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东迁之前
我决定坚持写一份笔记。
这两年,我试着坚持做一些事情:坚持在空气尚可的夜晚跑步,在入睡之前做点记录。我试着用行动检验文字讲述的道理,我相信所有的事功不会白费,都会在身体里留下痕迹。每次跑完之后,大汗淋漓,一股轻微的欣快感悠悠生起;如果一连几次,回想白天所作所为,只能以“今日无事”做总结,我就知道出了问题。所有这些,没有明确的目的,就是和自己较较劲,闹着玩儿。
要写的这份笔记,事关《史记》。大四实习的时候,在书店看到——中华书局那版繁体竖排《史记》共十本,我看到的是散乱的四本《世家》——恳请老板卖给我,看了几篇之后还是想买回全套,于是把四本单本送给玉辉,自己咬牙买了全套。当时囊中羞涩,买这样一套书确实要下大决心。买回之后却没有逐字逐句去读,只是偶尔挑自己有兴趣的看过一些。
今年重读《报任安书》,才发现高中学的这篇书信重要,太史公的隐忍和抱负都写在给朋友的这封信里。凭刑余之身,一己之力,写成这样的大作,他虽数次说起身受的奇耻大辱,但他明显知道自己将享有的地位: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他的一支竹管笔,超过许多帝王拥有的权利。比如,他给项羽写的是本纪,给陈胜的世家,给豫让荆轲他们写了漂亮潇洒的《刺客列传》,啧啧。从此以后,世人要认识这些人就必须得是司马迁视角了。
综上,准备开始读《史记》。指导思想跟跑步和做记录一样,没有明确目的,就是自己闹着玩儿,得其大略或精钻细研都可以。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记吃饭,倘若我有这样的运气,每有会意就记上一笔。
要弄出点名堂,就得搞个大新闻 。我得说,这第一条感悟可能不是正能量。比如,《周本纪》记录了周朝所有的王,但很多记录都是像这样: A王崩,子B王立; B王崩,子C王立。像B这种王真是没意思,好不容得到继承权顺利继承大统,结果后世关于他就这一条记录。你看看人家周厉王和周幽王,暴戾无能,好色误国,但是太史公花了不小的篇幅讲他俩暴戾无能的故事,至今都还很生动鲜活,如在眼前,很有存在感,所以说。
任何王朝初兴之时,天时地利人和各种顺遂,创业之君都勤政爱民,他们得天下都是民心所向,垂拱而治,你不想当领导,民众都不答应。不过《殷本纪》和《周本纪》所记之事去古太远,而人们似乎都有将远古生活想象成黄金时代的倾向,所以对过于美好的描述要有怀疑的精神。
好的领导者善于借势。武王伐纣之前,有人建议他动手,他说不可以。他继续勤自己的政爱自己的民,等到纣王荒淫无度诛杀忠臣,民怨沸腾之时,他站出来“替天行道”,牧野之战,遂成摧枯拉朽之势。
那时候的人确实淳朴。周革了商的命,但并没有将商的遗民斩尽杀绝。而是给他们封了一块地方,要知道,秦始皇以前都是名副其实的封建制,武王得了天下之后分封自家兄弟和有功之臣,比如姜子牙的齐国,周公的鲁国。这就是说,周对待商的遗民和贵族就跟对待自己兄弟一样。怪不得后世夫子要感叹“人心不古”。
这两年,我试着坚持做一些事情:坚持在空气尚可的夜晚跑步,在入睡之前做点记录。我试着用行动检验文字讲述的道理,我相信所有的事功不会白费,都会在身体里留下痕迹。每次跑完之后,大汗淋漓,一股轻微的欣快感悠悠生起;如果一连几次,回想白天所作所为,只能以“今日无事”做总结,我就知道出了问题。所有这些,没有明确的目的,就是和自己较较劲,闹着玩儿。
要写的这份笔记,事关《史记》。大四实习的时候,在书店看到——中华书局那版繁体竖排《史记》共十本,我看到的是散乱的四本《世家》——恳请老板卖给我,看了几篇之后还是想买回全套,于是把四本单本送给玉辉,自己咬牙买了全套。当时囊中羞涩,买这样一套书确实要下大决心。买回之后却没有逐字逐句去读,只是偶尔挑自己有兴趣的看过一些。
今年重读《报任安书》,才发现高中学的这篇书信重要,太史公的隐忍和抱负都写在给朋友的这封信里。凭刑余之身,一己之力,写成这样的大作,他虽数次说起身受的奇耻大辱,但他明显知道自己将享有的地位: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他的一支竹管笔,超过许多帝王拥有的权利。比如,他给项羽写的是本纪,给陈胜的世家,给豫让荆轲他们写了漂亮潇洒的《刺客列传》,啧啧。从此以后,世人要认识这些人就必须得是司马迁视角了。
综上,准备开始读《史记》。指导思想跟跑步和做记录一样,没有明确目的,就是自己闹着玩儿,得其大略或精钻细研都可以。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记吃饭,倘若我有这样的运气,每有会意就记上一笔。
要弄出点名堂,就得搞个大新闻 。我得说,这第一条感悟可能不是正能量。比如,《周本纪》记录了周朝所有的王,但很多记录都是像这样: A王崩,子B王立; B王崩,子C王立。像B这种王真是没意思,好不容得到继承权顺利继承大统,结果后世关于他就这一条记录。你看看人家周厉王和周幽王,暴戾无能,好色误国,但是太史公花了不小的篇幅讲他俩暴戾无能的故事,至今都还很生动鲜活,如在眼前,很有存在感,所以说。
任何王朝初兴之时,天时地利人和各种顺遂,创业之君都勤政爱民,他们得天下都是民心所向,垂拱而治,你不想当领导,民众都不答应。不过《殷本纪》和《周本纪》所记之事去古太远,而人们似乎都有将远古生活想象成黄金时代的倾向,所以对过于美好的描述要有怀疑的精神。
好的领导者善于借势。武王伐纣之前,有人建议他动手,他说不可以。他继续勤自己的政爱自己的民,等到纣王荒淫无度诛杀忠臣,民怨沸腾之时,他站出来“替天行道”,牧野之战,遂成摧枯拉朽之势。
那时候的人确实淳朴。周革了商的命,但并没有将商的遗民斩尽杀绝。而是给他们封了一块地方,要知道,秦始皇以前都是名副其实的封建制,武王得了天下之后分封自家兄弟和有功之臣,比如姜子牙的齐国,周公的鲁国。这就是说,周对待商的遗民和贵族就跟对待自己兄弟一样。怪不得后世夫子要感叹“人心不古”。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