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前段时间给姐妹推荐了一部美国电影名叫《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之后一个周末她专门从网上呼我,说“以后别再给我推荐类似的电影!看完当天就做噩梦,之后一个星期心情都不好”。其实我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也是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做噩梦就还不至于,也许大家的经历不同,感受到的冲击度也有轻有重吧。
电影情节比较简单,大概是讲一个事业成功的中产阶级家庭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生下了第一个男孩Kevin,母亲不能适应自己的新角色,总是被孩子的哭闹、叛逆困扰。直到有一天,16岁的Kevin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和妹妹,并在校园里制造了一场惨绝人寰的猎杀游戏,致使几十个孩子命丧在他的弓箭之下。世界突然沉寂下来,母亲开始思考自己和儿子Kevin的关系。
这种校园惨案在美国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多起,民众已不像第一起事件发生时那样震惊。同样这部电影的内容也就不会有让人过目不忘之处。我感兴趣的是这个母亲对整件事的思考。编剧似乎有意把更多的责任归咎到母亲身上:孩子刚出生母亲就不喜欢抱他,即使抱也不是亲近的,不会轻柔的抚摸;听到孩子的哭声就焦躁不安,宁愿选择听马路上施工机器的轰鸣声也不喜欢儿子的哭声;对儿子说自己怀念没生他的时候事业风生水起的日子,尽管儿子还只是坐在婴儿车里的小Baby......据说婴儿虽然还不能思考,但是可以通过皮肤的接触来判断对方是否爱自己。经常被人爱抚的孩子性情更温和,不太会哭闹,长大后更积极乐观。电影中的这些细节让观众自然归队站到了孩子的一边“你不喜欢我,为什么生下我?!我也不喜欢你!”
电影中的母亲如果从法律的角度评判完全尽到了一个普通母亲应尽的责任。从物质上满足了孩子成长需要的所有,无论食物、生活用品、玩具、书籍应有尽有;对孩子的照顾也算尽到了责任,按时喂饭、按时给孩子洗澡、甚至按时给孩子读书讲故事。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她知道母亲对抚育一个孩子应该做到哪些。同样也是因为她是一个知识女性,她跟孩子之间的互动理性大于了感性。她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让这种关系往正常的母子亲情上发展,但是理智却偏偏在孩子的事情上无能为力。只有一次孩子的坏苗头让这位母亲暴怒下失手推了他一把,随即造成胳膊骨折。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观众开始改变对这个孩子的看法,他真的弱小没有母爱让人可怜吗?从医院回来的Kevin抢先告诉父亲胳膊是自己不小心摔断的,随即将阴森的眼光投向了母亲。这种可怕的眼神从一个四五岁大的孩子的眼中出现,让观众都不禁后脖领冒凉气。果然接下来Kevin便用这件事来要挟他的母亲,每当他想达到自己目的的时候便会一边用诡异的目光盯着母亲,一边抚摸的自己胳膊上的疤痕。看到这儿我就想,任何伟大的父母生下这样的孩子都会无能为力吧?也就一瞬间变成失败的父母了吧?
在我小时候,每当感受到父亲的苛责、母亲的冷漠,我都会想“为什么要生下我?为什么老天这么不公让我到这个世界来受惩罚?难道我上辈子做了什么错事吗?”奇怪的是,当我长大了,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哭闹,我也会异常的烦躁,甚至希望他们的父母能狠揍他一顿,认为哭闹就是没家教的表现。至于孩子长大了变成小偷小摸、强奸犯杀人犯,我更觉得是家长的责任,小时候没教育好才会让他们长大变成危险分子。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有科学家证明,有些“坏小孩”,其实是基因里有问题,是教育改变不了的。基因不是遗传的吗?难道他们的父母身体里也有“反社会型人格”的基因?只是没有显现?还是在孩子身上突然基因变异?
作为成年人再来看父母与儿女的关系,问题就变得复杂化。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控的“物体”。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找工作、找对象、投资做生意、买房买车、各种人际关系相处等等等等都有规律可循,可以找来自己的或别人的甚至古人的经验来做参考。唯独生孩子这件事,谁也不知道你生下来的这个“小人儿”是不是有问题,特别是脑子有没有问题。在他成长的这个过程中你不知道他会受谁的影响,尽管你可能每天絮絮叨叨给他各种教育,但是说不定他在路上听到别人一句话就改变了人生。这是比炒股买期货甚至赌博更有风险的一件事。如果你能考虑到这些风险,仍不能打消生孩子的激情,也许就该试试,不然会后悔一生。如果从来不考虑这些风险,甚至假装世界上只有美好的事物,这种人就是愚蠢的,不值得同情的。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肯定遇到很多类似的问题,先人们是怎么解决的呢?只是用“多生几个,只有个别是坏的”来忽略它的存在吗?现在只生一个如果碰巧就是坏的呢?如果父母根本不会或不想爱自己的孩子,即使孩子的基因本来正常,最后被培养成了不正常的人格,这种伤痕会延续两三代人的啊!很多人自己明明有一个有问题的孩子或跟孩子之间存在问题,仍然会喋喋不休的对单身朋友催促:“该结婚了,该生小孩了,女人总是要走这一步的”。什么年代了?还把自己当作生育机器?怪不得社会进步这么慢?是让他们拖累了脚步啊?!
有时候觉得自己很悲观,但是又觉得自己是个挺负责任的人。我不会在自己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给社会带来一个不安定因素。当然我也没把握他能给社会带来多少福祉。保险起见,还是不让他来这个世界上吧。
电影情节比较简单,大概是讲一个事业成功的中产阶级家庭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生下了第一个男孩Kevin,母亲不能适应自己的新角色,总是被孩子的哭闹、叛逆困扰。直到有一天,16岁的Kevin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和妹妹,并在校园里制造了一场惨绝人寰的猎杀游戏,致使几十个孩子命丧在他的弓箭之下。世界突然沉寂下来,母亲开始思考自己和儿子Kevin的关系。
这种校园惨案在美国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多起,民众已不像第一起事件发生时那样震惊。同样这部电影的内容也就不会有让人过目不忘之处。我感兴趣的是这个母亲对整件事的思考。编剧似乎有意把更多的责任归咎到母亲身上:孩子刚出生母亲就不喜欢抱他,即使抱也不是亲近的,不会轻柔的抚摸;听到孩子的哭声就焦躁不安,宁愿选择听马路上施工机器的轰鸣声也不喜欢儿子的哭声;对儿子说自己怀念没生他的时候事业风生水起的日子,尽管儿子还只是坐在婴儿车里的小Baby......据说婴儿虽然还不能思考,但是可以通过皮肤的接触来判断对方是否爱自己。经常被人爱抚的孩子性情更温和,不太会哭闹,长大后更积极乐观。电影中的这些细节让观众自然归队站到了孩子的一边“你不喜欢我,为什么生下我?!我也不喜欢你!”
电影中的母亲如果从法律的角度评判完全尽到了一个普通母亲应尽的责任。从物质上满足了孩子成长需要的所有,无论食物、生活用品、玩具、书籍应有尽有;对孩子的照顾也算尽到了责任,按时喂饭、按时给孩子洗澡、甚至按时给孩子读书讲故事。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她知道母亲对抚育一个孩子应该做到哪些。同样也是因为她是一个知识女性,她跟孩子之间的互动理性大于了感性。她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让这种关系往正常的母子亲情上发展,但是理智却偏偏在孩子的事情上无能为力。只有一次孩子的坏苗头让这位母亲暴怒下失手推了他一把,随即造成胳膊骨折。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观众开始改变对这个孩子的看法,他真的弱小没有母爱让人可怜吗?从医院回来的Kevin抢先告诉父亲胳膊是自己不小心摔断的,随即将阴森的眼光投向了母亲。这种可怕的眼神从一个四五岁大的孩子的眼中出现,让观众都不禁后脖领冒凉气。果然接下来Kevin便用这件事来要挟他的母亲,每当他想达到自己目的的时候便会一边用诡异的目光盯着母亲,一边抚摸的自己胳膊上的疤痕。看到这儿我就想,任何伟大的父母生下这样的孩子都会无能为力吧?也就一瞬间变成失败的父母了吧?
在我小时候,每当感受到父亲的苛责、母亲的冷漠,我都会想“为什么要生下我?为什么老天这么不公让我到这个世界来受惩罚?难道我上辈子做了什么错事吗?”奇怪的是,当我长大了,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哭闹,我也会异常的烦躁,甚至希望他们的父母能狠揍他一顿,认为哭闹就是没家教的表现。至于孩子长大了变成小偷小摸、强奸犯杀人犯,我更觉得是家长的责任,小时候没教育好才会让他们长大变成危险分子。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有科学家证明,有些“坏小孩”,其实是基因里有问题,是教育改变不了的。基因不是遗传的吗?难道他们的父母身体里也有“反社会型人格”的基因?只是没有显现?还是在孩子身上突然基因变异?
作为成年人再来看父母与儿女的关系,问题就变得复杂化。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控的“物体”。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找工作、找对象、投资做生意、买房买车、各种人际关系相处等等等等都有规律可循,可以找来自己的或别人的甚至古人的经验来做参考。唯独生孩子这件事,谁也不知道你生下来的这个“小人儿”是不是有问题,特别是脑子有没有问题。在他成长的这个过程中你不知道他会受谁的影响,尽管你可能每天絮絮叨叨给他各种教育,但是说不定他在路上听到别人一句话就改变了人生。这是比炒股买期货甚至赌博更有风险的一件事。如果你能考虑到这些风险,仍不能打消生孩子的激情,也许就该试试,不然会后悔一生。如果从来不考虑这些风险,甚至假装世界上只有美好的事物,这种人就是愚蠢的,不值得同情的。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肯定遇到很多类似的问题,先人们是怎么解决的呢?只是用“多生几个,只有个别是坏的”来忽略它的存在吗?现在只生一个如果碰巧就是坏的呢?如果父母根本不会或不想爱自己的孩子,即使孩子的基因本来正常,最后被培养成了不正常的人格,这种伤痕会延续两三代人的啊!很多人自己明明有一个有问题的孩子或跟孩子之间存在问题,仍然会喋喋不休的对单身朋友催促:“该结婚了,该生小孩了,女人总是要走这一步的”。什么年代了?还把自己当作生育机器?怪不得社会进步这么慢?是让他们拖累了脚步啊?!
有时候觉得自己很悲观,但是又觉得自己是个挺负责任的人。我不会在自己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给社会带来一个不安定因素。当然我也没把握他能给社会带来多少福祉。保险起见,还是不让他来这个世界上吧。
-
Siche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5 14: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