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教化资源
《上博一·性情论》简7-10
道也者,群物之道也。凡道,心述为主。道四述也,唯人道为可道也。其三述者,道之而已。《诗》、《书》、《礼》、《乐》,其始出也皆生于人。《诗》,有为为之也。《书》,有为言之也。《礼》、《乐》,有为举之也。圣人比其类而论会之,观其先后而逆顺之,体其宜而节文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后复以教。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
春秋战国诸子的终极目标在于教化,他们自己琢磨道理,以及给大家讲道理用的资源有二。
一,《诗》《书》等典籍。
二,传说,故事,史书纪录。
第一点
《上博一·孔子诗论》作者主要是在自己琢磨道理,从民歌里琢磨出其中反映的人性,有了人性这个理论高度的认识,再去教化应该容易一些。比如从《葛覃》中发现人们不只停留在美好事物表面而一定会追本溯源,赞美葛乃是因为看到了葛做的布很好,赞美后稷乃是因为看到了他的后代文王武王的牛掰。
《緇衣》则多讲君子应当如何如何,偏重教育作用。有时候讲一句道理,引用相关的一句《诗》又引用一句《书》,正是上引的“比其类而论会之”的教育方法。
第二点
《左传》,上博简中那些历史人物的事,几乎都是寓教于乐的讲故事,目的还是在教化而不是史实本身。清华简是不是有些偏重史实,有待观察。
这些寄予着前哲教化理想的文献,读起来确实美好动人。其实,除了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状况以及自己的生活应该也是乱糟糟的。就像今天,不管社会与自己的生活怎样,幸或不幸,大家还是会构建其各自的精神世界,都很精彩。
到了秦代,不允许大家有言论有精神世界,用法律条文生硬地取代了之前的各种理想,确实太残暴了。
道也者,群物之道也。凡道,心述为主。道四述也,唯人道为可道也。其三述者,道之而已。《诗》、《书》、《礼》、《乐》,其始出也皆生于人。《诗》,有为为之也。《书》,有为言之也。《礼》、《乐》,有为举之也。圣人比其类而论会之,观其先后而逆顺之,体其宜而节文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后复以教。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
春秋战国诸子的终极目标在于教化,他们自己琢磨道理,以及给大家讲道理用的资源有二。
一,《诗》《书》等典籍。
二,传说,故事,史书纪录。
第一点
《上博一·孔子诗论》作者主要是在自己琢磨道理,从民歌里琢磨出其中反映的人性,有了人性这个理论高度的认识,再去教化应该容易一些。比如从《葛覃》中发现人们不只停留在美好事物表面而一定会追本溯源,赞美葛乃是因为看到了葛做的布很好,赞美后稷乃是因为看到了他的后代文王武王的牛掰。
《緇衣》则多讲君子应当如何如何,偏重教育作用。有时候讲一句道理,引用相关的一句《诗》又引用一句《书》,正是上引的“比其类而论会之”的教育方法。
第二点
《左传》,上博简中那些历史人物的事,几乎都是寓教于乐的讲故事,目的还是在教化而不是史实本身。清华简是不是有些偏重史实,有待观察。
这些寄予着前哲教化理想的文献,读起来确实美好动人。其实,除了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状况以及自己的生活应该也是乱糟糟的。就像今天,不管社会与自己的生活怎样,幸或不幸,大家还是会构建其各自的精神世界,都很精彩。
到了秦代,不允许大家有言论有精神世界,用法律条文生硬地取代了之前的各种理想,确实太残暴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