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看了越剧《红楼梦》
还是在夏天偶然间买下的越剧《红楼梦》的戏票。戏不能随便看,但好的作品百看不厌。小说本身的经典自不必说,而编演也很关键。小说原本的120回,浓缩成“黛玉进贾府”到宝玉“哭灵出走”的8场戏,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宝黛二人的爱情来选场次,2个半钟头的时间将小说的大小环境、人情世故、宝黛二人爱情的审美意义、宝钗及同类人的现实意义以及现实条件下的人间悲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因为时间的关系,叙事的连贯性上有些小瑕疵,也没看出曹雪芹原著的精髓,但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全场无数次掌声便是对台上的肯定。到高潮的时候,宝玉哭天抢地,哭喊“妹妹被逼死我被骗”,身边的一位中年男性观众,不停地说着“好,真是好,太过瘾了太过瘾了!”而我和前面不认识的美美都哭成了泪人。看哭都是小时候的事情了。本身对戏剧不了解,听得也少,之前还担心这地方的剧团也许代表不了国家级的水平,看来真是外行人说笑了。明年还有的话得提早关注。
宝钗代表着现实生活的部分,黛玉是艺术审美上的需求。特定条件下大部分人不能兼而有之,有也是“虚拟世界”的画饼充饥。欲望不同层次的满足从道德意义上,如何判断?大多数人都为欲望所累,既然如此,为何不停留在道德与现实的层面?有无康德所言的超人性的纯粹理性?当我们从睡梦中醒来,能否确定昨夜及梦里的那个“我”,是“我”还是“非我”?当我们俩眼空洞地望着天花板,是否会悔恨自己梦里曾有过的欲望?呵,有些跑题,哲学意义上的探讨请教哲学家去吧。我欣赏本能的美,但本能需要教化。现代社会人不断独立,已不像过去只能进行单一的非此即彼的选择。这并不是说,可以同时有多种选择,不同角度的审美代表着成熟独立的人格。无论如何,爱情的真谛永恒不变,而婚姻则是社会的产物。
宝钗代表着现实生活的部分,黛玉是艺术审美上的需求。特定条件下大部分人不能兼而有之,有也是“虚拟世界”的画饼充饥。欲望不同层次的满足从道德意义上,如何判断?大多数人都为欲望所累,既然如此,为何不停留在道德与现实的层面?有无康德所言的超人性的纯粹理性?当我们从睡梦中醒来,能否确定昨夜及梦里的那个“我”,是“我”还是“非我”?当我们俩眼空洞地望着天花板,是否会悔恨自己梦里曾有过的欲望?呵,有些跑题,哲学意义上的探讨请教哲学家去吧。我欣赏本能的美,但本能需要教化。现代社会人不断独立,已不像过去只能进行单一的非此即彼的选择。这并不是说,可以同时有多种选择,不同角度的审美代表着成熟独立的人格。无论如何,爱情的真谛永恒不变,而婚姻则是社会的产物。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