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摄影讲座:纪实摄影——黑明
周日去电影学院听一个讲座,主讲人是摄影家黑明。出版过《走过青春》、《西藏影像》、《少林僧人》、《100年的新窑子》、《中国的僧人和凡人》等作品。比较让我震撼的是,他拍摄作品《100年的新窑子》,用了十七八年的时间,深入新窑子村,每年都去很多次,通过这样一个农村样本的缩影,深刻地反映照片背后的社会问题,医疗问题、彩票问题、打工问题、邻里关系……或许纪实摄影最大的价值,就是找到并记录那些被生活和时间所忽略的东西,在一定时间跨度之上,你就会发现这种记录的伟大力量。
黑明说,专门的纪实摄影师,是很难维系生活的,因为受众很少,并不具有市场。但是他喜欢纪实摄影,这是一种自我追求。所以他有自己的工作,来支持业余爱好的纪实摄影。
黑明给我们分享经验:
1、选择适合自己的摄影。
2、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怎么拍不重要,重要的是拍什么。做自己喜欢的摄影会更好。(我想这也是不以摄影为生,反倒更能表达自己思想的原因吧。如果涉及商业化,毕竟变成了命题作文去迎合市场。)
3、确定自己的摄影目标
要有拍摄计划。和拍摄电影一样。(过去主题先行,受到过批判,值得探讨。)
摄影是技术和艺术理解的结合,形成“风格”好不好?黑明观点,风格这个词是从绘画艺术上靠过来的。毕加索、梵高等人不同时期都有变化,这才是大师。一辈子画虾、画马能表现多少思想?(呵呵呵)
纪实摄影最强调的不是光影、线条带来的美感,更强调纪实的冲击力,本质的东西是“对被摄对象的关注”。
摄影也要有标准,不是乱拍,这些是基础工作。
4、摄影和文字的关系
黑明出版的图书,日记、采访笔记、收集的西藏民间传说等等文字也占很大部分。他认为图片的信息量太少,读不出思想,必须辅以文字,文字增加摄影的信息量,能够体现时代背景。
我想黑明的思路是从纪实传媒的角度讲的,图片、文字,都是为了反映该历史的手段,纪实,已经不仅限于摄影了。
5、器材
根据题材选相机,比如西藏,用宽幅机。比如少林寺肖像,用4*5。黑明的器材,根据题材进行选择,有时候钱不够,买了再卖。还有纪实摄影使用傻瓜机拍呢。器材是手段,目的还是摄影本身。
我的收获:
心中若有大目标,看到那些若干年后会产生价值的需要记录的东西,便着手去做,这种积累需要时间、耐心,和面对困难、孤独和挫折的勇气。此种纪实的手法的一大特点,我觉得和马拉松有点像,需要耐心和持久。
黑明的《走过青春》,采访拍摄了100位知青,你会发现这里有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思考,一张照片背后,是一个生命的历史曲线,一本书的照片和文字,则谱写成一代人的命运之歌。对片子以外人的命运的关注与思考,浓缩了时间跨度,我看到了纪实摄影的震撼力量。那里面有对时代的解读,也有一代人的灵魂影子。
拍摄《100年的新窑子》,黑明用十七八年时间对一个题材积累和深入,现在还和村民保持着联系。这样的摄影家,有种人格的力量在里面。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没几年。能够上百年流传的,一定是看清了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历史和社会价值,是心中有大目标的持久的人。
我突然觉得这和马拉松运动很像,是由时间、耐心和勇气炼成的。
纪实摄影的力量并不在于多高的光影美感,那些震撼人心的冲击力,主要来自于照片所记录的、那些因人类活动而蕴含的感情。它或许并不都是美好的,却是真实的,真是之于历史,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啊。
我有个设想:
从现在开始着手拍摄记录马拉松族群的点滴。我预见未来10-20年后,马拉松运动(或者长跑)一定会在神州大地上流行开来,那时回头来看,现在的约跑,现在的马拉松组织,现在的人们孤独而又心心相系的奔跑状态,会让若干年后流行起来的马拉松运动人们大吃一惊吧。
黑明说,专门的纪实摄影师,是很难维系生活的,因为受众很少,并不具有市场。但是他喜欢纪实摄影,这是一种自我追求。所以他有自己的工作,来支持业余爱好的纪实摄影。
黑明给我们分享经验:
1、选择适合自己的摄影。
2、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怎么拍不重要,重要的是拍什么。做自己喜欢的摄影会更好。(我想这也是不以摄影为生,反倒更能表达自己思想的原因吧。如果涉及商业化,毕竟变成了命题作文去迎合市场。)
3、确定自己的摄影目标
要有拍摄计划。和拍摄电影一样。(过去主题先行,受到过批判,值得探讨。)
摄影是技术和艺术理解的结合,形成“风格”好不好?黑明观点,风格这个词是从绘画艺术上靠过来的。毕加索、梵高等人不同时期都有变化,这才是大师。一辈子画虾、画马能表现多少思想?(呵呵呵)
纪实摄影最强调的不是光影、线条带来的美感,更强调纪实的冲击力,本质的东西是“对被摄对象的关注”。
摄影也要有标准,不是乱拍,这些是基础工作。
4、摄影和文字的关系
黑明出版的图书,日记、采访笔记、收集的西藏民间传说等等文字也占很大部分。他认为图片的信息量太少,读不出思想,必须辅以文字,文字增加摄影的信息量,能够体现时代背景。
我想黑明的思路是从纪实传媒的角度讲的,图片、文字,都是为了反映该历史的手段,纪实,已经不仅限于摄影了。
5、器材
根据题材选相机,比如西藏,用宽幅机。比如少林寺肖像,用4*5。黑明的器材,根据题材进行选择,有时候钱不够,买了再卖。还有纪实摄影使用傻瓜机拍呢。器材是手段,目的还是摄影本身。
我的收获:
心中若有大目标,看到那些若干年后会产生价值的需要记录的东西,便着手去做,这种积累需要时间、耐心,和面对困难、孤独和挫折的勇气。此种纪实的手法的一大特点,我觉得和马拉松有点像,需要耐心和持久。
黑明的《走过青春》,采访拍摄了100位知青,你会发现这里有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思考,一张照片背后,是一个生命的历史曲线,一本书的照片和文字,则谱写成一代人的命运之歌。对片子以外人的命运的关注与思考,浓缩了时间跨度,我看到了纪实摄影的震撼力量。那里面有对时代的解读,也有一代人的灵魂影子。
拍摄《100年的新窑子》,黑明用十七八年时间对一个题材积累和深入,现在还和村民保持着联系。这样的摄影家,有种人格的力量在里面。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没几年。能够上百年流传的,一定是看清了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历史和社会价值,是心中有大目标的持久的人。
我突然觉得这和马拉松运动很像,是由时间、耐心和勇气炼成的。
纪实摄影的力量并不在于多高的光影美感,那些震撼人心的冲击力,主要来自于照片所记录的、那些因人类活动而蕴含的感情。它或许并不都是美好的,却是真实的,真是之于历史,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啊。
我有个设想:
从现在开始着手拍摄记录马拉松族群的点滴。我预见未来10-20年后,马拉松运动(或者长跑)一定会在神州大地上流行开来,那时回头来看,现在的约跑,现在的马拉松组织,现在的人们孤独而又心心相系的奔跑状态,会让若干年后流行起来的马拉松运动人们大吃一惊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