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墨菲定律
有一段时间我开始读“禅”。禅揭示了生活的无目的、无意义;它提到要追求生命的感觉。其实,生命的意义仅在于它自身,与其他一切事和人都毫不相关。然而,我又不愿意在参透之后使生命的感觉变得麻木。而是循着快乐原则,让生命感到舒适充实——对好的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的享用,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个艺术品。
人们习惯把电影称为继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之后的“第七艺术”。这种能够融合前六种艺术的形式和表现手段,结合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衍生为最多元、但也最易懂的媒介载体。
诺兰导演的《星际穿越》依旧延续了此前作品《盗梦空间》和《蝙蝠侠》的“固执”——2D电影坚持用胶片来拍,并用更贵更耗时间的CG去呈现,但不得不说,这样的拍摄更好展示了广袤荒凉的宇宙空间,更渲染一种孤独与沉重。无论是虫洞,黑洞,高维空间的刻画,还是各种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发展——从浩瀚到渺小,从人性到神性,从科学到人文,处处顾及。他从一开始就摆出了渺小的人类在面对宇宙洪荒时的终极恐惧,却在最后用爱给出了答案。或许诺兰想告诉观众的世界观,就像在影片中狄兰一首诗中说到的“ 不要等到生命垂暮之时再去咆哮和燃烧,因为时间可以伸缩和折叠,唯独不能倒退”。我以为男主会永远困在黑洞,那是连光也逃不出来的黑洞,但诺兰他怎能只满足于画一条衔尾蛇——高维空间还是瓦解了。这一段我哭到发抖——人类的渺小的爱打破时间空间的桎梏。我知道这很荒谬,从行星位置的设定到对多普勒效应的忽略都很荒谬,但在绝对的美面前,死理性派五感只剩下震撼。这或许就是导演想给我们传达的真理:“爱”是唯一 不能破解的成功因素,却有着无法估计的力量。即便是宇宙问题最终也归结为爱理性和绝对,不是人类轻易能承受得起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那5%的空间,而不要100%赤裸裸的诚实。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信仰,那是渺小的我们赖以活下去的稻草。
对于《星际穿越》的故事内核的理解完全是基于《超体》里面的一个我非常信服的概念:时间是人类界定存在的根本。一辆车驶过,它是存在过的;如果它行驶足够快,那么人类将把它界定到“转瞬即逝”的概念里,再甚者,即是“从未存在”。依此反推慢的概念,《星际穿越》的空间里,即“时间”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极致的慢,在引力的作用下,一切都保留着,因为一切都存在着。《星际穿越》中库珀落入五维空间,看到女儿的一切,应了《超体》中露西最后的那句话:我无处不在。
一个人从一个原点爆发成一个婴儿,需要一种物质来促进。如果把一个人的思想从混沌状态进化到膨胀状态,这过程类似于宇宙大爆炸。老子说过“道可道,非恒道”。道可以说出来,但能够说出来的道那就不是道了。CPH4就是一个“道”的概念,一个能够促成“宇宙大爆炸”的道。大脑开发率达到100%时,人已经可以跨越多维空间,露西可以回到过去,在人类的祖先露西身上注入灵魂。
梦有多深,思有多远。
露西最后去哪了?她变成了神,她无处不在,她便超越了时间,进入了更高维度的空间,可以感受一切,别人却无法感受她。或是说在露西大脑开发程度达到100%之时,所有细胞合成了一个,这样便呼应了影片开头生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样人类进化的最高层次便是回到起源,那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她就是世界的起源。
在佛教的修行当中,几乎所有人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比如突然情绪波动很大,佛家称为业障现前,也叫第八识里面的负面能量翻腾,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都需要宽恕过去,找回我们本身是被爱的,是爱的一部分,才能前进,或者说进化。电影里面有这样一个画面,露西在医院做手术取出毒品的时候,打电话回忆起小时候被母亲爱抚和乳汁的味道,那些被爱的温暖的感觉。
《超体》有一个哲学命题,“也许重要的不是我们是什么,而是我们有什么”。在《星际穿越》中,这个命题就是自家麦田与宇宙赌博的尖锐对比,是心理时空的层级,在《超体》里面,这个命题更加直接的呈现为智能与自我的关系。当她大脑开发到能够瞬间如超级电脑般学习所有可以接触到的知识,并技术性地控制电子设备的运转,她也同时发生了感知和人格的彻底变化,她不再有人的感知方式和情绪模式,也不会出现私人的各种状况与烦恼,当然也同样没有欢喜和浪漫。在知识与技能几何级数增进的道路上,她的自我瓦解了。《超体》揭示出了一个简单而恢弘的真理,一旦我们自身所拥有的超越了某个爆炸点,这种封闭就会消失。
当拥有的是智能,就会呈现出露西的样子,现实中,这是伟大的爱因斯坦。他没有那些神奇的超能力,但他同样通过超越临界点的知识与创造瓦解了他的自我,走入了一个超越性的领域。爱因斯坦这个现实版露西身上的尖锐矛盾背后其实是一个简单但残酷的真相,一个人的自我超越一旦完成,自我的瓦解和超越必然会带来私人生活的结束,这对现实的私生活核心关系就是巨大的创伤。这便是圣人不仁,没有了对亲密关系中的过分需求,也就不会去满足亲密关系中必然产生的幻想责任。释迦牟尼、庄子、耶稣、惠能、虚云、奥修莫不如是。然而他们并不是没有爱,他们的慈悲世人皆知,差别只是,他们的感情和支持与救拔是无差别的,至亲索要的那种独一无二的关系与感情也就破产了。从《星际穿越》的时空到《超体》的自我就揭示了这个过程的底牌。
其实,我念念不忘的是逐渐升格为神的露西是怎么看这个世界的。“神爱世人”,并不意味着它会以温柔的善意来对待人类。正如露西所说,“我们是没有所谓的死亡的”。《道德经》中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以露西本可以轻而易举地保护许多人,但她毫不在意;把人类的知识与智慧传递下来,才是它最大的仁慈——甚至保留着这点溢出的人性和情感,也是多余的。庄子在《齐物论》中论述所谓“齐万物”之说,就是世间的万事万物没有差别;“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如果从静止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以宇宙时间的尺度来衡量,沧海与桑田多次变换,天与地从前曾是混沌未开,又有何高下与尊卑?正如露西所概括的:“世间万物唯一的计量单位是时间。”善恶、仁义,是卑微的人类基于生存策略时采纳的制衡,而不是宇宙和天地的标准。相对于宇宙的380亿光年的长度来说,个体生命的100年完全可忽略不计。庄子在“齐万物”之后,就是“等死生”,这么想来,也就理解了《旧约全书》里,那个血洗城市、制造无数灾难的耶和华。它是神,不是人,没有人性,也没有感情,更不需要遵循人类的善恶标准。
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我想起露西在飞机上举起香槟轻声说的那句话:“敬知识。”这应该是我们人类向神表达的最大的敬畏。
——墨菲定律
有一段时间我开始读“禅”。禅揭示了生活的无目的、无意义;它提到要追求生命的感觉。其实,生命的意义仅在于它自身,与其他一切事和人都毫不相关。然而,我又不愿意在参透之后使生命的感觉变得麻木。而是循着快乐原则,让生命感到舒适充实——对好的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的享用,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个艺术品。
人们习惯把电影称为继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之后的“第七艺术”。这种能够融合前六种艺术的形式和表现手段,结合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衍生为最多元、但也最易懂的媒介载体。
诺兰导演的《星际穿越》依旧延续了此前作品《盗梦空间》和《蝙蝠侠》的“固执”——2D电影坚持用胶片来拍,并用更贵更耗时间的CG去呈现,但不得不说,这样的拍摄更好展示了广袤荒凉的宇宙空间,更渲染一种孤独与沉重。无论是虫洞,黑洞,高维空间的刻画,还是各种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发展——从浩瀚到渺小,从人性到神性,从科学到人文,处处顾及。他从一开始就摆出了渺小的人类在面对宇宙洪荒时的终极恐惧,却在最后用爱给出了答案。或许诺兰想告诉观众的世界观,就像在影片中狄兰一首诗中说到的“ 不要等到生命垂暮之时再去咆哮和燃烧,因为时间可以伸缩和折叠,唯独不能倒退”。我以为男主会永远困在黑洞,那是连光也逃不出来的黑洞,但诺兰他怎能只满足于画一条衔尾蛇——高维空间还是瓦解了。这一段我哭到发抖——人类的渺小的爱打破时间空间的桎梏。我知道这很荒谬,从行星位置的设定到对多普勒效应的忽略都很荒谬,但在绝对的美面前,死理性派五感只剩下震撼。这或许就是导演想给我们传达的真理:“爱”是唯一 不能破解的成功因素,却有着无法估计的力量。即便是宇宙问题最终也归结为爱理性和绝对,不是人类轻易能承受得起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那5%的空间,而不要100%赤裸裸的诚实。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信仰,那是渺小的我们赖以活下去的稻草。
对于《星际穿越》的故事内核的理解完全是基于《超体》里面的一个我非常信服的概念:时间是人类界定存在的根本。一辆车驶过,它是存在过的;如果它行驶足够快,那么人类将把它界定到“转瞬即逝”的概念里,再甚者,即是“从未存在”。依此反推慢的概念,《星际穿越》的空间里,即“时间”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极致的慢,在引力的作用下,一切都保留着,因为一切都存在着。《星际穿越》中库珀落入五维空间,看到女儿的一切,应了《超体》中露西最后的那句话:我无处不在。
一个人从一个原点爆发成一个婴儿,需要一种物质来促进。如果把一个人的思想从混沌状态进化到膨胀状态,这过程类似于宇宙大爆炸。老子说过“道可道,非恒道”。道可以说出来,但能够说出来的道那就不是道了。CPH4就是一个“道”的概念,一个能够促成“宇宙大爆炸”的道。大脑开发率达到100%时,人已经可以跨越多维空间,露西可以回到过去,在人类的祖先露西身上注入灵魂。
梦有多深,思有多远。
露西最后去哪了?她变成了神,她无处不在,她便超越了时间,进入了更高维度的空间,可以感受一切,别人却无法感受她。或是说在露西大脑开发程度达到100%之时,所有细胞合成了一个,这样便呼应了影片开头生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样人类进化的最高层次便是回到起源,那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她就是世界的起源。
在佛教的修行当中,几乎所有人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比如突然情绪波动很大,佛家称为业障现前,也叫第八识里面的负面能量翻腾,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都需要宽恕过去,找回我们本身是被爱的,是爱的一部分,才能前进,或者说进化。电影里面有这样一个画面,露西在医院做手术取出毒品的时候,打电话回忆起小时候被母亲爱抚和乳汁的味道,那些被爱的温暖的感觉。
《超体》有一个哲学命题,“也许重要的不是我们是什么,而是我们有什么”。在《星际穿越》中,这个命题就是自家麦田与宇宙赌博的尖锐对比,是心理时空的层级,在《超体》里面,这个命题更加直接的呈现为智能与自我的关系。当她大脑开发到能够瞬间如超级电脑般学习所有可以接触到的知识,并技术性地控制电子设备的运转,她也同时发生了感知和人格的彻底变化,她不再有人的感知方式和情绪模式,也不会出现私人的各种状况与烦恼,当然也同样没有欢喜和浪漫。在知识与技能几何级数增进的道路上,她的自我瓦解了。《超体》揭示出了一个简单而恢弘的真理,一旦我们自身所拥有的超越了某个爆炸点,这种封闭就会消失。
当拥有的是智能,就会呈现出露西的样子,现实中,这是伟大的爱因斯坦。他没有那些神奇的超能力,但他同样通过超越临界点的知识与创造瓦解了他的自我,走入了一个超越性的领域。爱因斯坦这个现实版露西身上的尖锐矛盾背后其实是一个简单但残酷的真相,一个人的自我超越一旦完成,自我的瓦解和超越必然会带来私人生活的结束,这对现实的私生活核心关系就是巨大的创伤。这便是圣人不仁,没有了对亲密关系中的过分需求,也就不会去满足亲密关系中必然产生的幻想责任。释迦牟尼、庄子、耶稣、惠能、虚云、奥修莫不如是。然而他们并不是没有爱,他们的慈悲世人皆知,差别只是,他们的感情和支持与救拔是无差别的,至亲索要的那种独一无二的关系与感情也就破产了。从《星际穿越》的时空到《超体》的自我就揭示了这个过程的底牌。
其实,我念念不忘的是逐渐升格为神的露西是怎么看这个世界的。“神爱世人”,并不意味着它会以温柔的善意来对待人类。正如露西所说,“我们是没有所谓的死亡的”。《道德经》中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以露西本可以轻而易举地保护许多人,但她毫不在意;把人类的知识与智慧传递下来,才是它最大的仁慈——甚至保留着这点溢出的人性和情感,也是多余的。庄子在《齐物论》中论述所谓“齐万物”之说,就是世间的万事万物没有差别;“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如果从静止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以宇宙时间的尺度来衡量,沧海与桑田多次变换,天与地从前曾是混沌未开,又有何高下与尊卑?正如露西所概括的:“世间万物唯一的计量单位是时间。”善恶、仁义,是卑微的人类基于生存策略时采纳的制衡,而不是宇宙和天地的标准。相对于宇宙的380亿光年的长度来说,个体生命的100年完全可忽略不计。庄子在“齐万物”之后,就是“等死生”,这么想来,也就理解了《旧约全书》里,那个血洗城市、制造无数灾难的耶和华。它是神,不是人,没有人性,也没有感情,更不需要遵循人类的善恶标准。
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我想起露西在飞机上举起香槟轻声说的那句话:“敬知识。”这应该是我们人类向神表达的最大的敬畏。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