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断跳来跳去,就不容易形成积累
跳槽是这样。
一般企业都不会喜欢频繁地跳来跳去的人,因为觉得心太浮,稳定性太差。以前看简历,如果是平均半年换一份工作的人,直接刷掉,不会给面试机会,简历上描述的能力强也不行。
社交媒体平台也是这样。
很多人习惯于追新,今天微博火了,就用微博,微信起来了,立刻放弃微博转到微信。他们也振振有辞:专家说的微博已死,而且身边的人都不用微博了。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样子。如果能够做到虽然时间短,但是扎了根式的研究法,在每个平台上都有突出的成果,那倒也无妨,不过,习惯于跳来跳去,有了新的就放弃旧的,这样的人,通常来说,并不会有多少成就。
其实,在微博时代玩得开的人,早在论坛时代、博客时代就已经完成积累,他们做微信公众号一样火,因为他们把握的,是社交媒体平台的本质。这些平台中,有的可能会激发了他们的潜力,所以有些人的微博不如微信公号做的好,有些人的微信公众号不如微博好,而有些人,还在坚持做博客,他们各自的优势,借助平台得以发挥。
@王立登 说:
最近开始去简书写作了,也算是对于自己四百多天的主题写作的考验,因为坚持(《我是靠哪七招学会坚持的》)那篇文章的火爆,超过一万七千多阅读量和七百多人喜欢,开通的主题写作专栏也在十天时间有了五百多个关注。或许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平台,但是那个背后默默修炼的自己是永远不能少的。
王立登一直在微博上坚持耕耘,他的进步显而易见,都写在微博上。他也并不是只经营微博和简书,他认为自己的QQ空间最系统,微博用来发书评和一些“勾搭”大v的内容以及活动和干货分享,微信公众号有专门的版块设计。
@常思危 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微信公众号上,坚持原创,而且是聚焦在客服领域,慢慢地也有了自己的忠实粉丝,而写作习惯的养成,也让他得益匪浅。
不管是哪个社交媒体平台,其实基本的功夫,基本上也就是如下几种:
1、文字表达能力(可体现为短微博、长文章等,如@留几手、@琢磨先生)
2、声音表达能力(可体现为视频、电台、歌曲等,如金星秀、罗辑思维)
3、图形表达能力(可体现为漫画、图表等,如@tango一日一画、@Simon_阿文)
4、形像展现能力(普通人可体现为摄影、化妆等,明星、模特、名人在这方面得天独厚,王思聪自带光环出场)
5、人性把握能力(这个比较抽象,可意味难以言传,我们之前曾经总结过微博人性地图,也适用于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
当然微博微信等都是富媒体,展现出来的方式往往都是综合的,即一条内容有可能包含以上所有。
无论如何,这些基础能力才是根本。
而锻炼这些能力,需要借助平台。
有些人在论坛时代练就了思考快、打字快、在网上吵群架的能力,这个能力,当然可以移植到微博中来。
有些人是在QQ上练就了泡妞大法,同时开几个窗口聊天,打字速度飞快,这个能力,按说也可以移植,但限制在于:聊天的内容可能不会多么广泛,和论坛上的话题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不可同日而语。
一个人只顾着在平台间跳来跳去的追新,却没顾上在一个平台上扎根、形成积累,那么,看上去是不断地接触新事物了,但也不过是接触而已。各项基础能力也就那样,当然难以赢得粉丝的认可。不少人粉丝少就怪平台衰落,其实应该看到为什么平台衰落了,而有些人的微博微信还是那么活跃?有些人的打赏为什么多到惊人?
用的平台倒是不少,但都是浅尝辄止,然后,想通过这些平台成名、获利?我读书少你别骗我这也可以。事实上,骗子都很努力地研究这些平台,而且研究的力度超过很多人,所以,很多人淘金,他们卖水,钱都被他们赚了。
凡事,多反省自己,少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于运气。
有人问我,微信都衰落了,还有必要学微信公众号运营吗?微博都不行了,还有必要学微博营销吗?
看两组数据吧:
关于微信:
2015微信用户数据:1、微信月活用户5.49亿;公众账号800万个,微信支付用户4亿。以后谈到微信数据,就用这个最新数据;2、男性65%,女性35%。男女比例相差那么大?3、微信用户平均年龄26岁,86.2%的用户在18-36岁之间。4、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事业单位员工这四类占据了80%
关于微博:
微博Q2财报看点:①月活跃用户2.12亿,连续四个季度同比增长超36%;②营收1.078亿美元,同比增39%;③盈利1090万美元,超华尔街预期195%;④中小及自助广告客户数达44.3万,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63%;⑤与100+综艺节目,86部电影,20个主流手机品牌合作,二三线城市渗透率提升显著。
所以,微博营销和微信运营,你要不要学?
http://study.163.com/u/xiaoqiushui
一般企业都不会喜欢频繁地跳来跳去的人,因为觉得心太浮,稳定性太差。以前看简历,如果是平均半年换一份工作的人,直接刷掉,不会给面试机会,简历上描述的能力强也不行。
社交媒体平台也是这样。
很多人习惯于追新,今天微博火了,就用微博,微信起来了,立刻放弃微博转到微信。他们也振振有辞:专家说的微博已死,而且身边的人都不用微博了。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样子。如果能够做到虽然时间短,但是扎了根式的研究法,在每个平台上都有突出的成果,那倒也无妨,不过,习惯于跳来跳去,有了新的就放弃旧的,这样的人,通常来说,并不会有多少成就。
其实,在微博时代玩得开的人,早在论坛时代、博客时代就已经完成积累,他们做微信公众号一样火,因为他们把握的,是社交媒体平台的本质。这些平台中,有的可能会激发了他们的潜力,所以有些人的微博不如微信公号做的好,有些人的微信公众号不如微博好,而有些人,还在坚持做博客,他们各自的优势,借助平台得以发挥。
@王立登 说:
最近开始去简书写作了,也算是对于自己四百多天的主题写作的考验,因为坚持(《我是靠哪七招学会坚持的》)那篇文章的火爆,超过一万七千多阅读量和七百多人喜欢,开通的主题写作专栏也在十天时间有了五百多个关注。或许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平台,但是那个背后默默修炼的自己是永远不能少的。
王立登一直在微博上坚持耕耘,他的进步显而易见,都写在微博上。他也并不是只经营微博和简书,他认为自己的QQ空间最系统,微博用来发书评和一些“勾搭”大v的内容以及活动和干货分享,微信公众号有专门的版块设计。
@常思危 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微信公众号上,坚持原创,而且是聚焦在客服领域,慢慢地也有了自己的忠实粉丝,而写作习惯的养成,也让他得益匪浅。
不管是哪个社交媒体平台,其实基本的功夫,基本上也就是如下几种:
1、文字表达能力(可体现为短微博、长文章等,如@留几手、@琢磨先生)
2、声音表达能力(可体现为视频、电台、歌曲等,如金星秀、罗辑思维)
3、图形表达能力(可体现为漫画、图表等,如@tango一日一画、@Simon_阿文)
4、形像展现能力(普通人可体现为摄影、化妆等,明星、模特、名人在这方面得天独厚,王思聪自带光环出场)
5、人性把握能力(这个比较抽象,可意味难以言传,我们之前曾经总结过微博人性地图,也适用于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
当然微博微信等都是富媒体,展现出来的方式往往都是综合的,即一条内容有可能包含以上所有。
无论如何,这些基础能力才是根本。
而锻炼这些能力,需要借助平台。
有些人在论坛时代练就了思考快、打字快、在网上吵群架的能力,这个能力,当然可以移植到微博中来。
有些人是在QQ上练就了泡妞大法,同时开几个窗口聊天,打字速度飞快,这个能力,按说也可以移植,但限制在于:聊天的内容可能不会多么广泛,和论坛上的话题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不可同日而语。
一个人只顾着在平台间跳来跳去的追新,却没顾上在一个平台上扎根、形成积累,那么,看上去是不断地接触新事物了,但也不过是接触而已。各项基础能力也就那样,当然难以赢得粉丝的认可。不少人粉丝少就怪平台衰落,其实应该看到为什么平台衰落了,而有些人的微博微信还是那么活跃?有些人的打赏为什么多到惊人?
用的平台倒是不少,但都是浅尝辄止,然后,想通过这些平台成名、获利?我读书少你别骗我这也可以。事实上,骗子都很努力地研究这些平台,而且研究的力度超过很多人,所以,很多人淘金,他们卖水,钱都被他们赚了。
凡事,多反省自己,少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于运气。
有人问我,微信都衰落了,还有必要学微信公众号运营吗?微博都不行了,还有必要学微博营销吗?
看两组数据吧:
关于微信:
2015微信用户数据:1、微信月活用户5.49亿;公众账号800万个,微信支付用户4亿。以后谈到微信数据,就用这个最新数据;2、男性65%,女性35%。男女比例相差那么大?3、微信用户平均年龄26岁,86.2%的用户在18-36岁之间。4、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事业单位员工这四类占据了80%
关于微博:
微博Q2财报看点:①月活跃用户2.12亿,连续四个季度同比增长超36%;②营收1.078亿美元,同比增39%;③盈利1090万美元,超华尔街预期195%;④中小及自助广告客户数达44.3万,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63%;⑤与100+综艺节目,86部电影,20个主流手机品牌合作,二三线城市渗透率提升显著。
所以,微博营销和微信运营,你要不要学?
http://study.163.com/u/xiaoqius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