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9月刊是时尚业风向标,我们来告诉你今年风向吹到哪
9 月将至,时尚行业的风向标——9 月刊已经在全球各地陆续上架。除了率先曝光的各家封面女郎,杂志内页传递出更多信号。
《好奇心日报》记者分别查阅了 2013、2014、2015 三年,美国、英国、法国和中国最重要的时尚杂志 9 月刊,包括《VOGUE》,《ELLE》,《GQ》,《时尚芭莎》等近 20 本。
我们发现,2015 年 9 月刊,绝大部分时尚杂志都出现了广告页数的下滑,幅度在 5% 左右,行业景气度不佳;广告投放方面,隶属奢侈品集团旗下,历史悠久、行业顶尖的那些“大品牌”表现极为稳定,几乎看不出什么波动;而那些独立的小品牌、设计师品牌,一两年之间,表现往往判若两人;这些印刷时尚杂志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互联网焦虑症”,他们为品牌广告印上了二维码、网址、Twitter 账号,同时吆喝起自己的线上媒体平台……
执意闯荡时尚圈的 Apple Watch,在全球投放了一模一样的广告,设计、页数、甚至在杂志里的位置都保持一致,来势汹汹。
8 月末,股灾蔓延全球,人们的担忧不断加剧。经济下滑和互联网的冲击,是整个时尚行业,也是时尚杂志 9 月刊面对的最大挑战。
大品牌异乎寻常地抗跌
9 月刊是杂志和广告客户最重视的一期,通常足以为各个角色全年的市场表现定调。
我们重点查阅了 9 月刊包括封面折页、封底在内的前 10 个广告。粗略一看,不同年份、不同国家的时尚杂志几乎“撞脸”,一些老字号大品牌出现在几乎每一本有影响力的时尚杂志上。
最“固执”的当属 Dior,不分年份,不分杂志,也不分语言版本,他们总是 9 月刊上第一或者第二个出现的品牌,份量也很重。Chanel 作派类似,如果不在前排跨页,就很可能出现在封底,总之,非要最昂贵、最彰显身份的位置不可。
爱抢前页的品牌还有:Louis Vuitton, Gucci,Prada,Ralph Lauren,Dolce&Gabbana 和 Giorgio Armani 等。他们出现在几乎每一本杂志,以及每一年的的 9 月刊上,先后顺序可能有所变化,但从不缺席。
封面折页是杂志最贵的广告位,中文版的《VOGUE》封面折页广告价格高达人民币 120 万元,英国《VOGUE》封面折页的价格是普通页面的 4 倍多,封底的 3 倍多。2015 年 LV 揽下了《Harper’s Bazaar》 9月刊的封面折页广告,2014 和 2015 年,我们查阅的英国其它 9 月刊的封面折页都是 Ralph Lauren。
大品牌中,爱马仕特立独行,历来不出现在前几页,而是在各路 9 月刊的前三分之一位置出现,占去 4 页,也从不缺席。
表现略有些“异常”的是 Gucci,2015 年 9 月刊的投放力度比以往更大。去年到今年早些时候,Gucci 饱受高层动荡的困扰,业绩滑坡,质疑声不断。而在年中,打折清仓“重启”品牌之后,开云集团为品牌投注巨大心血,力挺新任创意总监 Alessandro Michele,通过纽约大秀,积极的市场活动,力图扭转颓势。
放眼全球 9 月刊,Alessandro Michele 执掌的,洒满鲜艳花朵的 Gucci 新广告俯拾皆是。在一些 9 月刊上,Gucci 的广告不仅出现在靠前的位置,篇幅还达到 6 页之多。在美国版的《Esquire》9 月刊上,Gucci 抢了封底。
谁都会遇到危机,但不是所有品牌都像 Gucci 一样,背后有实力雄厚的集团力撑。即使业绩不好,也敢于大手笔投入市场推广,将品牌拉出泥潭。如果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品牌呢?没有大树可以倚靠,业绩滑坡之下还舍得花钱砸 9 月刊吗?
2015 年上半年,LVMH 集团增长 9%,开云集团增长 8%,历峰也微增 2%。虽然全行业愁云笼罩,大集团仍然表现出了超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他们在广告投放上丝毫没有手软。
小品牌惨遭洗牌
年景好,品牌势头好的情况下,一些小品牌也愿意在时尚大刊砸广告。毕竟和Chanel、Louis Vuitton 们出现在同一本刊里,能拉高品牌形象定位,给顾客留下好印象。
以《VOGUE》中文版 2013 年 9 月刊为例,占去一两页广告的品牌还有这些:鄂尔多斯旗下高端品牌 1436;李嘉欣代言的,知名度不高的珠宝品牌 Derain 迪韵·沃尔弗斯,名叫 DVP 的“超级过膝靴”,意大利鞋履品牌 Braccialini,手袋品牌 Powerland 等。
这些广告往往只是一次性的,到了 2015 年 9 月刊,我们发现《VOGUE》同样留了一些空间给这样的品牌,但主角几乎全换了,比如瑞典女装 AKRIS、意大利女装 Blumarine,以及中国制鞋品牌太平鸟等。
作为“时尚圣经”,《VOGUE》虽然门槛高,但并不绝对封闭,那些“小品牌”即使知名度不高,实力有限,仍然有机会争取到露脸的机会。但他们很难成为“常客”,一旦经济波动,或者企业战略出现问题,他们就会被“雨打风吹去”。登上《VOGUE》9 月刊的此类“小品牌”,最近几年数量上也有所减少。
如果说在《VOGUE》上露脸是为了面子、品牌形象,在中国时尚杂志上投广告,似乎更切合实际一些,因为广告价格有着明显的差距。因而我们在《时尚芭莎》和《时尚先生》杂志上,看到了郎姿、Cindy Chao、七匹狼这样的中国品牌广告。
小品牌表现不稳定的情况是世界性的。Donna Karan 在 2014 年在英国版的《VOGUE》和《ELLE》共投了 3 页广告,包括一页封底。今年 7 月,Donna Karan 辞去了品牌首席设计师一职,Donna Karan 也缺席了各时尚杂志的广告页面。副线DKNY 的广告投放量也有所下降,从去年的 8 页下滑到 5 页。
英国的高端夹克品牌 Belstaff 在 2014 年四本 9 月刊都有投放,今年却什么也没有。今年 6 月,Belstaff 在接受英国媒体的采访时表示公司的市场策略将从线下向线上转移,并将着重于移动终端的广告投入。
比起财力雄厚的“大品牌”,“小品牌”们对广告预算更为精打细算,他们更看重广告对销售的直接拉动,不会一掷千金只为了传播一下品牌精神。如果手头紧了,他们索性就不投了。
“非常有钱”的快时尚在广告投放上“极度吝啬”
2015 年,全球经济风雨飘摇。奢侈品牌承受重重压力,害得历峰集团老板鲁珀特都坦言自己在夜里辗转反侧,担心中产阶级没钱花,担心超级富豪们不好意思炫富。
快时尚却风景独好,便宜而不失时髦的定位在全球都收获了热捧。由于吸引了大量客流,快时尚在中国大中城市得到了最好的铺位,最优的待遇,风头盖过奢侈品牌。不久前,Zara 的市值冲破 1000 亿美元,甚至超越了 Nike,老板奥尔特加因此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富豪。
如此有钱的快时尚,在广告投放上一定也是大手笔吧?那么 Zara 在全球 9 月刊上投放了多少广告呢?
答案是:一页也没有!
翻遍了全球各地的时尚 9 月刊,Zara 真的连影子都没有。熟悉这个品牌的人都知道,Zara 早就将不投广告定为自己一项策略。说到推广,他们更愿意通过开店接近顾客,用店铺来营销,扮演实体广告牌的角色。广告这个钱,Zara 是打定主意要省下来的。
和 Zara 相似,H&M 和优衣库今年的业绩都非常不错,纷纷发布两位数增长的季度财报。虽然没有 Zara 那么极端,H&M 和优衣库在 9 月刊上的投放也极为克制。在美国版《ELLE》和《VOGUE》上,优衣库和 H&M 各投了两页的简朴广告,位置比较靠后,和今年坏消息不断的 GAP 投放差不多。多个中文版时尚杂志上,快时尚们要么买下区区两页,要么完全不投。
英国的情况差不多,9 月刊上略有一些英国本土的牌子,如 Topshop、River Island、Russell & Bromley,Topman 在今年取消了广告投放。
快时尚为什么不爱在 9 月刊投广告?
快时尚毛利率低,销量惊人,从集团层面来看,不缺钱。只是对于时尚大刊来说,快时尚与之契合度有限。大刊向来雍容华贵,甚至纸醉金迷,特别是前页的广告,讲究冲击力,目的是加深读者印象,传递品牌精神,淡化销售意图。快时尚追求的是功能性,产品要实穿,价格便宜。有时候 H&M 甚至老老实实地把价格标在户外广告上,急于诱惑顾客刷卡。
因而,时尚大刊对于快时尚来说,只要稍稍混个脸熟,让读者感到快时尚也是时髦的,就可以了。快时尚没太多的品牌精神可以传达,不想在销售之前兜那么多圈子。另一方面,快时尚对户外广告、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的投入,就是另一番思路了。
最拼的亚洲时尚品牌来自爱茉莉太平洋
在美国版的《Elle》9 月刊上,包括香水、护肤品、彩妆、染发剂、指甲油、洗护用品在内的化妆品广告,占广告总量约 22%。其他 9 月刊的化妆品广告表现有所差异,但在女刊中,化妆品广告的占比都大约在五分之一。
CHANEL、Clarins、La Prairie 这些化妆品牌是 9 月刊是常客,但规模不算很大,剩下化妆品广告几乎被欧莱雅、雅诗兰黛两大化妆品集团瓜分。欧莱雅旗下的兰蔻、巴黎欧莱雅、Giorgio Armani 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品牌。巴黎欧莱雅更是会在同一本 9 月刊的前前后后出现三次以上,不仅有各种单品的硬广,还有不少与编辑内容相融合的策划。而雅诗兰黛旗下的倩碧和雅诗兰黛则是最大广告主,LA MER 也有所出现,投放量略少一些。
今年大规模剥离美妆品牌,并被欧莱雅 CEO 安巩评价为“是件好事”的宝洁,几乎要退出时尚圈,成为一个为主妇服务的清洁用品公司了。在美国几本 9 月刊上,宝洁投放了玉兰油和沙宣的广告,挽回了些许颜面。
说到全球排名靠前的化妆品集团,现在还不能忘了资生堂。在欧美版的时尚 9 月刊上,资生堂都只有两页的投放,彻底被欧莱雅们压垮。在中文版 9 月刊上,资生堂最近几年投放了一些欧珀莱品牌的广告,这也是这个行动缓慢、饱受质疑的化妆品巨头,在中国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
令人惊讶的是韩国化妆品,上升势头迅猛的爱茉莉太平洋集团在美国版 9 月刊上投放了旗下最高端品牌雪花秀的广告,这一品牌在中文版《VOGUE》上更是以不同方式出现了三次,每处两页。在美国杂志里,爱茉莉旗下品牌兰芝气垫 BB 霜的广告用的是美国白人模特,创意风格也更贴近美国,可能韩国明星宋慧乔还不足以吸引美国粉丝。
在时尚圈,化妆品是“入门级”的品类,单价便宜。比起时装、皮具、珠宝、腕表、汽车……进入门槛比较低。在全球时尚核心城市,9 月刊上仅有的亚洲品牌都是来自化妆品,亚洲时装品牌除了优衣库之外全军覆没。而中国品牌,连化妆品都没有露脸。中国仅有的存在感,来自于几位好不容易出人头地的中国模特。
互联网、智能成为时尚圈重要角色
英国、美国、中国……今年的《VOGUE》9 月刊不论哪个版本都有一个共同的大客户——Apple Watch。
动作整齐划一,每个版本的 9 月刊都插入了 12 页的硬纸板 Apple Watch 广告,页面略小于正常页,很难被读者忽略。从苹果把《VOGUE》各国主编请到发布会现场开始,成为时尚的一部分,他们做到了。
互联网的影响力无处不在,2015 年的 9 月刊比以往更迈出一大步。
法国时尚杂志上,品牌广告都突出了网站地址,大部分都是在线电商网站。法国《GQ》在中页和封底两处推荐自身网站,《VOGUE》推荐了自己的 iPad 版。
美国的 9 月刊上,有 eBay 的广告,还有亚马逊——一心想挤进时尚圈的电商巨头,还有一些电商 app 们。在英国的 9月刊里,老字号品牌如 Lanvin、Salvatore Ferragamo、Versace 都在广告页面中标明了可以买到品牌正品的电商平台。
之前一度对电商较为排斥的 Fendi 在今年 3 月推出了欧洲多个国家的在线购物平台,今夏又新推了美国版购物网站。去年 Fendi 的所有广告都只有一个网站链接,今年的广告都在网址前加上了“Shop”字样。
比较 2014 和 2015 年 9 月刊,越来越多的品牌在广告页面上加上了如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Pinterest 等社交网络账号,以此增加跟读者在线上的互动。当然你还会看到很多广告页面上印有二维码。
世道变了吗?奢侈品牌们各显神通,就是为了让你不去实体店也买到他们的正品。而这些印刷的时尚杂志们,争先恐后地告诉你这一点!
杂志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最近的 9 月刊上都有他们对自身线上平台的大力推荐,不论是 app,网站还是官方账号。这一节奏在全球几乎是同步的。
又是一年9月,时尚圈的老牌贵族们坚守着“阶层”,不论环境如何变化,都将品牌形象视若珍宝。他们始终是 9 月刊的老朋友,他们仍然引领着潮流,赚走最多的钱。
但时尚圈不是凝固的,经济气候轮回,互联网新贵的崛起,都在一点一点带来改变。而 9 月刊,一直是一面镜子。
《好奇心日报》记者分别查阅了 2013、2014、2015 三年,美国、英国、法国和中国最重要的时尚杂志 9 月刊,包括《VOGUE》,《ELLE》,《GQ》,《时尚芭莎》等近 20 本。
我们发现,2015 年 9 月刊,绝大部分时尚杂志都出现了广告页数的下滑,幅度在 5% 左右,行业景气度不佳;广告投放方面,隶属奢侈品集团旗下,历史悠久、行业顶尖的那些“大品牌”表现极为稳定,几乎看不出什么波动;而那些独立的小品牌、设计师品牌,一两年之间,表现往往判若两人;这些印刷时尚杂志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互联网焦虑症”,他们为品牌广告印上了二维码、网址、Twitter 账号,同时吆喝起自己的线上媒体平台……
![]() |
执意闯荡时尚圈的 Apple Watch,在全球投放了一模一样的广告,设计、页数、甚至在杂志里的位置都保持一致,来势汹汹。
8 月末,股灾蔓延全球,人们的担忧不断加剧。经济下滑和互联网的冲击,是整个时尚行业,也是时尚杂志 9 月刊面对的最大挑战。
大品牌异乎寻常地抗跌
9 月刊是杂志和广告客户最重视的一期,通常足以为各个角色全年的市场表现定调。
我们重点查阅了 9 月刊包括封面折页、封底在内的前 10 个广告。粗略一看,不同年份、不同国家的时尚杂志几乎“撞脸”,一些老字号大品牌出现在几乎每一本有影响力的时尚杂志上。
![]() |
最“固执”的当属 Dior,不分年份,不分杂志,也不分语言版本,他们总是 9 月刊上第一或者第二个出现的品牌,份量也很重。Chanel 作派类似,如果不在前排跨页,就很可能出现在封底,总之,非要最昂贵、最彰显身份的位置不可。
爱抢前页的品牌还有:Louis Vuitton, Gucci,Prada,Ralph Lauren,Dolce&Gabbana 和 Giorgio Armani 等。他们出现在几乎每一本杂志,以及每一年的的 9 月刊上,先后顺序可能有所变化,但从不缺席。
封面折页是杂志最贵的广告位,中文版的《VOGUE》封面折页广告价格高达人民币 120 万元,英国《VOGUE》封面折页的价格是普通页面的 4 倍多,封底的 3 倍多。2015 年 LV 揽下了《Harper’s Bazaar》 9月刊的封面折页广告,2014 和 2015 年,我们查阅的英国其它 9 月刊的封面折页都是 Ralph Lauren。
大品牌中,爱马仕特立独行,历来不出现在前几页,而是在各路 9 月刊的前三分之一位置出现,占去 4 页,也从不缺席。
表现略有些“异常”的是 Gucci,2015 年 9 月刊的投放力度比以往更大。去年到今年早些时候,Gucci 饱受高层动荡的困扰,业绩滑坡,质疑声不断。而在年中,打折清仓“重启”品牌之后,开云集团为品牌投注巨大心血,力挺新任创意总监 Alessandro Michele,通过纽约大秀,积极的市场活动,力图扭转颓势。
放眼全球 9 月刊,Alessandro Michele 执掌的,洒满鲜艳花朵的 Gucci 新广告俯拾皆是。在一些 9 月刊上,Gucci 的广告不仅出现在靠前的位置,篇幅还达到 6 页之多。在美国版的《Esquire》9 月刊上,Gucci 抢了封底。
谁都会遇到危机,但不是所有品牌都像 Gucci 一样,背后有实力雄厚的集团力撑。即使业绩不好,也敢于大手笔投入市场推广,将品牌拉出泥潭。如果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品牌呢?没有大树可以倚靠,业绩滑坡之下还舍得花钱砸 9 月刊吗?
2015 年上半年,LVMH 集团增长 9%,开云集团增长 8%,历峰也微增 2%。虽然全行业愁云笼罩,大集团仍然表现出了超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他们在广告投放上丝毫没有手软。
![]() |
![]() |
![]() |
小品牌惨遭洗牌
年景好,品牌势头好的情况下,一些小品牌也愿意在时尚大刊砸广告。毕竟和Chanel、Louis Vuitton 们出现在同一本刊里,能拉高品牌形象定位,给顾客留下好印象。
以《VOGUE》中文版 2013 年 9 月刊为例,占去一两页广告的品牌还有这些:鄂尔多斯旗下高端品牌 1436;李嘉欣代言的,知名度不高的珠宝品牌 Derain 迪韵·沃尔弗斯,名叫 DVP 的“超级过膝靴”,意大利鞋履品牌 Braccialini,手袋品牌 Powerland 等。
这些广告往往只是一次性的,到了 2015 年 9 月刊,我们发现《VOGUE》同样留了一些空间给这样的品牌,但主角几乎全换了,比如瑞典女装 AKRIS、意大利女装 Blumarine,以及中国制鞋品牌太平鸟等。
作为“时尚圣经”,《VOGUE》虽然门槛高,但并不绝对封闭,那些“小品牌”即使知名度不高,实力有限,仍然有机会争取到露脸的机会。但他们很难成为“常客”,一旦经济波动,或者企业战略出现问题,他们就会被“雨打风吹去”。登上《VOGUE》9 月刊的此类“小品牌”,最近几年数量上也有所减少。
如果说在《VOGUE》上露脸是为了面子、品牌形象,在中国时尚杂志上投广告,似乎更切合实际一些,因为广告价格有着明显的差距。因而我们在《时尚芭莎》和《时尚先生》杂志上,看到了郎姿、Cindy Chao、七匹狼这样的中国品牌广告。
小品牌表现不稳定的情况是世界性的。Donna Karan 在 2014 年在英国版的《VOGUE》和《ELLE》共投了 3 页广告,包括一页封底。今年 7 月,Donna Karan 辞去了品牌首席设计师一职,Donna Karan 也缺席了各时尚杂志的广告页面。副线DKNY 的广告投放量也有所下降,从去年的 8 页下滑到 5 页。
英国的高端夹克品牌 Belstaff 在 2014 年四本 9 月刊都有投放,今年却什么也没有。今年 6 月,Belstaff 在接受英国媒体的采访时表示公司的市场策略将从线下向线上转移,并将着重于移动终端的广告投入。
比起财力雄厚的“大品牌”,“小品牌”们对广告预算更为精打细算,他们更看重广告对销售的直接拉动,不会一掷千金只为了传播一下品牌精神。如果手头紧了,他们索性就不投了。
“非常有钱”的快时尚在广告投放上“极度吝啬”
2015 年,全球经济风雨飘摇。奢侈品牌承受重重压力,害得历峰集团老板鲁珀特都坦言自己在夜里辗转反侧,担心中产阶级没钱花,担心超级富豪们不好意思炫富。
快时尚却风景独好,便宜而不失时髦的定位在全球都收获了热捧。由于吸引了大量客流,快时尚在中国大中城市得到了最好的铺位,最优的待遇,风头盖过奢侈品牌。不久前,Zara 的市值冲破 1000 亿美元,甚至超越了 Nike,老板奥尔特加因此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富豪。
如此有钱的快时尚,在广告投放上一定也是大手笔吧?那么 Zara 在全球 9 月刊上投放了多少广告呢?
答案是:一页也没有!
翻遍了全球各地的时尚 9 月刊,Zara 真的连影子都没有。熟悉这个品牌的人都知道,Zara 早就将不投广告定为自己一项策略。说到推广,他们更愿意通过开店接近顾客,用店铺来营销,扮演实体广告牌的角色。广告这个钱,Zara 是打定主意要省下来的。
![]() |
![]() |
![]() |
和 Zara 相似,H&M 和优衣库今年的业绩都非常不错,纷纷发布两位数增长的季度财报。虽然没有 Zara 那么极端,H&M 和优衣库在 9 月刊上的投放也极为克制。在美国版《ELLE》和《VOGUE》上,优衣库和 H&M 各投了两页的简朴广告,位置比较靠后,和今年坏消息不断的 GAP 投放差不多。多个中文版时尚杂志上,快时尚们要么买下区区两页,要么完全不投。
英国的情况差不多,9 月刊上略有一些英国本土的牌子,如 Topshop、River Island、Russell & Bromley,Topman 在今年取消了广告投放。
快时尚为什么不爱在 9 月刊投广告?
快时尚毛利率低,销量惊人,从集团层面来看,不缺钱。只是对于时尚大刊来说,快时尚与之契合度有限。大刊向来雍容华贵,甚至纸醉金迷,特别是前页的广告,讲究冲击力,目的是加深读者印象,传递品牌精神,淡化销售意图。快时尚追求的是功能性,产品要实穿,价格便宜。有时候 H&M 甚至老老实实地把价格标在户外广告上,急于诱惑顾客刷卡。
因而,时尚大刊对于快时尚来说,只要稍稍混个脸熟,让读者感到快时尚也是时髦的,就可以了。快时尚没太多的品牌精神可以传达,不想在销售之前兜那么多圈子。另一方面,快时尚对户外广告、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的投入,就是另一番思路了。
最拼的亚洲时尚品牌来自爱茉莉太平洋
在美国版的《Elle》9 月刊上,包括香水、护肤品、彩妆、染发剂、指甲油、洗护用品在内的化妆品广告,占广告总量约 22%。其他 9 月刊的化妆品广告表现有所差异,但在女刊中,化妆品广告的占比都大约在五分之一。
CHANEL、Clarins、La Prairie 这些化妆品牌是 9 月刊是常客,但规模不算很大,剩下化妆品广告几乎被欧莱雅、雅诗兰黛两大化妆品集团瓜分。欧莱雅旗下的兰蔻、巴黎欧莱雅、Giorgio Armani 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品牌。巴黎欧莱雅更是会在同一本 9 月刊的前前后后出现三次以上,不仅有各种单品的硬广,还有不少与编辑内容相融合的策划。而雅诗兰黛旗下的倩碧和雅诗兰黛则是最大广告主,LA MER 也有所出现,投放量略少一些。
今年大规模剥离美妆品牌,并被欧莱雅 CEO 安巩评价为“是件好事”的宝洁,几乎要退出时尚圈,成为一个为主妇服务的清洁用品公司了。在美国几本 9 月刊上,宝洁投放了玉兰油和沙宣的广告,挽回了些许颜面。
说到全球排名靠前的化妆品集团,现在还不能忘了资生堂。在欧美版的时尚 9 月刊上,资生堂都只有两页的投放,彻底被欧莱雅们压垮。在中文版 9 月刊上,资生堂最近几年投放了一些欧珀莱品牌的广告,这也是这个行动缓慢、饱受质疑的化妆品巨头,在中国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
令人惊讶的是韩国化妆品,上升势头迅猛的爱茉莉太平洋集团在美国版 9 月刊上投放了旗下最高端品牌雪花秀的广告,这一品牌在中文版《VOGUE》上更是以不同方式出现了三次,每处两页。在美国杂志里,爱茉莉旗下品牌兰芝气垫 BB 霜的广告用的是美国白人模特,创意风格也更贴近美国,可能韩国明星宋慧乔还不足以吸引美国粉丝。
![]() |
![]() |
![]() |
在时尚圈,化妆品是“入门级”的品类,单价便宜。比起时装、皮具、珠宝、腕表、汽车……进入门槛比较低。在全球时尚核心城市,9 月刊上仅有的亚洲品牌都是来自化妆品,亚洲时装品牌除了优衣库之外全军覆没。而中国品牌,连化妆品都没有露脸。中国仅有的存在感,来自于几位好不容易出人头地的中国模特。
互联网、智能成为时尚圈重要角色
英国、美国、中国……今年的《VOGUE》9 月刊不论哪个版本都有一个共同的大客户——Apple Watch。
动作整齐划一,每个版本的 9 月刊都插入了 12 页的硬纸板 Apple Watch 广告,页面略小于正常页,很难被读者忽略。从苹果把《VOGUE》各国主编请到发布会现场开始,成为时尚的一部分,他们做到了。
![]() |
![]() |
互联网的影响力无处不在,2015 年的 9 月刊比以往更迈出一大步。
法国时尚杂志上,品牌广告都突出了网站地址,大部分都是在线电商网站。法国《GQ》在中页和封底两处推荐自身网站,《VOGUE》推荐了自己的 iPad 版。
美国的 9 月刊上,有 eBay 的广告,还有亚马逊——一心想挤进时尚圈的电商巨头,还有一些电商 app 们。在英国的 9月刊里,老字号品牌如 Lanvin、Salvatore Ferragamo、Versace 都在广告页面中标明了可以买到品牌正品的电商平台。
之前一度对电商较为排斥的 Fendi 在今年 3 月推出了欧洲多个国家的在线购物平台,今夏又新推了美国版购物网站。去年 Fendi 的所有广告都只有一个网站链接,今年的广告都在网址前加上了“Shop”字样。
比较 2014 和 2015 年 9 月刊,越来越多的品牌在广告页面上加上了如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Pinterest 等社交网络账号,以此增加跟读者在线上的互动。当然你还会看到很多广告页面上印有二维码。
世道变了吗?奢侈品牌们各显神通,就是为了让你不去实体店也买到他们的正品。而这些印刷的时尚杂志们,争先恐后地告诉你这一点!
杂志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最近的 9 月刊上都有他们对自身线上平台的大力推荐,不论是 app,网站还是官方账号。这一节奏在全球几乎是同步的。
又是一年9月,时尚圈的老牌贵族们坚守着“阶层”,不论环境如何变化,都将品牌形象视若珍宝。他们始终是 9 月刊的老朋友,他们仍然引领着潮流,赚走最多的钱。
但时尚圈不是凝固的,经济气候轮回,互联网新贵的崛起,都在一点一点带来改变。而 9 月刊,一直是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