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编辑部精选8月书单
《南方都市报》编辑部精选8月书单
柳中原/文 2015-8-30 7:54:43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编辑部从近期出版的新著中精选了十本好书,供读者采择。南都书单将于每月月底推出。
一、社科
1、《道德的起源:美德、利他、羞耻的演化》,(美)克里斯托弗·博姆著,贾拥民、傅瑞荣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版,69 .00元。
由人类学家而非伦理学家来探讨道德的问题,是这本书吸引人的特点所在。从达尔文代到现在,生物学家一直在努力探寻人类的道德意识的起源。在这本书里,克里斯托弗·博姆提出,人类的道德可能是伴随着狩猎大型猎物演化而来。在采猎社会,生存的本质归结为一点:不合作,即死亡。他写道:“在狩猎-采集者社会中,慷慨之心以及随之而来的利他主义行为是合作之轮的润滑剂。”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对人类的道德前景也作了展望,结果如何?不怎么乐观。(高远)
2、《匠人》,(美)理查德·桑内特著,李继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7月版,45 .00元。
讲述手工艺匠人及其家族的命运故事,通过手艺人的生活变迁折射时代变迁。书里写了十五位匠人的故事,他们都是申村的居民,他们的故事并不是各自独立,而是彼此串联,息息相关。书中时时流露出来的凋敝让人酸楚,这凋敝却正是每一个“故乡”相同的命运—故乡正在消逝。值得一提的是,《匠人》是一本装帧精美的书:木刻的封面,裸书脊,跨页,涂了墨的毛边…… (郑焉乾)
二、历史
3、《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许倬云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 15年5月版,48 .00元。
许倬云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华夏/中国”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因此,从体例上说,本书并不着重对史实和历史细节的叙述,更多是作者“大历史观”的表述。作者在现代国家理论框架下对“中国”元概念的建构与分析,很多观点很精彩。(郑焉乾)
4、《古典学术史》(上下卷),(德)鲁道夫·普法伊费尔著,刘军、张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版,103 .00元。
鲁道夫·普法伊费尔的文风,是德国传统学者的文风,比较清晰,也比较干巴。该书上卷叙述了公元前8世纪到希腊化时代末期的希腊诗人与学者,在古典学术史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下卷则是关于1300年到1850年间的西方古典学演变的。作者通过征引大量原始文献、手稿等一手材料,并在结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两千多年的古典学发展历程。私人认为,下卷对中国学人的用处更大一些。(高远)
三、科学
5、《图灵的大教堂:数字宇宙开启智能时代》,(美)乔治·戴森著,盛杨灿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7月版,89 .90元。
出现在书名中的是图灵,而实际的主角却是冯·诺依曼。在这本书里,乔治·戴森(同为科学家、科普作家的弗里曼·戴森的儿子)详细叙述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的制造过程,其核心人物是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的冯·诺依曼。来自匈牙利的科技奇才冯·诺依曼在这本书中简直又被“神化”了,他的脑子实在太快、太好用了,有人说,他不大分辨得出非常优秀的人与相对优秀的人之间的差别,因为对他来说,他们的领会速度都太慢了,所以那点差别也就不重要了。乔治·戴森对第一台计算机发明建造史的讲述极其详尽,用的术语也极多,读者要一定要耐着性子往下读,因为尽管这个中译本生硬之处不少,可是若直接去读英文版,也未必能轻松看懂。(刘铮)
四、小说
6、《琴腔》,常小琥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4月版,38 .00元。
《琴腔》是一部让人惊艳的小说。这种惊艳不仅仅在于作者常小琥对梨园行种种技艺精准当行的描述,对小说人物不动声色的描写;也不仅仅在于小说洋溢着的情调,作者笔下古旧的京剧艺术以及附着其上的精气神正无可奈何地消逝;更重要的是,小说透露出一种典型的中国味道,中国化的语言、中国化的小说叙述、中国化的人物和中国化的精气神。而这,恰恰是中国当代小说久违了的一种气质。(郑焉乾)
五、文集
7、《邓云乡集》,中华书局2015年6月版。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所出版的邓云乡集,其校对质量颇为读书人所批评。最近中华重版,就装帧来说,可谓各有过人之处,此版在河北教育的基础上整理,虽有小误,就一套大书而言,大醇小疵而已。邓先生自称杂家,其作品属于掌故一类。他大力撰述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笔下的人物风景,尚属旧识,在商品大潮奔来之前,这些文章不仅仅是休闲读物,而实在是有记录的价值。经过二十多年的淘洗,如今更显示出这些记录的珍贵。(易大经)
六、文学
8、《文学的世界共和国》,(法)帕斯卡尔·卡萨诺瓦著,罗国祥、陈新丽、赵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版,68 .00元。
此书的书名翻译得不大妥当,译成《全球的文人共和国》也许更好些。所谓“文人共和国”是文人共同体的意思。帕斯卡尔·卡萨诺瓦的观点是,在19世纪,文人共同体就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了,而从地理角度上讲,这个共同体又有“中心”与“边缘”之别。比如,巴黎就是文学的“首都”,而那些欧洲小国就是文学的“边疆”。在“边疆”的小作者们既向往“首都”,又代表了一类反抗中心的力量。“民族性”与“世界性”、“本土化”与“全球化”,早就纠缠在一起,分也分不开了。这是一部在近年所谓“世界文学”理论界有影响的著作,可惜中译本质量一般,译者储备的文学知识似乎很不够用。(刘铮)
七、艺术
9、《竹墨留青》,王世襄著,三联书店2015年7月版,42 .00元。
王世襄先生写给常州一位农民竹刻家范遥青先生的信,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止于王老去世前两年(2007)。竹刻是王老喜爱的一门中国传统艺术,他关注这个日渐衰微的行业,更大力提携和指点竹刻艺人,范遥青只是其中一位。读其信,不仅为他高超的艺术见解所折服,更折服于老一辈大家无私的胸怀和风范。(易大经)
八、港版
10、《唐家王朝—改变中国的十二位香山子弟》,(英)马克·奥尼尔著,张琨译,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港币128 .00元。
两年前,马克·奥尼尔循着祖父的足迹,推出其祖父的传记《闯关东的爱尔兰人》,让人惊讶于他对历史资料的谨慎使用,以及他对历史现场的努力还原。在这本《唐家王朝》中,他着力做的,是对一个多世纪前从偏僻的香山农村走出去的12位香山子弟所做的集体传记,包括中国第一位留学生容闳,民国第一位总理唐绍仪,清华第一任校长唐国安,以及先施百货创办人马应彪等商业巨子。从地理上看,这十二位人物中,有十位是从现今的珠海唐家湾狭小一地走出去的寒门子弟,但他们最终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无论是、教育还是商业领域,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的确是个令人惊讶的现象。马克·奥尼尔的可贵之处,并不止于他对这十二位历史名人的复述,而是在行文的平实和冷静当中,充分显示了他路透社记者的职业功底,有许多资料是他多方搜集后的第一次呈现,他还亲到当地询问采访,仿佛历史厚重感在现实中的鲜活回声。此书的价值,对于只存其名而文字不彰的马应彪、蔡昌等商业巨子而言,尤其有着历史钩沉的意义。
文章地址 http://www.ilucking.com/zixun/shuye-2893/
柳中原/文 2015-8-30 7:54:43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编辑部从近期出版的新著中精选了十本好书,供读者采择。南都书单将于每月月底推出。
一、社科
1、《道德的起源:美德、利他、羞耻的演化》,(美)克里斯托弗·博姆著,贾拥民、傅瑞荣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版,69 .00元。
由人类学家而非伦理学家来探讨道德的问题,是这本书吸引人的特点所在。从达尔文代到现在,生物学家一直在努力探寻人类的道德意识的起源。在这本书里,克里斯托弗·博姆提出,人类的道德可能是伴随着狩猎大型猎物演化而来。在采猎社会,生存的本质归结为一点:不合作,即死亡。他写道:“在狩猎-采集者社会中,慷慨之心以及随之而来的利他主义行为是合作之轮的润滑剂。”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对人类的道德前景也作了展望,结果如何?不怎么乐观。(高远)
2、《匠人》,(美)理查德·桑内特著,李继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7月版,45 .00元。
讲述手工艺匠人及其家族的命运故事,通过手艺人的生活变迁折射时代变迁。书里写了十五位匠人的故事,他们都是申村的居民,他们的故事并不是各自独立,而是彼此串联,息息相关。书中时时流露出来的凋敝让人酸楚,这凋敝却正是每一个“故乡”相同的命运—故乡正在消逝。值得一提的是,《匠人》是一本装帧精美的书:木刻的封面,裸书脊,跨页,涂了墨的毛边…… (郑焉乾)
二、历史
3、《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许倬云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 15年5月版,48 .00元。
许倬云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华夏/中国”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因此,从体例上说,本书并不着重对史实和历史细节的叙述,更多是作者“大历史观”的表述。作者在现代国家理论框架下对“中国”元概念的建构与分析,很多观点很精彩。(郑焉乾)
4、《古典学术史》(上下卷),(德)鲁道夫·普法伊费尔著,刘军、张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版,103 .00元。
鲁道夫·普法伊费尔的文风,是德国传统学者的文风,比较清晰,也比较干巴。该书上卷叙述了公元前8世纪到希腊化时代末期的希腊诗人与学者,在古典学术史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下卷则是关于1300年到1850年间的西方古典学演变的。作者通过征引大量原始文献、手稿等一手材料,并在结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两千多年的古典学发展历程。私人认为,下卷对中国学人的用处更大一些。(高远)
三、科学
5、《图灵的大教堂:数字宇宙开启智能时代》,(美)乔治·戴森著,盛杨灿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7月版,89 .90元。
出现在书名中的是图灵,而实际的主角却是冯·诺依曼。在这本书里,乔治·戴森(同为科学家、科普作家的弗里曼·戴森的儿子)详细叙述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的制造过程,其核心人物是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的冯·诺依曼。来自匈牙利的科技奇才冯·诺依曼在这本书中简直又被“神化”了,他的脑子实在太快、太好用了,有人说,他不大分辨得出非常优秀的人与相对优秀的人之间的差别,因为对他来说,他们的领会速度都太慢了,所以那点差别也就不重要了。乔治·戴森对第一台计算机发明建造史的讲述极其详尽,用的术语也极多,读者要一定要耐着性子往下读,因为尽管这个中译本生硬之处不少,可是若直接去读英文版,也未必能轻松看懂。(刘铮)
四、小说
6、《琴腔》,常小琥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4月版,38 .00元。
《琴腔》是一部让人惊艳的小说。这种惊艳不仅仅在于作者常小琥对梨园行种种技艺精准当行的描述,对小说人物不动声色的描写;也不仅仅在于小说洋溢着的情调,作者笔下古旧的京剧艺术以及附着其上的精气神正无可奈何地消逝;更重要的是,小说透露出一种典型的中国味道,中国化的语言、中国化的小说叙述、中国化的人物和中国化的精气神。而这,恰恰是中国当代小说久违了的一种气质。(郑焉乾)
五、文集
7、《邓云乡集》,中华书局2015年6月版。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所出版的邓云乡集,其校对质量颇为读书人所批评。最近中华重版,就装帧来说,可谓各有过人之处,此版在河北教育的基础上整理,虽有小误,就一套大书而言,大醇小疵而已。邓先生自称杂家,其作品属于掌故一类。他大力撰述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笔下的人物风景,尚属旧识,在商品大潮奔来之前,这些文章不仅仅是休闲读物,而实在是有记录的价值。经过二十多年的淘洗,如今更显示出这些记录的珍贵。(易大经)
六、文学
8、《文学的世界共和国》,(法)帕斯卡尔·卡萨诺瓦著,罗国祥、陈新丽、赵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版,68 .00元。
此书的书名翻译得不大妥当,译成《全球的文人共和国》也许更好些。所谓“文人共和国”是文人共同体的意思。帕斯卡尔·卡萨诺瓦的观点是,在19世纪,文人共同体就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了,而从地理角度上讲,这个共同体又有“中心”与“边缘”之别。比如,巴黎就是文学的“首都”,而那些欧洲小国就是文学的“边疆”。在“边疆”的小作者们既向往“首都”,又代表了一类反抗中心的力量。“民族性”与“世界性”、“本土化”与“全球化”,早就纠缠在一起,分也分不开了。这是一部在近年所谓“世界文学”理论界有影响的著作,可惜中译本质量一般,译者储备的文学知识似乎很不够用。(刘铮)
七、艺术
9、《竹墨留青》,王世襄著,三联书店2015年7月版,42 .00元。
王世襄先生写给常州一位农民竹刻家范遥青先生的信,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止于王老去世前两年(2007)。竹刻是王老喜爱的一门中国传统艺术,他关注这个日渐衰微的行业,更大力提携和指点竹刻艺人,范遥青只是其中一位。读其信,不仅为他高超的艺术见解所折服,更折服于老一辈大家无私的胸怀和风范。(易大经)
八、港版
10、《唐家王朝—改变中国的十二位香山子弟》,(英)马克·奥尼尔著,张琨译,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港币128 .00元。
两年前,马克·奥尼尔循着祖父的足迹,推出其祖父的传记《闯关东的爱尔兰人》,让人惊讶于他对历史资料的谨慎使用,以及他对历史现场的努力还原。在这本《唐家王朝》中,他着力做的,是对一个多世纪前从偏僻的香山农村走出去的12位香山子弟所做的集体传记,包括中国第一位留学生容闳,民国第一位总理唐绍仪,清华第一任校长唐国安,以及先施百货创办人马应彪等商业巨子。从地理上看,这十二位人物中,有十位是从现今的珠海唐家湾狭小一地走出去的寒门子弟,但他们最终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无论是、教育还是商业领域,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的确是个令人惊讶的现象。马克·奥尼尔的可贵之处,并不止于他对这十二位历史名人的复述,而是在行文的平实和冷静当中,充分显示了他路透社记者的职业功底,有许多资料是他多方搜集后的第一次呈现,他还亲到当地询问采访,仿佛历史厚重感在现实中的鲜活回声。此书的价值,对于只存其名而文字不彰的马应彪、蔡昌等商业巨子而言,尤其有着历史钩沉的意义。
文章地址 http://www.ilucking.com/zixun/shuye-2893/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