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1期《咬文嚼字》载《“头脑”趣说》文两处标点符号用法之商榷
无论是在专业性还是从其社会影响来看,《咬文嚼字》这本刊物无疑是中国杂志中较为独特的一种,在语文学习届和语文研究届具有一定的地位。关于《咬文嚼字》杂志,在其官方微博上,有这样的文字:
《咬文嚼字》创刊于1995年,今年已经步入20岁。《咬文嚼字》长年以“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该咬之错;嚼字嚼词嚼句,嚼世上耐嚼之文”为口号,致力捍卫社会语言规范,提高汉语文化品质,获得了“语林啄木鸟”的美誉。如今,《咬文嚼字》已经从一本小期刊成长为一个知名品牌,在报刊业面临全方位转型挑战的环境中,依旧坚持自己的办刊宗旨,为语言的健康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而对笔者之类中国语文的普通应用者、爱好者和学习者来说,这本杂志更可作为一个严师。
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近来,拜读《咬文嚼字》编辑部编《2011年<咬文嚼字>合订本》(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所收录之《咬文嚼字》2011年第1期王尔龄先生所著《“头脑”趣说》一文(如图所示),遇其全文倒数第三段及倒数第一段,偶生两种疑惑,斗胆略陈如下。
第一个疑问,有关该文对一个成语(“望文生义”)的运用。现将该文相关部分摘抄如下:
北方话利这种语式也有运用。以京言京语写作的老舍,在《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中说:“端丰长得干头干脑的,什么地方都仿佛没有油水。”这“干头干脑”比较特殊,行文中添了“仿佛没有油水”的描述,语意就凸现出来。第三部《饥饿》写冠招弟“缩头缩脑的站在那里,像个乡下来的傻丫头”;《惶惑》里又云“祖父与父母都怯头怯脑的”,已经可以望文生义,无须随文说解了。
《汉语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2009年6月重印)第838页对“望文生义”释义如下:
不推求词句的确切涵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作出错误的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2010年5月印刷)(鉴于《“头脑”趣说》一文发表2011年第1期,即在《汉语成语大词典》(第6版)问世之先,所以,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选取《汉语成语大词典》(第5版))第1411页对“望文生义”释义如下:
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
由此以上两种具有一定权威和可信度的辞书为据,《“头脑”趣说》一文对“望文生义”的运用,实有望文生义之嫌。
第二个疑问,有关该文对一处双引号(或顿号)的运用。现将该文相关部分摘抄如下:
“A头A脑”式还可能衍成“A头B脑”式,例如不说“油头油脑”、“滑头滑脑”而作“油头滑脑”即其一例。
2012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在关于逗号的用法中规定: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
该文前此之相似情况下各处标点符号用法如下所示:
袁俊的剧本里也数见这种语式。《富贵浮云》中有“急头急脑”,《美国总统号》有“晕头晕脑”“傻头傻脑”。此三者所用的贬义一个甚于一个。
这种语言结构在吴方言中尤其多见。程瞻庐《唐祝文周四杰传》中有“寿头寿脑”“憨头憨脑”诸例。再检《简明吴方言词典》,除“寿头寿脑”外,还有“木头木脑”“青头青脑”“粗头粗脑”“戆头戆脑”等,无论哪一个都有贬义。
由此观之,王尔龄先生之《“头脑”趣说》一文,最后一段之顿号运用不妥。
虽然笔者对《咬文嚼字》杂志了解不多,但还是愿将百度百科“咬文嚼字(1995年发行文艺月刊)”条(2015年7月7日更新)(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d48JLgYEGgxjy-h02TKWDMvY4HRJNscrh2odfK-SlMQqHc16BrPxAffiHv4U118_DSEoD6tvaO8Blw8BXqtpc90s_etqBCPJ2Ch-4rTpbm)关于其的一段介绍摘录于下,以示对自己阅读及学习旅程的鞭策:
《咬文嚼字》是由郝铭鉴任主编的由《咬文嚼字》杂志社出版发行的期刊类杂志,创刊于1995年1月,自创刊号起一直是32开、48面,每月出版一期。“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引导语文生活,推动语文学习”是其办刊宗旨; 编辑、记者、校对、广告从业人员、文秘、节目主持人和教师、学生为其主要阅读对象。自1995年创办以来,为了保证刊物的质量,编辑部作出了一系列的规定,比如,每采用一篇稿子,至少要查阅三部工具书;每一期校样,至少要有十个校次;每一期成品,至少要有五人重新审读。针对性强,专门剖析报刊、图书、广告、影视中的各类语文差错;知识性强,尤其有些知识不是课堂里、词典里能等到的;其口号是“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该咬之错;嚼字嚼词嚼句,嚼世上耐嚼之文。”
欢迎批评。版权所有。
《咬文嚼字》创刊于1995年,今年已经步入20岁。《咬文嚼字》长年以“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该咬之错;嚼字嚼词嚼句,嚼世上耐嚼之文”为口号,致力捍卫社会语言规范,提高汉语文化品质,获得了“语林啄木鸟”的美誉。如今,《咬文嚼字》已经从一本小期刊成长为一个知名品牌,在报刊业面临全方位转型挑战的环境中,依旧坚持自己的办刊宗旨,为语言的健康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而对笔者之类中国语文的普通应用者、爱好者和学习者来说,这本杂志更可作为一个严师。
![]() |
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近来,拜读《咬文嚼字》编辑部编《2011年<咬文嚼字>合订本》(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所收录之《咬文嚼字》2011年第1期王尔龄先生所著《“头脑”趣说》一文(如图所示),遇其全文倒数第三段及倒数第一段,偶生两种疑惑,斗胆略陈如下。
第一个疑问,有关该文对一个成语(“望文生义”)的运用。现将该文相关部分摘抄如下:
北方话利这种语式也有运用。以京言京语写作的老舍,在《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中说:“端丰长得干头干脑的,什么地方都仿佛没有油水。”这“干头干脑”比较特殊,行文中添了“仿佛没有油水”的描述,语意就凸现出来。第三部《饥饿》写冠招弟“缩头缩脑的站在那里,像个乡下来的傻丫头”;《惶惑》里又云“祖父与父母都怯头怯脑的”,已经可以望文生义,无须随文说解了。
《汉语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2009年6月重印)第838页对“望文生义”释义如下:
不推求词句的确切涵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作出错误的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2010年5月印刷)(鉴于《“头脑”趣说》一文发表2011年第1期,即在《汉语成语大词典》(第6版)问世之先,所以,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选取《汉语成语大词典》(第5版))第1411页对“望文生义”释义如下:
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
由此以上两种具有一定权威和可信度的辞书为据,《“头脑”趣说》一文对“望文生义”的运用,实有望文生义之嫌。
第二个疑问,有关该文对一处双引号(或顿号)的运用。现将该文相关部分摘抄如下:
“A头A脑”式还可能衍成“A头B脑”式,例如不说“油头油脑”、“滑头滑脑”而作“油头滑脑”即其一例。
2012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在关于逗号的用法中规定: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
该文前此之相似情况下各处标点符号用法如下所示:
袁俊的剧本里也数见这种语式。《富贵浮云》中有“急头急脑”,《美国总统号》有“晕头晕脑”“傻头傻脑”。此三者所用的贬义一个甚于一个。
这种语言结构在吴方言中尤其多见。程瞻庐《唐祝文周四杰传》中有“寿头寿脑”“憨头憨脑”诸例。再检《简明吴方言词典》,除“寿头寿脑”外,还有“木头木脑”“青头青脑”“粗头粗脑”“戆头戆脑”等,无论哪一个都有贬义。
由此观之,王尔龄先生之《“头脑”趣说》一文,最后一段之顿号运用不妥。
虽然笔者对《咬文嚼字》杂志了解不多,但还是愿将百度百科“咬文嚼字(1995年发行文艺月刊)”条(2015年7月7日更新)(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d48JLgYEGgxjy-h02TKWDMvY4HRJNscrh2odfK-SlMQqHc16BrPxAffiHv4U118_DSEoD6tvaO8Blw8BXqtpc90s_etqBCPJ2Ch-4rTpbm)关于其的一段介绍摘录于下,以示对自己阅读及学习旅程的鞭策:
《咬文嚼字》是由郝铭鉴任主编的由《咬文嚼字》杂志社出版发行的期刊类杂志,创刊于1995年1月,自创刊号起一直是32开、48面,每月出版一期。“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引导语文生活,推动语文学习”是其办刊宗旨; 编辑、记者、校对、广告从业人员、文秘、节目主持人和教师、学生为其主要阅读对象。自1995年创办以来,为了保证刊物的质量,编辑部作出了一系列的规定,比如,每采用一篇稿子,至少要查阅三部工具书;每一期校样,至少要有十个校次;每一期成品,至少要有五人重新审读。针对性强,专门剖析报刊、图书、广告、影视中的各类语文差错;知识性强,尤其有些知识不是课堂里、词典里能等到的;其口号是“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该咬之错;嚼字嚼词嚼句,嚼世上耐嚼之文。”
欢迎批评。版权所有。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