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奇葩说无法存续的原因
第一季在播的时候被闺蜜拖去看了奇葩说,好像发现了一个新大陆。
不是唱衰这个节目,真心觉得作为一个节目的存续能力没有让我看见。
自然我不是什么大人物,说话能够预言到三天以后的事情就已经很好了,要是有这个本事,我早就买彩票奔小康去了。
现在来说说我觉得奇葩说无法存续的原因。
第一季的时候已经觉得奇葩说办不下去了,可那个时候主持嘉宾还有蔡康永和高晓松。蔡康永是一个外表悲观主义,内心乐观主义的人,而高晓松恰恰相反,是一个外表乐观主义,内心悲观主义的人,这两个人的组合很有意思,生活背景的反差,所受教育的反差,个性思想的反差,才能撞出最精彩的火花,更何况这两个人本身就是人中难得的侃大师,虽然第一季中有不少辩论的主题,不少辩手我觉得没有意思,但是还是津津有味的看了下去。
近几年的时间爱奇艺以飞快的速度在网络视频独家平台中异军突起,缘由不仅仅是由于它有很多热剧的版权,更加关键的是它敢于做原创,原创这个东西非常重要,看看周杰伦就知道了,唱了十年,红了十年,虽然后来许多歌今不如昔,许多人说他周郎才尽,可是只要轻轻哼起一首可爱女人,就好像足以把我们带回那个年代。
回过头来看看奇葩说的定位,高智商,高情商,这本来就是个很奇葩的定位,兼具这两者本来就非常难,如果武断点,甚至可以说高智商的人就不太可能会有高情商,高情商的人不太会有高智商。看官或者会说,看看嘉宾蔡康永就是一个啊,但是事实上是,智商在140到180之间的人往往情商会相对较高,而智商大于180的人,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都是在社交上存在障碍的人,那我只能说,这部综艺的定位应该是一群情商相当的人里智商最高的,一群智商相当的人里情商最高的,这本来就已经两不靠边了。想法很好,实施太难。
曲高者,和寡。
要做一档大众的综艺,自然不可能逼格太高而没有任何娱乐性,否则就会失去市场。再举个例子,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可以翻拍电视剧,但是《管锥编》,《谈艺录》,我看了没几页就想睡,最后只有不了了之。我估计应该没有再过几次版,因为没有市场。
一个浮躁的社会,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你要么学渔夫淈其泥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醨;要么学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总之两者不可兼得。
所以一开始的节目定位就出了问题,到后来高晓松老师的离去,奇葩说成了蔡康永的一言堂,到第二季的时候,我开始搞不明白这到底是大陆的一档综艺节目,还是台湾康熙来了的艺人上的另外一处通告。金星的出现固然没有不好,但是在某些方面的某些功底实在差的太多,我才发现辩论的功夫原来就像是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太极拳,遇弱则弱,遇强则强,到后来蔡康永老师这边竟然也没有给到许多有意思的观点,想了想估计是由于没有高晓松老师去刺激他,所以竟然孤掌难鸣,独孤求败。
再说几个选手,从马薇薇到范湉湉,第二季估计已经功成名就,所以表现相对疲软,没有第一季的时候那么用力了,明显感觉的到,唯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第二季的柏邦妮,可问题是邦妮估计是个作家,所以赛场上的临场急智比不上马薇薇,观点虽然先锋,对决时却落下风。大兵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沙文主义者,对这种人不置评论,另外的人基本不是LGBT群体就是LGBT边缘,我没有歧视这个群体的意思,我只是想说,生活中这个群体的比例真的很高吗?没有必要这么放大来看吧?即使是博出位点也不是这么个博法啊?
话题的设置,看似出位,实则保守,说穿了,就是画地为牢,讨论的轰轰烈烈,但是跳不出一个圈子,一个能长出罂粟的土地才能盛开玫瑰,在奇葩说的舞台上有的是长得许多略有姿色的卷心菜,不是玫瑰,更不是罂粟花。
然后这么一个节目竟然已经第三季了,所以谁知道呢?我还预言我们家门口的羊肉馆开不下去呢,人家还是开的好好的,所以,走着瞧吧。
不是唱衰这个节目,真心觉得作为一个节目的存续能力没有让我看见。
自然我不是什么大人物,说话能够预言到三天以后的事情就已经很好了,要是有这个本事,我早就买彩票奔小康去了。
现在来说说我觉得奇葩说无法存续的原因。
第一季的时候已经觉得奇葩说办不下去了,可那个时候主持嘉宾还有蔡康永和高晓松。蔡康永是一个外表悲观主义,内心乐观主义的人,而高晓松恰恰相反,是一个外表乐观主义,内心悲观主义的人,这两个人的组合很有意思,生活背景的反差,所受教育的反差,个性思想的反差,才能撞出最精彩的火花,更何况这两个人本身就是人中难得的侃大师,虽然第一季中有不少辩论的主题,不少辩手我觉得没有意思,但是还是津津有味的看了下去。
近几年的时间爱奇艺以飞快的速度在网络视频独家平台中异军突起,缘由不仅仅是由于它有很多热剧的版权,更加关键的是它敢于做原创,原创这个东西非常重要,看看周杰伦就知道了,唱了十年,红了十年,虽然后来许多歌今不如昔,许多人说他周郎才尽,可是只要轻轻哼起一首可爱女人,就好像足以把我们带回那个年代。
回过头来看看奇葩说的定位,高智商,高情商,这本来就是个很奇葩的定位,兼具这两者本来就非常难,如果武断点,甚至可以说高智商的人就不太可能会有高情商,高情商的人不太会有高智商。看官或者会说,看看嘉宾蔡康永就是一个啊,但是事实上是,智商在140到180之间的人往往情商会相对较高,而智商大于180的人,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都是在社交上存在障碍的人,那我只能说,这部综艺的定位应该是一群情商相当的人里智商最高的,一群智商相当的人里情商最高的,这本来就已经两不靠边了。想法很好,实施太难。
曲高者,和寡。
要做一档大众的综艺,自然不可能逼格太高而没有任何娱乐性,否则就会失去市场。再举个例子,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可以翻拍电视剧,但是《管锥编》,《谈艺录》,我看了没几页就想睡,最后只有不了了之。我估计应该没有再过几次版,因为没有市场。
一个浮躁的社会,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你要么学渔夫淈其泥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醨;要么学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总之两者不可兼得。
所以一开始的节目定位就出了问题,到后来高晓松老师的离去,奇葩说成了蔡康永的一言堂,到第二季的时候,我开始搞不明白这到底是大陆的一档综艺节目,还是台湾康熙来了的艺人上的另外一处通告。金星的出现固然没有不好,但是在某些方面的某些功底实在差的太多,我才发现辩论的功夫原来就像是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太极拳,遇弱则弱,遇强则强,到后来蔡康永老师这边竟然也没有给到许多有意思的观点,想了想估计是由于没有高晓松老师去刺激他,所以竟然孤掌难鸣,独孤求败。
再说几个选手,从马薇薇到范湉湉,第二季估计已经功成名就,所以表现相对疲软,没有第一季的时候那么用力了,明显感觉的到,唯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第二季的柏邦妮,可问题是邦妮估计是个作家,所以赛场上的临场急智比不上马薇薇,观点虽然先锋,对决时却落下风。大兵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沙文主义者,对这种人不置评论,另外的人基本不是LGBT群体就是LGBT边缘,我没有歧视这个群体的意思,我只是想说,生活中这个群体的比例真的很高吗?没有必要这么放大来看吧?即使是博出位点也不是这么个博法啊?
话题的设置,看似出位,实则保守,说穿了,就是画地为牢,讨论的轰轰烈烈,但是跳不出一个圈子,一个能长出罂粟的土地才能盛开玫瑰,在奇葩说的舞台上有的是长得许多略有姿色的卷心菜,不是玫瑰,更不是罂粟花。
然后这么一个节目竟然已经第三季了,所以谁知道呢?我还预言我们家门口的羊肉馆开不下去呢,人家还是开的好好的,所以,走着瞧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