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马特的黄金年代
文艺青年Gil与未婚妻来到巴黎度假,当他站在莫奈花园里的日式太鼓桥上滔滔不绝畅想上世纪20年代的巴黎有多么不可思议而如果能生活在巴黎将有多么称心快意的时候,他的未婚妻适时地打断了他:你爱上的是一个幻想。然而因缘际会,不久后的某个午夜,迷走在蒙马特高地的Gil一头撞进了他心目中巴黎的黄金时代——上世纪20年代,那是菲茨杰拉德夫妇、海明威、斯泰因、毕加索、达利等当时的“文艺青年”们表达各自艺术观点、创制各自美学样态的时代。Gil开始了与整个时代的约会,甚至得到了毕加索画中情人的青睐——不过,这位生逢1920年代的女神告诉他,她心目中的黄金时代在19世纪末,那时候的艺术家更敏感多情且富有诗意。于是Gil与女神穿越到19世纪末蒙马特高地脚下的红磨坊,可他们看到的是被毕加索视为偶像的法国近代绘画大师和视觉艺术家劳特雷克、古典印象主义大师德加和后印象派代表高更正热烈地谈论着“当下”世界的空洞乏味和缺乏想象力,他们心目中的黄金时代则是文艺复兴时期。
以上是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里的主要故事情节,就好像是替广大文青做了一场怊怅无奈又浪漫美丽的梦。
每一个时代都在怀旧,前人眼里不怎么理想的“当下”,却是后人心中无限向往的往昔。像Gil一样,越来越多的旅者将“在向往中追寻历史脚印”“在想象里追忆似水年华”“恨不能生逢其时参与其中”作为旅途中的寄托和希冀。影片中的两次穿越地点几乎都指向巴黎的蒙马特高地,这倒不是说伍迪·艾伦对蒙马特高地情有独钟,若论及巴黎风景和故事同在、艺术同宗教并行、爱情与香艳共具的地方,蒙马特高地确实担得起Gil这一类旅行者的厚望。
若把卢浮宫比作欧洲艺术神殿,蒙马特高地则堪称艺术神话诞生之地。
塞纳河以北,18区,蒙马特高地高高隆立在巴黎的东北端。虽然绝对高度为130多米,但相对于巴黎其它位于盆地的各区而言,蒙马特真算得上是一个很高的所在——那是不同于埃菲尔铁塔这种人文建筑的地理至高点。上下山可以有两种选择:坐缆车或者走石阶。缆车依山而建,坡度倾斜45度左右,从外观上看类似观光电梯。与缆车轨道平行的左侧便是石阶路,总有精力旺盛的青年快速攀爬,引人侧目——如果你爬过香港的石阶,或者走过重庆的山路,也许对这样的坡度就不这么一惊一乍了。山下有一个屋顶上装着红色木风车的磨坊很出名,那是巴黎盛名在外的香艳地——红磨坊,山上也有因被众多印象派画家画过而出了名的双子风车磨坊,不过上到山来,最显眼的还是白色圆顶、混搭了罗马和拜占庭风格的圣心教堂,它也是整个高地的最高点。圣心教堂的建立与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有关——蒙马特这地方似乎总会时不时地和巴黎的布尔乔亚式优雅作对。背对圣心教堂而立,视野豁然开朗,小巴黎的全貌如画般在眼前铺陈开来,天气好的时候阳光给带着岁月颜色的城市建筑镀上一层亮色,画面又生动了许多。
顺着圣心教堂西侧的石板路往里走,沿途是售卖各色小玩意儿的店铺、画廊和咖啡馆,不多远就会看到一个开阔而热闹的空地——小丘广场(Place du Tertre),蒙马特高地的露天博物馆。每天这个广场上都聚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画家和他们的画架,画架上是画家们待售的画作或仅供展示的得意之作,又或者是他们正在现场给游客画的像。如果被画像的游客是女性(事实上通常也多是女性),画家往往会一边为她作画一边用最通俗的英语、法语赞美她,就算心知肚明那很可能是言不由衷的奉承,游客也都会顺水推舟应承下这份好话,保持住愉悦舒心的表情供画家写真,可见“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的真理放诸四海皆准。一些没揽到生意的画家也并没有面露焦虑之色,他们热情却不殷情地招呼着游客,相互间顺带着闲聊,没有游说的压力。我听说如果遇上驻足的游客,有的手上没有生意的画家会迅速地在纸上寥寥几笔勾勒出游客面部最具特点的部位,被吊起胃口的游客想要自己完整的肖像就只有乖乖地付钱。可是,你能想象吗,就是如今这个集市一样的小广场,在一百多年前还曾经聚集过毕沙罗、梵高、布拉克、雷诺阿,以及《午夜巴黎》里提及的劳特雷克、高更、毕加索等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大咖?
在蒙马特高地还是巴黎近郊一个布满了葡萄园和磨坊风车的小村落的时候,小丘广场就已是彼时籍籍无名的落魄画家们韬光养晦切磋砥砺的憩息之地,但更是同类相求欢聚消遣的集会场所。起初这些人聚集在这里是因为它处在市区范围之外,租房便宜且消费水平低(这似乎是世界上所有画家村形成的必备条件之一)。很快,蒙马特成了以小丘广场为中心,涵盖了红磨坊、狡兔酒吧、浣衣舫等著名场所在内的集艺术交流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画家村。在当时的巴黎市民看来,这里只是一群不羁放纵又穷困潦倒的无政府主义者的聚居点,这里发生的一切都与保守的传统文化与布尔乔亚价值观背道而驰。但是,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里是现代艺术的发源地,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这里发生的每一次新浪潮都代表着欧洲艺术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黄金年代。
除了一系列以巴黎和蒙马特为题材的画作,梵高的第一幅《向日葵》,就是在这里构思创作的。1886年,梵高接受弟弟好意,终于来到向往的巴黎,以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等画家为代表的印象派“先锋艺术”(当时学院派仍然是主流艺术,印象派作为新兴的画派尚未被主流社会所接受)正开辟着新天地。住进蒙马特的梵高被印象派画中那种奇妙热烈的光色效果所吸引,他就像一个小海绵一样快速而饥渴地吸收着印象派画家的技法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了一些当时所流行的日本浮世绘的构图和用色方法。他经常出门去画这个城市,画市郊,画静物,结识了众多印象派艺术家,经历了各种创作尝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时候他的作品不再像以前那样色调灰暗单一,而是开始出现明媚的色彩,他把印象派的艺术方法尤其是在色彩和对事物的形体塑造上的方法,发展到更加独立于传统之外的地步——这种转变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的藏画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虽然梵高生前未得到认可,但在世人终于理解了他的艺术创造后,他成了后印象派先驱,并深深影响了后来发展起来的野兽派和表现派。
另一位巨匠大师、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毕加索也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1900年,其时一文不名的毕加索闯荡到蒙马特高地,踌躇满志却遭遇一幅画也卖不出去的窘境。20世纪最初的10年中,毕加索四进四出蒙马特,在这里,他度过了“蓝色时期”(1900~1903)的低潮,经历了“玫瑰时期”(1904~1906)的快乐,又开创了立体主义画派,终从“屌丝画家”晋级为“一代宗师”。1907年,毕加索在“浣衣舫”的画室里籍着对南方的印象和爱情的滋润画了一幅《亚威农少女》(也译作《阿维尼翁少女》,画的标题由毕加索的诗人朋友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并不喜欢),引起评论界重视。这件作品是毕加索的经验总结,是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被奉为“立体派开端的伟大的形式革命”,虽然画作本身还有些粗劣,也在当时受到过嘲讽和指责,但它已然成为毕加索的成名作,使其走上了立体主义画派的道路,蒙马特的“浣衣舫”也因此垂名青史——虽然之前也有一批出色的艺术家栖身、工作于此,马蒂斯也在此创立了野兽派,但只有毕加索让它名扬世界。
1910年之后,以成名后的毕加索为首的许多艺术家离开了蒙马特高地而转投塞纳河左岸的蒙巴纳斯的怀抱,蒙马特高地开始衰败,蒙巴纳斯则成为艺术家的集聚点。1913年,诗人阿波利奈尔在《法兰西信使》杂志上这样写道:“蒙巴纳斯成为画家和诗人们15年前的蒙马特:一处美丽、自由而且简朴的栖息场所。”这意味着蒙巴纳斯正式成为现代主义艺术的新地盘,而艺术家们在蒙马特播撒的种子,也开始在蒙巴纳斯得到收获——这里不止有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也兴起并活跃起来。聚集在蒙巴纳斯的大批艺术家覆盖面也很广,除了画家,还有摄影师如曼·雷、哲学家如萨特,以及包括海明威在内的一众文人骚客。然而,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艺术家们又纷纷离开蒙巴纳斯,有的参战,有的躲避战乱,先锋艺术的辉煌一去不复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蒙巴纳斯的地位又被左岸第六区的圣日尔曼德普雷所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前期,在百花争鸣的蒙马特高地和蒙巴纳斯还活跃着一百多位不属于上述任何一个流派的画家,他们在巴黎画坛上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气,即执着于保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个性、与主流画派没多少共同之处——学者们无法将他们归于任何流派,便将之统称为“巴黎画派”。虽然他们势单力薄,未能左右巴黎画坛的气候,也谈不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流派,但这也不妨碍他们拥有自己的观众群和影响面,并对20世纪艺术的繁荣有着重要的贡献。
而今的蒙马特小丘广场依旧聚集着许多街头画家,但更多的是如织的游人,于是席珍待聘待价而沽更成了这些画家的大势所趋,绘画艺术随之顺理成章地被附上了难却的商业气息。既然商业化了,也就免不了要被制定规则——如今想要在小丘广场上摆摊,并不是是个画家就行,首先要申请到执照。时常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五湖四海的画家慕名来到小丘广场作画,却因没有执照而被劝说离开。由于申请执照的画家很多(据说在上世纪末,向政府申请一个进驻小丘广场的摊位,最快也要等一两年时间),为了让尽可能多的画家有机会面世,所以采用了轮流摆摊制,每个画家每周可以摆摊3、4天,其余时间可能就会待在自己的画室里作画了。对很多已经上了轨道的画家而言,在小丘广场上卖画或给游客画像只占“生意”的一小部分,他们的大客户主要来自酒店、餐厅,以及收藏机构,无论是量身定制还是卖掉“库存”,都是批量的。即便这样,多数画家的“生意”也只是维持他们一个还算过得去的生计,想要日进斗金盆满钵盈就只有等声名远扬知名当世的时候了。
2011 年初,有地产开发商想要在蒙马特高地开发酒店,小丘广场面临被拆迁的命运,当地居民一直诉状告上了法庭,终保下了广场。据说,法庭的判词是这么写的:小丘广场不仅不能拆除,而且还要永远的保留,说不定小丘广场的那些画家中,还会有人成为下一个毕加索和梵高呢!
衡量一个艺术区的价值不在于它存活了多久,而是看它曾经发生过什么、留下了什么。蒙马特高地的先烈们在这里打下艺术基业,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里、了解了这里并爱上了这里,给今天的街头画家们带去了广大商机,而不至像前人那样在世时无人问津落得落魄潦倒的境地;可是另一方面,今天的画家却极可能磨掉自己的棱角特色,只为了更适应市场,创造的是行活儿而不再是艺术……纵是如此,比起如今更为世俗商业的左岸,蒙马特尚有一丝自由气息——或许因为它身处高地,与城市中的巴黎保持了距离,这个距离又似乎足以让它在时间上滞后一些、在空间上保有一部分自我,让一种如梦如幻的情愫流连其中——就像《午夜巴黎》呈现的那样。可能在今天的蒙马特高地已经很难再诞生出大师,然而,当你看到阳光透下的光影在石板上晃动,一位因为喜欢这里而一驻几十年的老画家认真地为一个美丽姑娘在洒满了阳光的画纸上描绘下她的模样,便觉得,即便传奇不再,这样的画面也是动人的吧。所以,是亦因彼,不是一定要在哪个年代中分出个上下优劣来的。
以上是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里的主要故事情节,就好像是替广大文青做了一场怊怅无奈又浪漫美丽的梦。
每一个时代都在怀旧,前人眼里不怎么理想的“当下”,却是后人心中无限向往的往昔。像Gil一样,越来越多的旅者将“在向往中追寻历史脚印”“在想象里追忆似水年华”“恨不能生逢其时参与其中”作为旅途中的寄托和希冀。影片中的两次穿越地点几乎都指向巴黎的蒙马特高地,这倒不是说伍迪·艾伦对蒙马特高地情有独钟,若论及巴黎风景和故事同在、艺术同宗教并行、爱情与香艳共具的地方,蒙马特高地确实担得起Gil这一类旅行者的厚望。
若把卢浮宫比作欧洲艺术神殿,蒙马特高地则堪称艺术神话诞生之地。
塞纳河以北,18区,蒙马特高地高高隆立在巴黎的东北端。虽然绝对高度为130多米,但相对于巴黎其它位于盆地的各区而言,蒙马特真算得上是一个很高的所在——那是不同于埃菲尔铁塔这种人文建筑的地理至高点。上下山可以有两种选择:坐缆车或者走石阶。缆车依山而建,坡度倾斜45度左右,从外观上看类似观光电梯。与缆车轨道平行的左侧便是石阶路,总有精力旺盛的青年快速攀爬,引人侧目——如果你爬过香港的石阶,或者走过重庆的山路,也许对这样的坡度就不这么一惊一乍了。山下有一个屋顶上装着红色木风车的磨坊很出名,那是巴黎盛名在外的香艳地——红磨坊,山上也有因被众多印象派画家画过而出了名的双子风车磨坊,不过上到山来,最显眼的还是白色圆顶、混搭了罗马和拜占庭风格的圣心教堂,它也是整个高地的最高点。圣心教堂的建立与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有关——蒙马特这地方似乎总会时不时地和巴黎的布尔乔亚式优雅作对。背对圣心教堂而立,视野豁然开朗,小巴黎的全貌如画般在眼前铺陈开来,天气好的时候阳光给带着岁月颜色的城市建筑镀上一层亮色,画面又生动了许多。
顺着圣心教堂西侧的石板路往里走,沿途是售卖各色小玩意儿的店铺、画廊和咖啡馆,不多远就会看到一个开阔而热闹的空地——小丘广场(Place du Tertre),蒙马特高地的露天博物馆。每天这个广场上都聚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画家和他们的画架,画架上是画家们待售的画作或仅供展示的得意之作,又或者是他们正在现场给游客画的像。如果被画像的游客是女性(事实上通常也多是女性),画家往往会一边为她作画一边用最通俗的英语、法语赞美她,就算心知肚明那很可能是言不由衷的奉承,游客也都会顺水推舟应承下这份好话,保持住愉悦舒心的表情供画家写真,可见“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的真理放诸四海皆准。一些没揽到生意的画家也并没有面露焦虑之色,他们热情却不殷情地招呼着游客,相互间顺带着闲聊,没有游说的压力。我听说如果遇上驻足的游客,有的手上没有生意的画家会迅速地在纸上寥寥几笔勾勒出游客面部最具特点的部位,被吊起胃口的游客想要自己完整的肖像就只有乖乖地付钱。可是,你能想象吗,就是如今这个集市一样的小广场,在一百多年前还曾经聚集过毕沙罗、梵高、布拉克、雷诺阿,以及《午夜巴黎》里提及的劳特雷克、高更、毕加索等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大咖?
在蒙马特高地还是巴黎近郊一个布满了葡萄园和磨坊风车的小村落的时候,小丘广场就已是彼时籍籍无名的落魄画家们韬光养晦切磋砥砺的憩息之地,但更是同类相求欢聚消遣的集会场所。起初这些人聚集在这里是因为它处在市区范围之外,租房便宜且消费水平低(这似乎是世界上所有画家村形成的必备条件之一)。很快,蒙马特成了以小丘广场为中心,涵盖了红磨坊、狡兔酒吧、浣衣舫等著名场所在内的集艺术交流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画家村。在当时的巴黎市民看来,这里只是一群不羁放纵又穷困潦倒的无政府主义者的聚居点,这里发生的一切都与保守的传统文化与布尔乔亚价值观背道而驰。但是,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里是现代艺术的发源地,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这里发生的每一次新浪潮都代表着欧洲艺术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黄金年代。
除了一系列以巴黎和蒙马特为题材的画作,梵高的第一幅《向日葵》,就是在这里构思创作的。1886年,梵高接受弟弟好意,终于来到向往的巴黎,以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等画家为代表的印象派“先锋艺术”(当时学院派仍然是主流艺术,印象派作为新兴的画派尚未被主流社会所接受)正开辟着新天地。住进蒙马特的梵高被印象派画中那种奇妙热烈的光色效果所吸引,他就像一个小海绵一样快速而饥渴地吸收着印象派画家的技法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了一些当时所流行的日本浮世绘的构图和用色方法。他经常出门去画这个城市,画市郊,画静物,结识了众多印象派艺术家,经历了各种创作尝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时候他的作品不再像以前那样色调灰暗单一,而是开始出现明媚的色彩,他把印象派的艺术方法尤其是在色彩和对事物的形体塑造上的方法,发展到更加独立于传统之外的地步——这种转变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的藏画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虽然梵高生前未得到认可,但在世人终于理解了他的艺术创造后,他成了后印象派先驱,并深深影响了后来发展起来的野兽派和表现派。
另一位巨匠大师、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毕加索也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1900年,其时一文不名的毕加索闯荡到蒙马特高地,踌躇满志却遭遇一幅画也卖不出去的窘境。20世纪最初的10年中,毕加索四进四出蒙马特,在这里,他度过了“蓝色时期”(1900~1903)的低潮,经历了“玫瑰时期”(1904~1906)的快乐,又开创了立体主义画派,终从“屌丝画家”晋级为“一代宗师”。1907年,毕加索在“浣衣舫”的画室里籍着对南方的印象和爱情的滋润画了一幅《亚威农少女》(也译作《阿维尼翁少女》,画的标题由毕加索的诗人朋友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并不喜欢),引起评论界重视。这件作品是毕加索的经验总结,是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被奉为“立体派开端的伟大的形式革命”,虽然画作本身还有些粗劣,也在当时受到过嘲讽和指责,但它已然成为毕加索的成名作,使其走上了立体主义画派的道路,蒙马特的“浣衣舫”也因此垂名青史——虽然之前也有一批出色的艺术家栖身、工作于此,马蒂斯也在此创立了野兽派,但只有毕加索让它名扬世界。
1910年之后,以成名后的毕加索为首的许多艺术家离开了蒙马特高地而转投塞纳河左岸的蒙巴纳斯的怀抱,蒙马特高地开始衰败,蒙巴纳斯则成为艺术家的集聚点。1913年,诗人阿波利奈尔在《法兰西信使》杂志上这样写道:“蒙巴纳斯成为画家和诗人们15年前的蒙马特:一处美丽、自由而且简朴的栖息场所。”这意味着蒙巴纳斯正式成为现代主义艺术的新地盘,而艺术家们在蒙马特播撒的种子,也开始在蒙巴纳斯得到收获——这里不止有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也兴起并活跃起来。聚集在蒙巴纳斯的大批艺术家覆盖面也很广,除了画家,还有摄影师如曼·雷、哲学家如萨特,以及包括海明威在内的一众文人骚客。然而,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艺术家们又纷纷离开蒙巴纳斯,有的参战,有的躲避战乱,先锋艺术的辉煌一去不复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蒙巴纳斯的地位又被左岸第六区的圣日尔曼德普雷所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前期,在百花争鸣的蒙马特高地和蒙巴纳斯还活跃着一百多位不属于上述任何一个流派的画家,他们在巴黎画坛上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气,即执着于保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个性、与主流画派没多少共同之处——学者们无法将他们归于任何流派,便将之统称为“巴黎画派”。虽然他们势单力薄,未能左右巴黎画坛的气候,也谈不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流派,但这也不妨碍他们拥有自己的观众群和影响面,并对20世纪艺术的繁荣有着重要的贡献。
而今的蒙马特小丘广场依旧聚集着许多街头画家,但更多的是如织的游人,于是席珍待聘待价而沽更成了这些画家的大势所趋,绘画艺术随之顺理成章地被附上了难却的商业气息。既然商业化了,也就免不了要被制定规则——如今想要在小丘广场上摆摊,并不是是个画家就行,首先要申请到执照。时常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五湖四海的画家慕名来到小丘广场作画,却因没有执照而被劝说离开。由于申请执照的画家很多(据说在上世纪末,向政府申请一个进驻小丘广场的摊位,最快也要等一两年时间),为了让尽可能多的画家有机会面世,所以采用了轮流摆摊制,每个画家每周可以摆摊3、4天,其余时间可能就会待在自己的画室里作画了。对很多已经上了轨道的画家而言,在小丘广场上卖画或给游客画像只占“生意”的一小部分,他们的大客户主要来自酒店、餐厅,以及收藏机构,无论是量身定制还是卖掉“库存”,都是批量的。即便这样,多数画家的“生意”也只是维持他们一个还算过得去的生计,想要日进斗金盆满钵盈就只有等声名远扬知名当世的时候了。
2011 年初,有地产开发商想要在蒙马特高地开发酒店,小丘广场面临被拆迁的命运,当地居民一直诉状告上了法庭,终保下了广场。据说,法庭的判词是这么写的:小丘广场不仅不能拆除,而且还要永远的保留,说不定小丘广场的那些画家中,还会有人成为下一个毕加索和梵高呢!
衡量一个艺术区的价值不在于它存活了多久,而是看它曾经发生过什么、留下了什么。蒙马特高地的先烈们在这里打下艺术基业,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里、了解了这里并爱上了这里,给今天的街头画家们带去了广大商机,而不至像前人那样在世时无人问津落得落魄潦倒的境地;可是另一方面,今天的画家却极可能磨掉自己的棱角特色,只为了更适应市场,创造的是行活儿而不再是艺术……纵是如此,比起如今更为世俗商业的左岸,蒙马特尚有一丝自由气息——或许因为它身处高地,与城市中的巴黎保持了距离,这个距离又似乎足以让它在时间上滞后一些、在空间上保有一部分自我,让一种如梦如幻的情愫流连其中——就像《午夜巴黎》呈现的那样。可能在今天的蒙马特高地已经很难再诞生出大师,然而,当你看到阳光透下的光影在石板上晃动,一位因为喜欢这里而一驻几十年的老画家认真地为一个美丽姑娘在洒满了阳光的画纸上描绘下她的模样,便觉得,即便传奇不再,这样的画面也是动人的吧。所以,是亦因彼,不是一定要在哪个年代中分出个上下优劣来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