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案头--印章笔记
印章是中国文人特有的符号,早在战国就有了拜官授印、辞官交印、罢官收印的制度,秦统一中国后,印章名称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帝后的印章称为玺,其他人为印。唐代以后的帝皇玺也称为“宝”。印章在大人是是一改战国时阴阳文并用的形式,多镌以阴文,且印面施以界格,正文形施以田字格。字体以小篆为主,印形多为正方形。汉代废除田字格,字体更加洗练。两汉时,品秩不同的官吏官印质地、纽式有很大区别,皇帝一般为白玉质、螭虎纽,诸侯王为金质、龟纽,品秩二千石至千石的官员为银质、龟纽,千古以下为铜质、鼻纽。两汉以前,没有纸,印章的主要用途是信验。
印泥,也称为印色,因为古代印章是盖在封泥上的,因此至今仍保留了印泥的称谓。印泥多为红色,偶尔也可在信笺笔札上看到用蓝色印泥钤盖的私印或收藏印,这是因为修书人或收藏人正在服丧期。
除公文信笺,印章也可用于书画题识,在书画上钤印,起于唐宋,兴于元以后。自元以来,印章作为一种艺术品,鉴赏大抵分为两部分:一是印章本身,二是印文篆刻。
元以后,流行以石料为印,多取材叶腊石,青田石、昌化石、寿山石最为珍贵。
青田石产于淅江青田,石色丰富,但以青色居多,为石印常用材料。其中“白果冻、兰花冻和松皮冻”较为名贵,色青质莹,为制印上品。
昌化石产于浙江昌化,有红、黄、褐色,但灰色居多。其质地略透明,如熟藕粉的称为“昌化冻”或“藕粉冻”,有鲜红斑块像鸡血凝结的称为“鸡血石”,以少杂质多红斑且质地纯净为上品。
寿山石品种最多 ,关于福建闽侯寿山,有田坑、水坑和山坑之分 ,田坑质地最好 ,石质细洁晶亮,内有橘瓤丝或萝卜丝纹状的絮状物,细腻润滑,其中色白为田白,色黄为田黄,黄白相间为金银田,产量均很稀少,寿山石中质色如羊脂为“白芙蓉”,质色如桃花为“红芙蓉”,另有一种通明如水晶,质腻性滑,为“鱼脑冻”,均为寿山石精品。
寿山石中田黄尤被尊为“石中之帝”,从古至今一直身份昂贵,有寸石寸金之说,民间历来有田黄可驱邪消灾,延年益寿的传说。田黄自开采以来,已资源枯竭,总量加起来不超过五百公斤。
在章鸿钊的《石雅》中:“首德而次符”。以玉石而言,德 就是玉石的质地,符是玉石的光泽。也就是说品评玉石,质地第一、色泽第二。在寿山石的赏鉴中有“六德、三贱”说,六德指细、洁、润、腻、温、凝,三贱指粗松脆。而寿山极品田黄在六德外还需具备结、嫩、灵。以此而论,田黄所具有的不是六德而是九德。凡事无十全十美,凡田黄能具备八、九,即为上品。田黄内部有桔瓤丝或萝卜丝型的纹絮 ,一般呈透明或半透明。而田黄色泽虽是从属地位,但也是品鉴的重要依据,黄要黄的浓艳俏丽,而不是色黄而呆滞,同时黄的要明朗剔透而不是混浊暗淡。
印章除石印外,还有象牙、玛瑙、水晶等材质,但此类材质不易凑刀,多为玩物。
印泥,也称为印色,因为古代印章是盖在封泥上的,因此至今仍保留了印泥的称谓。印泥多为红色,偶尔也可在信笺笔札上看到用蓝色印泥钤盖的私印或收藏印,这是因为修书人或收藏人正在服丧期。
除公文信笺,印章也可用于书画题识,在书画上钤印,起于唐宋,兴于元以后。自元以来,印章作为一种艺术品,鉴赏大抵分为两部分:一是印章本身,二是印文篆刻。
元以后,流行以石料为印,多取材叶腊石,青田石、昌化石、寿山石最为珍贵。
青田石产于淅江青田,石色丰富,但以青色居多,为石印常用材料。其中“白果冻、兰花冻和松皮冻”较为名贵,色青质莹,为制印上品。
昌化石产于浙江昌化,有红、黄、褐色,但灰色居多。其质地略透明,如熟藕粉的称为“昌化冻”或“藕粉冻”,有鲜红斑块像鸡血凝结的称为“鸡血石”,以少杂质多红斑且质地纯净为上品。
寿山石品种最多 ,关于福建闽侯寿山,有田坑、水坑和山坑之分 ,田坑质地最好 ,石质细洁晶亮,内有橘瓤丝或萝卜丝纹状的絮状物,细腻润滑,其中色白为田白,色黄为田黄,黄白相间为金银田,产量均很稀少,寿山石中质色如羊脂为“白芙蓉”,质色如桃花为“红芙蓉”,另有一种通明如水晶,质腻性滑,为“鱼脑冻”,均为寿山石精品。
寿山石中田黄尤被尊为“石中之帝”,从古至今一直身份昂贵,有寸石寸金之说,民间历来有田黄可驱邪消灾,延年益寿的传说。田黄自开采以来,已资源枯竭,总量加起来不超过五百公斤。
在章鸿钊的《石雅》中:“首德而次符”。以玉石而言,德 就是玉石的质地,符是玉石的光泽。也就是说品评玉石,质地第一、色泽第二。在寿山石的赏鉴中有“六德、三贱”说,六德指细、洁、润、腻、温、凝,三贱指粗松脆。而寿山极品田黄在六德外还需具备结、嫩、灵。以此而论,田黄所具有的不是六德而是九德。凡事无十全十美,凡田黄能具备八、九,即为上品。田黄内部有桔瓤丝或萝卜丝型的纹絮 ,一般呈透明或半透明。而田黄色泽虽是从属地位,但也是品鉴的重要依据,黄要黄的浓艳俏丽,而不是色黄而呆滞,同时黄的要明朗剔透而不是混浊暗淡。
印章除石印外,还有象牙、玛瑙、水晶等材质,但此类材质不易凑刀,多为玩物。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