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做空”的高频交易商和中信之间的收益互换通道是什么?
来自微信公众号:點金面對面,作者:陶沙,新城数码财经台高级监制兼主持人,橙新闻专栏作家。犀利点评资本市场,洞察香港中环金融、媒体圈.
先解释一下高频交易的特征
没有人会永远正确,但就像你的经纪商不管你的交易赚不赚钱,都能收佣金一样,如果有人能够以领先几毫秒的优势、对市场参与者的交易而押注,那将获得多大的优势。
这类的交易策略就是今年备受争议的高频交易。Michael Lewis在他的《Flash Boys》里,批评高频交易是对市场的操纵和投资者获利的再分配,主流的高频交易策略是否真有这么夸张?
第一是“提前交易”(front-running),即在一个地方探知投资者的交易信息后,在另外一个地方抢在投资者前面通过一系列订单推高或拉低价格从而获利。
实际操作上,投资者向股票交易所买入或卖出指令,接着高频交易得知市场上即将有交易发生,凭借更快的光缆、交易系统,在毫秒之间完成买入、再将股票以稍高的价格卖给投资者,赚取价差。
提前交易是非法的、被禁止的,可以争论为什么读财报的水平能有差异,为什么交易速度不能有差异?大家以为的毫秒间稳赚的价差,是不是存在着毫秒间已经成交或撤销的可能?不过既然我们讨论的数量级是毫秒间,那高频交易拥有更多的获胜几率,这也是个大概率事件。
第二种是“回扣套利”(rebate arbitrage),由于交易所通常会为创造流动性的券商提供一定的交易费用回扣。比如高频交易在A交易所看到了投资者对某只股票的需求,计算出为此提供流动性能得到的回扣,然后在B交易所计算出获取流动性所需要付出的费用,在股价相同、回扣大于费用的情况下,就可以不同交易所间买卖赚取差价。
左交易所进,右交易所出,这是一招典型的空手套白狼招数,赚的是高频交易商,谁是输家?投资者可能会以较高的价格买入股票;多付做市费用的交易所也是输家,但交易所之所以愿意付回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做市,产生流动性,进而也让更多的人进行交易,这样才能赚更多的手续费。本质上来说,交易所是金融市场的合法赌场,不用赚尽每个人的钱,只要赚得比输得多就好。
投资者需要记住的是,或者选择漏洞较小的交易所、降低自身交易成本;或者不要为了交易而交易,投行、交易所的佣金收入不用你来添砖加瓦。
第三种是“慢市场套利”(slow-market arbitrage),这是广为流传的高频交易手法,美国、日本、澳洲等地都有多个股票交易所,高频交易者在一个交易所探知股价变化后,利用其速度优势,在慢的交易所反应过来之前进行买卖操作。
Lewis书中特别提到了Reg NMS,即投资者以一个价格向交易所A提交了买单,如果没有被完全交易,那么剩下的需求要发向其它交易所,看看有没有其它的卖家愿意成交。因为Reg NMS规定不能有两个交易所的买单和卖单价格是一样或者交错的,因此,如果高频交易能在交易所A之前把其它交易所在这个价位的卖单抢掉,那他就很有可能在更高的价位向投资者卖出股票。
这是否是绝对的事情?股价贵了五毛,投资者愿意买,那么“皆大欢喜”;如果碰上一个贵一毛都不买的“铁公鸡”,那高频交易在这个投资者身上,就赚不了钱;如果正打算买着,突然公司被沽空机构唱空了、差于预期的经济数据出台、令大市急转向下了,那么市场中会出现更多提供更便宜价格的卖家,高频交易可能还得赔点本,才能把股票卖出去。所以收益并非绝对,风险是存在的。
这个交易策略的关键在于算出加权平均期望值,如果市场愿意付的买价估算大于你的买入价值,那么不断重复这个“安全价位”交易,长期内便是赚钱的,所谓positive expectancy bets(正期望值交易)。
以上三个主流的高频交易策略,确定的交易和价格走势,因此创造了交易量和流动性,高频交易占美国股市的成交量,从2000年的不到10%,跃升至2012年的70%。巨大成交量到底是对投资者的“隐形税收”,还是投资者享受更加便宜性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这是市场仍有争议的焦点之一。
高频交易也有软肋,一是低波动性的市场,没有波动,就没有市场不有效性,就没有赚钱的机会。二是算法出现错误,骑士资本在2012年的夏天,因为一款交易软件的错误,仅仅在一个交易日就录得了4.4亿美元的亏损,最终被Getco以1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先解释一下高频交易的特征
没有人会永远正确,但就像你的经纪商不管你的交易赚不赚钱,都能收佣金一样,如果有人能够以领先几毫秒的优势、对市场参与者的交易而押注,那将获得多大的优势。
这类的交易策略就是今年备受争议的高频交易。Michael Lewis在他的《Flash Boys》里,批评高频交易是对市场的操纵和投资者获利的再分配,主流的高频交易策略是否真有这么夸张?
第一是“提前交易”(front-running),即在一个地方探知投资者的交易信息后,在另外一个地方抢在投资者前面通过一系列订单推高或拉低价格从而获利。
实际操作上,投资者向股票交易所买入或卖出指令,接着高频交易得知市场上即将有交易发生,凭借更快的光缆、交易系统,在毫秒之间完成买入、再将股票以稍高的价格卖给投资者,赚取价差。
提前交易是非法的、被禁止的,可以争论为什么读财报的水平能有差异,为什么交易速度不能有差异?大家以为的毫秒间稳赚的价差,是不是存在着毫秒间已经成交或撤销的可能?不过既然我们讨论的数量级是毫秒间,那高频交易拥有更多的获胜几率,这也是个大概率事件。
第二种是“回扣套利”(rebate arbitrage),由于交易所通常会为创造流动性的券商提供一定的交易费用回扣。比如高频交易在A交易所看到了投资者对某只股票的需求,计算出为此提供流动性能得到的回扣,然后在B交易所计算出获取流动性所需要付出的费用,在股价相同、回扣大于费用的情况下,就可以不同交易所间买卖赚取差价。
左交易所进,右交易所出,这是一招典型的空手套白狼招数,赚的是高频交易商,谁是输家?投资者可能会以较高的价格买入股票;多付做市费用的交易所也是输家,但交易所之所以愿意付回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做市,产生流动性,进而也让更多的人进行交易,这样才能赚更多的手续费。本质上来说,交易所是金融市场的合法赌场,不用赚尽每个人的钱,只要赚得比输得多就好。
投资者需要记住的是,或者选择漏洞较小的交易所、降低自身交易成本;或者不要为了交易而交易,投行、交易所的佣金收入不用你来添砖加瓦。
第三种是“慢市场套利”(slow-market arbitrage),这是广为流传的高频交易手法,美国、日本、澳洲等地都有多个股票交易所,高频交易者在一个交易所探知股价变化后,利用其速度优势,在慢的交易所反应过来之前进行买卖操作。
Lewis书中特别提到了Reg NMS,即投资者以一个价格向交易所A提交了买单,如果没有被完全交易,那么剩下的需求要发向其它交易所,看看有没有其它的卖家愿意成交。因为Reg NMS规定不能有两个交易所的买单和卖单价格是一样或者交错的,因此,如果高频交易能在交易所A之前把其它交易所在这个价位的卖单抢掉,那他就很有可能在更高的价位向投资者卖出股票。
这是否是绝对的事情?股价贵了五毛,投资者愿意买,那么“皆大欢喜”;如果碰上一个贵一毛都不买的“铁公鸡”,那高频交易在这个投资者身上,就赚不了钱;如果正打算买着,突然公司被沽空机构唱空了、差于预期的经济数据出台、令大市急转向下了,那么市场中会出现更多提供更便宜价格的卖家,高频交易可能还得赔点本,才能把股票卖出去。所以收益并非绝对,风险是存在的。
这个交易策略的关键在于算出加权平均期望值,如果市场愿意付的买价估算大于你的买入价值,那么不断重复这个“安全价位”交易,长期内便是赚钱的,所谓positive expectancy bets(正期望值交易)。
以上三个主流的高频交易策略,确定的交易和价格走势,因此创造了交易量和流动性,高频交易占美国股市的成交量,从2000年的不到10%,跃升至2012年的70%。巨大成交量到底是对投资者的“隐形税收”,还是投资者享受更加便宜性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这是市场仍有争议的焦点之一。
高频交易也有软肋,一是低波动性的市场,没有波动,就没有市场不有效性,就没有赚钱的机会。二是算法出现错误,骑士资本在2012年的夏天,因为一款交易软件的错误,仅仅在一个交易日就录得了4.4亿美元的亏损,最终被Getco以1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