起以西方人道主义为基本精神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旗帜,从而使文学革命由'破坏'阶段进入'建设'阶段,由形式上的改革进入实质上的形式与内容并重,加速了文学革命的进程。"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新文学实质性的宣言是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是周作人第一次赋予了新文学新的特质,树立了新文学发展不同于旧的封建文学的界碑。
《平民文学》基本上是承接着《人的文学》中的观点而来的,是"人的文学"的延伸和阐发。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四, 一点感想:
关于周作人,看完关于他的书之后,先是愣愣的一团乱麻一样理不出头绪,想了很久都不知道如何下手提笔才好。关于兄弟怡怡,关于兄弟失和,关于投敌叛国,关于他的日本妻子,关于他喜爱的吃食,关于他在书中的自由王国,,,很多很多。很多关于鲁迅的,关于他的生活的场景让人得以窥见一个和教科书中文字表达不一样的他。最理不清的,也是被我戏称为“黏糊糊的”就是他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了。不管现实生活多么嘈杂,钻进书里他就得到了自由;不管生活多么的了无生趣,发现意想之外的美便得到了满足;处事冷静而又显得漠然和麻木;似乎他就是一只琥珀,圆润光泽的外表,却无法一探内部的奥秘。“昏”也罢,“跛脚骨”也罢,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终其一生,他追求真善美,却一直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僧。
周作人,时代把他推到那样一个位置,而他又依着自己的内心做出了选择。有人指责他,站在全民族全人类的高度,却忘记了于全人类之中他也仅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全人类之中的一位个体,于个体自由选择而言,我们自然无话。政治意识形态下评判标准的统一 与 思想自由和个人选择多样化的矛盾,化成周作人笔下流淌着的苦味。
我从书中获得的印象就是那个顶着大脑袋、穿身长马褂﹑酷爱读书、钟爱品尝各种吃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内心自成一个王国、回顾其一生却又可悲可悯。他的思想中,关于宗教自由﹑关于妇女解放﹑关于儿童教育﹑时至今日仍然有颇多可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周作人传》,华文出版社
2,舒芜,《周作人的是非功过》,人民文学出版社
3,百度百科,道客巴巴论文网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