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融三岔口:张家口
撰文:艾绍强
摄影:杨昶
新石器时代 彩陶盆
尺寸:高 22 厘米,口径 15 厘米
材质:泥质红陶
说明:蔚县三关遗址出土彩陶盆上的玫瑰花纹图案,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供图:蔚县博物馆
浇地的农民发现放进田里的水转眼间全不见了,仔细一瞧发现水全流向一个方向,打着旋进了地底,停水查看平整的田地下陷了一大块,显然下面有一个不知深浅的坑洞在吞噬浇地的水。顺着陷坑一挖,一座古墓坑出现在眼前,打开墓门,被水淹浸过的墓壁上鲜艳的颜色灿然如新……
就这样,1971年春天,宣化城西北4公里处的下八里庄村,一座850多年前墓主名为张世卿的辽代墓葬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张世卿墓发现后不久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因为在该墓室穹顶上,有一幅珍贵的天象图,这幅图上既有中国的二十八宿,也有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为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史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新史料,夏鼐、林巳奈夫等中外学者对此作了详细考证。
1989年以后,张世卿墓周围又发现了20多座辽金墓葬。此后,包括张世卿墓在内,考古工作者在下八里庄一共发掘了17座辽金墓葬,虽然有些墓室早已被盗,但仍然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其中大量保存完好的壁画,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因为这些壁画有出行图、茶道图、散乐图、妇人启门图、抱双陆图、花鸟屏风图等,描绘了不少辽代社会生活的内容,是研究辽代社会生活状况的珍贵资料。其中1993年发掘的张匡正墓中,墓室东壁有一幅保存完好的”备茶图“,画中下部左边一名身着红色汉袍、右裤腿膝部打补丁的女童侧坐用茶碾碾茶,地上盘子盛一块待碾圆形茶饼;右边另一契丹发饰小童跪坐鼓腮向煮茶风炉吹气;画面左上则是两名穿汉服手捧茶盏的女侍。辽代,整个张家口地区都在契丹人的治下,但是从宣化下八里庄张氏墓地壁画上的各种人物服装、佩饰、发型、生活器具、文具、乐器等可以说明,南北物资贸易、文化交流不仅一直持续,而且非常频繁且广泛。
其实,下八里庄辽金墓葬文物反映的中西、南北文化交流与物资贸易,何止于辽金时代,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过渡地带的宣化,乃至整个张家口地区,历史时期一直就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目光放的更远一点,我们发现,在史前时代,这一地区就是多种文化的交汇融合点。
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翻过小五台山脉,一片宽阔的川地突现眼前,这便是蔚县所在的冀西北山间盆地。这里北部低山直达蒙古高原,南面深山大谷形成天然屏障,断然隔开华北平原与山西高原、蒙古草原,南北山地之间几条河流汇合形成一马平川,显然是一片非常适合游牧农耕的地域,就在这片不大的川地上,人类数千年来留下了许多印记,也演绎了许多故事。因为各种文化在此地交汇,这一地域被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称为文化交融的“三岔口”地区。
蔚县博物馆馆长李新威说:“苏秉琦先生是在蔚县三关的考古工地座谈会上提出他的‘三岔口’说的,他认为蔚县这一带是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和河套文化汇聚、融合的三岔口。”出蔚县城沿着雪绒花大道向东北行进40多公里,,进入西合营镇右拐不远就到了三关村,处于平地的三关村也象蔚县众多的村庄一样建有堡子,堡子早已失去了防卫的功能。岁月侵蚀,明代修建的堡门塌毁,堡墙残破,堡子里已经没有几户人家。三关遗址在村东边的田地里,种着庄稼的地里长了几棵树,除了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再也看不到什么,问村里人,“老古人住过,以前考古队挖出过陶罐罐”,其他不知所以。岂止村里人不知所以,就是历史学家以前也不会知道这地方,因为这里地下发现的东西远在历史之前,史上根本没有记载,但是这里的发现与历史传说还是有蛛丝马迹的对应。
宣化下八里庄辽代墓葬群出土了大量辽代文物,从出土文物和保存如新的墓葬壁画看,作为一个契丹人的王朝,多种文化在其疆域内共生并且得到很好的融汇发展。
正月十五舞龙是许多地方的民俗活动, 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的蔚县,民间舞龙活动称为”逗龙“,显示出当地民众对龙的态度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蔚县代王城村的地藏寺前一群居士举行仪式。佛教在中国有广泛的信仰人群,其自西而东传播路径不同,但长城外的蒙古族也广泛信仰佛教。
张北草原以前是草原牧区,清朝开始长城内农民北上开垦种植,逐渐成半农半牧地区,近几年不少牧民放弃牧业,将草场开放转向从事旅游娱乐业。
修复后的宣化城墙成为旅游观光和婚纱摄影的取景地,为配合北京和张家口申办冬季奥运会,当地正在投入巨资修复曾为阻挡草原游牧民族入侵而建的城墙。
蔚县下苏庄三义庙前向南可见高山横断,附近的飞狐峡是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交通重要关隘。
春天的早晨,蓟县城南安寺塔附近一家鸟店的主人清理店面,准备开始迎接一天的生意。蔚县一带曾经是多民族杂居之地, 但现在居民几乎全是汉族。
明代,蔚县民众为了阻挡游牧民族的侵袭,修建了大量堡寨,封闭环境保留了许多古老习俗。暖泉北官堡是遗留至今数百个古堡之一,当地仍保留有元宵节抛洒铁水”打树花“的传统活动。
(预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5年8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magazine/2015/08/809.html
摄影:杨昶
![]() |
新石器时代 彩陶盆
尺寸:高 22 厘米,口径 15 厘米
材质:泥质红陶
说明:蔚县三关遗址出土彩陶盆上的玫瑰花纹图案,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供图:蔚县博物馆
浇地的农民发现放进田里的水转眼间全不见了,仔细一瞧发现水全流向一个方向,打着旋进了地底,停水查看平整的田地下陷了一大块,显然下面有一个不知深浅的坑洞在吞噬浇地的水。顺着陷坑一挖,一座古墓坑出现在眼前,打开墓门,被水淹浸过的墓壁上鲜艳的颜色灿然如新……
就这样,1971年春天,宣化城西北4公里处的下八里庄村,一座850多年前墓主名为张世卿的辽代墓葬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张世卿墓发现后不久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因为在该墓室穹顶上,有一幅珍贵的天象图,这幅图上既有中国的二十八宿,也有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为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史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新史料,夏鼐、林巳奈夫等中外学者对此作了详细考证。
1989年以后,张世卿墓周围又发现了20多座辽金墓葬。此后,包括张世卿墓在内,考古工作者在下八里庄一共发掘了17座辽金墓葬,虽然有些墓室早已被盗,但仍然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其中大量保存完好的壁画,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因为这些壁画有出行图、茶道图、散乐图、妇人启门图、抱双陆图、花鸟屏风图等,描绘了不少辽代社会生活的内容,是研究辽代社会生活状况的珍贵资料。其中1993年发掘的张匡正墓中,墓室东壁有一幅保存完好的”备茶图“,画中下部左边一名身着红色汉袍、右裤腿膝部打补丁的女童侧坐用茶碾碾茶,地上盘子盛一块待碾圆形茶饼;右边另一契丹发饰小童跪坐鼓腮向煮茶风炉吹气;画面左上则是两名穿汉服手捧茶盏的女侍。辽代,整个张家口地区都在契丹人的治下,但是从宣化下八里庄张氏墓地壁画上的各种人物服装、佩饰、发型、生活器具、文具、乐器等可以说明,南北物资贸易、文化交流不仅一直持续,而且非常频繁且广泛。
其实,下八里庄辽金墓葬文物反映的中西、南北文化交流与物资贸易,何止于辽金时代,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过渡地带的宣化,乃至整个张家口地区,历史时期一直就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目光放的更远一点,我们发现,在史前时代,这一地区就是多种文化的交汇融合点。
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翻过小五台山脉,一片宽阔的川地突现眼前,这便是蔚县所在的冀西北山间盆地。这里北部低山直达蒙古高原,南面深山大谷形成天然屏障,断然隔开华北平原与山西高原、蒙古草原,南北山地之间几条河流汇合形成一马平川,显然是一片非常适合游牧农耕的地域,就在这片不大的川地上,人类数千年来留下了许多印记,也演绎了许多故事。因为各种文化在此地交汇,这一地域被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称为文化交融的“三岔口”地区。
蔚县博物馆馆长李新威说:“苏秉琦先生是在蔚县三关的考古工地座谈会上提出他的‘三岔口’说的,他认为蔚县这一带是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和河套文化汇聚、融合的三岔口。”出蔚县城沿着雪绒花大道向东北行进40多公里,,进入西合营镇右拐不远就到了三关村,处于平地的三关村也象蔚县众多的村庄一样建有堡子,堡子早已失去了防卫的功能。岁月侵蚀,明代修建的堡门塌毁,堡墙残破,堡子里已经没有几户人家。三关遗址在村东边的田地里,种着庄稼的地里长了几棵树,除了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再也看不到什么,问村里人,“老古人住过,以前考古队挖出过陶罐罐”,其他不知所以。岂止村里人不知所以,就是历史学家以前也不会知道这地方,因为这里地下发现的东西远在历史之前,史上根本没有记载,但是这里的发现与历史传说还是有蛛丝马迹的对应。
![]() |
宣化下八里庄辽代墓葬群出土了大量辽代文物,从出土文物和保存如新的墓葬壁画看,作为一个契丹人的王朝,多种文化在其疆域内共生并且得到很好的融汇发展。
![]() |
正月十五舞龙是许多地方的民俗活动, 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的蔚县,民间舞龙活动称为”逗龙“,显示出当地民众对龙的态度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 |
蔚县代王城村的地藏寺前一群居士举行仪式。佛教在中国有广泛的信仰人群,其自西而东传播路径不同,但长城外的蒙古族也广泛信仰佛教。
![]() |
张北草原以前是草原牧区,清朝开始长城内农民北上开垦种植,逐渐成半农半牧地区,近几年不少牧民放弃牧业,将草场开放转向从事旅游娱乐业。
![]() |
修复后的宣化城墙成为旅游观光和婚纱摄影的取景地,为配合北京和张家口申办冬季奥运会,当地正在投入巨资修复曾为阻挡草原游牧民族入侵而建的城墙。
![]() |
蔚县下苏庄三义庙前向南可见高山横断,附近的飞狐峡是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交通重要关隘。
![]() |
春天的早晨,蓟县城南安寺塔附近一家鸟店的主人清理店面,准备开始迎接一天的生意。蔚县一带曾经是多民族杂居之地, 但现在居民几乎全是汉族。
![]() |
明代,蔚县民众为了阻挡游牧民族的侵袭,修建了大量堡寨,封闭环境保留了许多古老习俗。暖泉北官堡是遗留至今数百个古堡之一,当地仍保留有元宵节抛洒铁水”打树花“的传统活动。
(预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5年8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magazine/2015/08/809.html
-
艾丽卡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4 08:10:48
-
想次烤烧饼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23 05:40:23
-
沉舟客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13 01:33:33
-
豆友177892403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8 19: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