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龙应台《目送》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传习录》
很快便读完了这本《目送》,这是继《亲爱的安德烈》之后,读过的第二本龙应台的书。很喜欢她的文字,淡淡的细腻,轻柔的笔触,却总能打动人内心最柔弱最深藏的情绪。
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有许多的“基础课程”,面对亲人死亡是其中一种。很多年前听到过一句话:死者无知啊,痛的是活着的人!一直印象深刻。三毛也曾说过,她不死,只要她爱着的人有一个尚在人世,她便不能死去,连神也不能夺去她的性命,想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然而,生命有数,我们无法左右,所以作者“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面对疾病,尤其是面对可能缠绕一生的慢性疾病,仿佛更能体会作者的那句话: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也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
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是“伤逝”和“舍”,然而,再多的遗憾与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与伤口,带着爱和释怀去与生命和解。
感触最多的恐怕便是作者关于母亲的叙述了。八十多岁的老人,像个孩子似地惶惑无助,记不得自己的亲人,甚至记不得自己。说话经常断片儿,不停的重复说过的话,走路颤颤巍巍,时常小心翼翼,就连说话也是怯怯的,读着都让人心疼,读着就想起了自己的亲人。
我们处在最理直气壮的年龄,不依赖,不顺从。父母的叮咛,我们一顺嘴便能顶回去;如果我们有孩子,他们年龄还小,心情不爽时或许还会训斥几句。可是,当我们老了呢?是不是也像作者的父母那样,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活的战战兢兢?
不要忤逆父母,即使你认为他们有多不理解你。请我们,对父母温柔。
————王阳明 《传习录》
很快便读完了这本《目送》,这是继《亲爱的安德烈》之后,读过的第二本龙应台的书。很喜欢她的文字,淡淡的细腻,轻柔的笔触,却总能打动人内心最柔弱最深藏的情绪。
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有许多的“基础课程”,面对亲人死亡是其中一种。很多年前听到过一句话:死者无知啊,痛的是活着的人!一直印象深刻。三毛也曾说过,她不死,只要她爱着的人有一个尚在人世,她便不能死去,连神也不能夺去她的性命,想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然而,生命有数,我们无法左右,所以作者“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面对疾病,尤其是面对可能缠绕一生的慢性疾病,仿佛更能体会作者的那句话: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也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
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是“伤逝”和“舍”,然而,再多的遗憾与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与伤口,带着爱和释怀去与生命和解。
感触最多的恐怕便是作者关于母亲的叙述了。八十多岁的老人,像个孩子似地惶惑无助,记不得自己的亲人,甚至记不得自己。说话经常断片儿,不停的重复说过的话,走路颤颤巍巍,时常小心翼翼,就连说话也是怯怯的,读着都让人心疼,读着就想起了自己的亲人。
我们处在最理直气壮的年龄,不依赖,不顺从。父母的叮咛,我们一顺嘴便能顶回去;如果我们有孩子,他们年龄还小,心情不爽时或许还会训斥几句。可是,当我们老了呢?是不是也像作者的父母那样,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活的战战兢兢?
不要忤逆父母,即使你认为他们有多不理解你。请我们,对父母温柔。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