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管家】初入伏天 老人怎样安然度夏
所谓“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一般出现在每年阳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对我国大部地区而言,这时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可谓“三伏三伏,非蒸即煮”,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今天是入伏的第一天,京津冀的温度已经直逼40°C。所以在每年的七、八月份也是中风的高发期,这段时间发生中风的危险较平时高65%,高温期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是非高温期的1.5倍。气温越高,危险性越大,因此又称之为“热中风”。
老年人该如何预防老年人最难熬的就是“苦夏”。如何在饮食和生活中注意调节??除了一般的降温和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渴也要常喝水。
脱水是发生“热中风”的重要诱因,由于伏天体表蒸发加快或出汗明显增多,夏天常处于轻度脱水状态,所以提倡不口渴时也应主动喝水,每天的饮水量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以尿量保持在1000毫升以上为宜。
2.三餐清淡,不与大脑争血流。
盛夏时节与大脑争血的器官很多,为排汗散热,皮下血循环需要成倍增加血流,心脏的负荷也相应增加,于是,流向大脑的血流就会相对减少。因此,夏季的餐饮应遵循清淡为主,少餐为宜的原则,不要让胃肠与大脑争血流。
3.药物保驾,活血抗凝要赶早。
特别对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或有过小中风的老年人,气温升至32℃以上时便应采取防暑措施,并及早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控制好血糖、血脂和血压等改善血液内环境的药物,这样才能安全度夏,把中风危险减到最小。
4.预防焦虑,学会“情绪降温”。
有关研究显示,在炎热的夏季,普通人群中约有10%的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的异常,人情绪容易失控,频繁发生摩擦或争执的现象,这就是“心理中暑”,医学心理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这是因为当气温超过35℃,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强。
针对“情绪中暑”,则主要靠自我调节。古人说:“调息静心,犹如兆雪在心。”在夏季,我们切不可一味地抱怨天气。正所谓“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越要心静,遇事戒躁戒怒,心平气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可选择去做运动,比如游泳,又比如在凉风习习的傍晚,去公园散散步。在心烦意乱时可以听听轻音乐,做10分钟“心情放松操”,或找朋友倾诉烦恼,以转移负面情绪。
![]() |
今天是入伏的第一天,京津冀的温度已经直逼40°C。所以在每年的七、八月份也是中风的高发期,这段时间发生中风的危险较平时高65%,高温期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是非高温期的1.5倍。气温越高,危险性越大,因此又称之为“热中风”。
老年人该如何预防老年人最难熬的就是“苦夏”。如何在饮食和生活中注意调节??除了一般的降温和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渴也要常喝水。
脱水是发生“热中风”的重要诱因,由于伏天体表蒸发加快或出汗明显增多,夏天常处于轻度脱水状态,所以提倡不口渴时也应主动喝水,每天的饮水量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以尿量保持在1000毫升以上为宜。
![]() |
2.三餐清淡,不与大脑争血流。
盛夏时节与大脑争血的器官很多,为排汗散热,皮下血循环需要成倍增加血流,心脏的负荷也相应增加,于是,流向大脑的血流就会相对减少。因此,夏季的餐饮应遵循清淡为主,少餐为宜的原则,不要让胃肠与大脑争血流。
![]() |
3.药物保驾,活血抗凝要赶早。
特别对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或有过小中风的老年人,气温升至32℃以上时便应采取防暑措施,并及早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控制好血糖、血脂和血压等改善血液内环境的药物,这样才能安全度夏,把中风危险减到最小。
![]() |
4.预防焦虑,学会“情绪降温”。
有关研究显示,在炎热的夏季,普通人群中约有10%的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的异常,人情绪容易失控,频繁发生摩擦或争执的现象,这就是“心理中暑”,医学心理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这是因为当气温超过35℃,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强。
![]() |
针对“情绪中暑”,则主要靠自我调节。古人说:“调息静心,犹如兆雪在心。”在夏季,我们切不可一味地抱怨天气。正所谓“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越要心静,遇事戒躁戒怒,心平气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可选择去做运动,比如游泳,又比如在凉风习习的傍晚,去公园散散步。在心烦意乱时可以听听轻音乐,做10分钟“心情放松操”,或找朋友倾诉烦恼,以转移负面情绪。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