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书签】张爱玲,恋一场不伦,念一本心经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众生有苦,欲度之,求解脱,得自在,故念经。
这一整篇《心经》,或许就是张爱玲本人,为自己写的一本解脱之经。
故事里,一如既往地有沉沦者的设置,但却少见地,出现了一个救赎者。
她是故事里许小寒的救赎者,或许也是故事外张爱玲心中的救赎者。
如每个人心头深不见底的欲望之井,有阳光静静洒落。
“当人们看到情感的可能时,她却看到不可能。”这是学者刘再复给予张爱玲的评价。很多人说,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世界,文明,人生,在她看来都是悲观的。她爱描写欲望和欲望导致的人性的崩塌和爱的失落,这种浓郁的悲剧意味和苍凉感会把人笼罩住,读多了,很容易对世界,对人心,对爱发生怀疑。所以很多人不爱读张爱玲,或许也是这个原因吧。 而《心经》则有些不太一样,虽然依旧是对情欲的描写,甚至题材上更为大胆,带有禁忌的色彩;也依旧是沉沦者的设置,但却少见地,多出现了一个救赎者,整个故事因此而有了一种悲悯的温情,像淡淡的阳光,照进心头幽暗的欲望之井。
少女许小寒爱着自己的亲身父亲,父亲心中也有着隐秘的欲念,母亲洞若观火,不动声色地维持家 的安宁。而女儿二十岁生日之后,父亲决定结束这种畸形的关系,他劝女儿和同龄的男生交往,自己却看上了女儿的同学,并带着她一起远走高飞。《心经》所讲的故事,大约是可以这样概括。在这里,张爱玲对欲望的描写一如既往地出色,看似平常的动作,普普通通的对话,潜流之下各种诡秘的心思却在碰撞交织,是不动声色的精彩。
俄狄浦斯情结作祟,孩子的依赖渐渐质变为女人对男人的崇拜和爱慕,却只能在两个人的时候放肆而直接地表达。而在人前,在世间,他们将不得不裹着家庭的外壳,止步于女儿对父亲的敬爱。再逾越,也就是当个老小姐,终身不嫁,以侍奉的名义,在世人怪异的眼光中,满足长相厮守的妄念。
张爱玲的故事里,不少都带有些自传色彩。如果以“恋父”为关键词去检索张爱玲的人生,《心经》中的许小寒和张爱玲本人在某种程度上的重合,或许会令你感到惊讶。对年长男性的崇拜和爱慕,是张爱玲一生难以解开的结,大她15岁的胡兰成,大她30岁的美国丈夫赖雅,或许都和父亲有关。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遗老遗少一类的人物,母亲黄逸梵受不了丈夫嫖妓抽大烟,在女儿四五岁时离家去欧洲留学。
母亲在家庭相片上的缺失,父亲女装的替代,再稍微推算一下年龄,十五年前,正是许小寒五岁时,时间上的巧合不由得让人多想一层。童年缺失的母爱由父爱弥补,她在散文《私语》里曾说:“我喜欢鸦片的云雾,雾一样的阳光,屋里乱摊着小报,看着小报,和我父亲谈谈亲戚间的笑话——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我。”后来,张爱玲的父亲再娶,后母寻衅,冲突最激烈的一次甚至招来父亲的毒打和禁闭,父亲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童年的温情就此逝去,对于缺失之情的追念和弥补幻化在作品里,却是以更加极致和畸形的面目出现。
情欲与伦理纠缠着,沉沦者尝尽苦厄的况味。在张爱玲的许多作品里,她只负责把刀子捅到人心深处,把那些悲剧,那些无解的结,苍凉地铺到极致,其余一概不管。家庭,恋爱,婚姻背后的人性困境,在她笔下,仿佛无从解脱,也无法超越。
可是这个故事,当父亲离弃了女儿,即将带着自己的欲望远走高飞,当女儿陷于剧烈的痛苦,疯狂地想要阻止那一切时,另一个人早已出场的人,开始展现此前无人意识到的拯救意味,那是每一个沉沦的人都深深渴望过的救赎。
最是寻常处,动人最深。许小寒的母亲,许峰仪的夫人,许太太在故事里,自始至终,十年二十年,像佣人一样伺候着这两父女,收拾烟灰,替丈夫打点出门的行李,帮女儿收拾婚约的残局,她只为这两个身份活着,却几乎不曾享受到这两个身份应有的权利。女儿因对父亲的爱而生的对她的嫉妒,父女的亲密将她隔绝在外的处境,还有丈夫的风流多情,许太太这样的人,好像专门为承受而生。她的容忍,似乎是没有底线的。
许小寒在自己的爱恋里沉浸得无法自拔,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弄错方向的爱对母亲而言是一场场凌迟。当她终于哭倒在母亲的怀中,所有平平常常的隐忍在那个瞬间也终于带上了救赎的意味。
母亲的救赎,不主动,不强迫,而是一种被动得似乎懦弱的等待。世间的是非对错唯独在她这里失去意义。家,是那份畸恋唯一滋生的空间,她的不说破,是对女儿最大的温柔。这样子的救赎,温情得近乎悲悯,就像每个人心头见不到底的欲望深井,忽然间有阳光洒落。
)类似母亲许太太的设置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是少见的,她是故事里许小寒的救赎,或许也正是故事外张爱玲的救赎。
这或许就是小说名字《心经》的含义吧。众生有苦,欲度之,求解脱,得自在,故念经。
新浪微博:上官文露 微信粉丝交流群:ai212223
本文版权归上官文露所有,如需转载请直接联系我本人:新浪微博:上官文露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众生有苦,欲度之,求解脱,得自在,故念经。
这一整篇《心经》,或许就是张爱玲本人,为自己写的一本解脱之经。
故事里,一如既往地有沉沦者的设置,但却少见地,出现了一个救赎者。
她是故事里许小寒的救赎者,或许也是故事外张爱玲心中的救赎者。
如每个人心头深不见底的欲望之井,有阳光静静洒落。
“当人们看到情感的可能时,她却看到不可能。”这是学者刘再复给予张爱玲的评价。很多人说,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世界,文明,人生,在她看来都是悲观的。她爱描写欲望和欲望导致的人性的崩塌和爱的失落,这种浓郁的悲剧意味和苍凉感会把人笼罩住,读多了,很容易对世界,对人心,对爱发生怀疑。所以很多人不爱读张爱玲,或许也是这个原因吧。 而《心经》则有些不太一样,虽然依旧是对情欲的描写,甚至题材上更为大胆,带有禁忌的色彩;也依旧是沉沦者的设置,但却少见地,多出现了一个救赎者,整个故事因此而有了一种悲悯的温情,像淡淡的阳光,照进心头幽暗的欲望之井。
少女许小寒爱着自己的亲身父亲,父亲心中也有着隐秘的欲念,母亲洞若观火,不动声色地维持家 的安宁。而女儿二十岁生日之后,父亲决定结束这种畸形的关系,他劝女儿和同龄的男生交往,自己却看上了女儿的同学,并带着她一起远走高飞。《心经》所讲的故事,大约是可以这样概括。在这里,张爱玲对欲望的描写一如既往地出色,看似平常的动作,普普通通的对话,潜流之下各种诡秘的心思却在碰撞交织,是不动声色的精彩。
俄狄浦斯情结作祟,孩子的依赖渐渐质变为女人对男人的崇拜和爱慕,却只能在两个人的时候放肆而直接地表达。而在人前,在世间,他们将不得不裹着家庭的外壳,止步于女儿对父亲的敬爱。再逾越,也就是当个老小姐,终身不嫁,以侍奉的名义,在世人怪异的眼光中,满足长相厮守的妄念。
张爱玲的故事里,不少都带有些自传色彩。如果以“恋父”为关键词去检索张爱玲的人生,《心经》中的许小寒和张爱玲本人在某种程度上的重合,或许会令你感到惊讶。对年长男性的崇拜和爱慕,是张爱玲一生难以解开的结,大她15岁的胡兰成,大她30岁的美国丈夫赖雅,或许都和父亲有关。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遗老遗少一类的人物,母亲黄逸梵受不了丈夫嫖妓抽大烟,在女儿四五岁时离家去欧洲留学。
母亲在家庭相片上的缺失,父亲女装的替代,再稍微推算一下年龄,十五年前,正是许小寒五岁时,时间上的巧合不由得让人多想一层。童年缺失的母爱由父爱弥补,她在散文《私语》里曾说:“我喜欢鸦片的云雾,雾一样的阳光,屋里乱摊着小报,看着小报,和我父亲谈谈亲戚间的笑话——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我。”后来,张爱玲的父亲再娶,后母寻衅,冲突最激烈的一次甚至招来父亲的毒打和禁闭,父亲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童年的温情就此逝去,对于缺失之情的追念和弥补幻化在作品里,却是以更加极致和畸形的面目出现。
情欲与伦理纠缠着,沉沦者尝尽苦厄的况味。在张爱玲的许多作品里,她只负责把刀子捅到人心深处,把那些悲剧,那些无解的结,苍凉地铺到极致,其余一概不管。家庭,恋爱,婚姻背后的人性困境,在她笔下,仿佛无从解脱,也无法超越。
可是这个故事,当父亲离弃了女儿,即将带着自己的欲望远走高飞,当女儿陷于剧烈的痛苦,疯狂地想要阻止那一切时,另一个人早已出场的人,开始展现此前无人意识到的拯救意味,那是每一个沉沦的人都深深渴望过的救赎。
最是寻常处,动人最深。许小寒的母亲,许峰仪的夫人,许太太在故事里,自始至终,十年二十年,像佣人一样伺候着这两父女,收拾烟灰,替丈夫打点出门的行李,帮女儿收拾婚约的残局,她只为这两个身份活着,却几乎不曾享受到这两个身份应有的权利。女儿因对父亲的爱而生的对她的嫉妒,父女的亲密将她隔绝在外的处境,还有丈夫的风流多情,许太太这样的人,好像专门为承受而生。她的容忍,似乎是没有底线的。
许小寒在自己的爱恋里沉浸得无法自拔,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弄错方向的爱对母亲而言是一场场凌迟。当她终于哭倒在母亲的怀中,所有平平常常的隐忍在那个瞬间也终于带上了救赎的意味。
母亲的救赎,不主动,不强迫,而是一种被动得似乎懦弱的等待。世间的是非对错唯独在她这里失去意义。家,是那份畸恋唯一滋生的空间,她的不说破,是对女儿最大的温柔。这样子的救赎,温情得近乎悲悯,就像每个人心头见不到底的欲望深井,忽然间有阳光洒落。
)类似母亲许太太的设置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是少见的,她是故事里许小寒的救赎,或许也正是故事外张爱玲的救赎。
这或许就是小说名字《心经》的含义吧。众生有苦,欲度之,求解脱,得自在,故念经。
新浪微博:上官文露 微信粉丝交流群:ai212223
本文版权归上官文露所有,如需转载请直接联系我本人:新浪微博:上官文露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