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立交
天河立交,四面伸出的道路分别通向我的一部分过去。往北,广州大道我高中上下学的公交线路。往东,天河城我在广州最熟悉的地方。往南,二沙岛我的初中。往西,环市东路我最早的家。我永远无法辨识哪个口通向那条路,因为它每个出口都同构式地相似,就像它们所通向的过去一样令人迷失。立交周围分布着众多烧烤摊,以及像我们这样在午夜前来寻找烧烤的人。我们是在记忆中展开地图的地理学家,在夜晚游荡的探险家,在城市中开展研究的博物学家。我们追寻烧烤摊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反叛(政府禁止烧烤摊),它密谋般的出现,以及它所相伴的夜间氛围。热带夏夜,路灯树影,花木暗香,阔叶树丛中隐藏着野性的诗意。
高架桥曾是广州领先全国的骄傲,全国人民曾惊叹广州能让汽车在天上开。这些野蛮生长的水泥道路是九十年代广州日新月异的城市化的记忆。而天河立交则是多条干道交汇之地,三层路网重叠纠缠。那垂直生长的混乱,在夜里颇有香港后现代的感觉,迷幻不真实。在那野蛮发展的年代,规划都以经济效益为考虑,导致了那年代所特有的不适合人体体验的城市空间。但它们却意外地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空间体验,一种人体穿行于冰冷硕大的工业尺度建筑环境中的游乐与孤独感。立交桥底的空间如此低矮、昏暗,大片裸露的水泥低悬头顶,让行人压抑、焦虑,不愿久留。而另一些人却在这阴暗与逼仄中找到了安身之所。他们是乞丐,拾荒者,无路可走无家可归的人群,因付不起房租而聚集于此,铺上睡席,找来锅碗瓢盆,在立交桥基上安顿下来。立交建筑的硕大体量与昏暗环境正好为它们提供了隐蔽与遮风挡雨的场所。这些人因为城市而产生,他们的生存被镶嵌在城市的运行中,作为边缘群体寄生在主流社会的暗面。然而他们却比"城市人"还城市,终日在城市街巷游走谋生,夜里睡在城市的建筑间,感受着城市的日夜。在城市心脏地带不为人知的角落与皱褶处,像蟑螂老鼠一样沉默地繁衍。这里是城市难以启齿的私处。在灰暗粗粝的裸露水泥所包裹的昏暗氛围和由于逼仄而终日回荡的鬼魅般的回声中,飘荡着他们煮挂面的气味。在政府为了防止他们在这过夜而铺设的水泥锥上,他们蹲坐着就着榨菜吃挂面。身边开着收音机,四周散落蓝色的椰树牌烟盒,啤酒瓶,还有从别处拾来的箱子等杂物,不知哪年的已经被翻烂的《故事会》。桥底成为另一个世界。这里是人为自己打造的地狱。在终日的昏暗中,偶然闪现他们空洞的眼神,长期的贫困已经剥去了他们作为人的光彩与尊严,使他们成为令人不安的半兽生物。
我要走了,走到有路灯照明的现代文明的地盘。身后还不时传来他们吃面的声音,朦胧的收音机声音背景上各种方言缓慢的交谈声,不时发出的叹息声与莫名其妙的叫声,偶尔一辆汽车快速驶过的声响盖过一切。我突然想去天河城,想投身于那片彻夜喧闹的购物商场,抛弃一切去奔赴那场盛大的由空调、照明、流行音乐与繁多到呕吐的商品所提供的现代救赎。
高架桥曾是广州领先全国的骄傲,全国人民曾惊叹广州能让汽车在天上开。这些野蛮生长的水泥道路是九十年代广州日新月异的城市化的记忆。而天河立交则是多条干道交汇之地,三层路网重叠纠缠。那垂直生长的混乱,在夜里颇有香港后现代的感觉,迷幻不真实。在那野蛮发展的年代,规划都以经济效益为考虑,导致了那年代所特有的不适合人体体验的城市空间。但它们却意外地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空间体验,一种人体穿行于冰冷硕大的工业尺度建筑环境中的游乐与孤独感。立交桥底的空间如此低矮、昏暗,大片裸露的水泥低悬头顶,让行人压抑、焦虑,不愿久留。而另一些人却在这阴暗与逼仄中找到了安身之所。他们是乞丐,拾荒者,无路可走无家可归的人群,因付不起房租而聚集于此,铺上睡席,找来锅碗瓢盆,在立交桥基上安顿下来。立交建筑的硕大体量与昏暗环境正好为它们提供了隐蔽与遮风挡雨的场所。这些人因为城市而产生,他们的生存被镶嵌在城市的运行中,作为边缘群体寄生在主流社会的暗面。然而他们却比"城市人"还城市,终日在城市街巷游走谋生,夜里睡在城市的建筑间,感受着城市的日夜。在城市心脏地带不为人知的角落与皱褶处,像蟑螂老鼠一样沉默地繁衍。这里是城市难以启齿的私处。在灰暗粗粝的裸露水泥所包裹的昏暗氛围和由于逼仄而终日回荡的鬼魅般的回声中,飘荡着他们煮挂面的气味。在政府为了防止他们在这过夜而铺设的水泥锥上,他们蹲坐着就着榨菜吃挂面。身边开着收音机,四周散落蓝色的椰树牌烟盒,啤酒瓶,还有从别处拾来的箱子等杂物,不知哪年的已经被翻烂的《故事会》。桥底成为另一个世界。这里是人为自己打造的地狱。在终日的昏暗中,偶然闪现他们空洞的眼神,长期的贫困已经剥去了他们作为人的光彩与尊严,使他们成为令人不安的半兽生物。
我要走了,走到有路灯照明的现代文明的地盘。身后还不时传来他们吃面的声音,朦胧的收音机声音背景上各种方言缓慢的交谈声,不时发出的叹息声与莫名其妙的叫声,偶尔一辆汽车快速驶过的声响盖过一切。我突然想去天河城,想投身于那片彻夜喧闹的购物商场,抛弃一切去奔赴那场盛大的由空调、照明、流行音乐与繁多到呕吐的商品所提供的现代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