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传》后感
近日在听台大历史老师的吕世浩的《史记(一)》,讲到了《伯夷列传》。
其中,讲到“天道有报”这个问题,部分《史记》原文如下: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然后,问题来了:善是否真的有善报?恶是否真的有恶报?为什么?
当然,我也想假如没有天道轮回,善没有得到善报,恶没有得到恶报,那以“结果主义“-(Consequentialist)的角度思考,那为什么还要行善呢?这真是个社会道德的大问题,我想。而另一方面,假如是以绝对主义(Cateorical)的角度思考,假设我们真心是为善而善,是一种纯粹的行动,
好的,那么回到两千多年前,以有异与西方哲学的角度,太史公是怎么说的: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首先,什么叫做志(待补档)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其中什么叫“所好”——不求有报,不顾无报,不求不顾,是谓所好。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怀型,小人怀惠。 这不是讨论对错的问题,只是各取所需的问题?!既然你已经得到了你的“所好”,为何还要在乎别人的看法?环境不顺,方显你对“所好”追求的坚定,方显可贵。顾有言:君子,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 为何伯夷能做到这一点?韩愈在《伯夷颂》中这样写道:信道笃而自知明也。因为他是真心要追求心中所信仰的道。
故君子对自己的“志”如此清明,他会在乎别人是怎么想的吗?他会在乎“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吗?他会在乎这世间的价值观这些标志,会最终影响到他吗?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其中,讲到“天道有报”这个问题,部分《史记》原文如下: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然后,问题来了:善是否真的有善报?恶是否真的有恶报?为什么?
当然,我也想假如没有天道轮回,善没有得到善报,恶没有得到恶报,那以“结果主义“-(Consequentialist)的角度思考,那为什么还要行善呢?这真是个社会道德的大问题,我想。而另一方面,假如是以绝对主义(Cateorical)的角度思考,假设我们真心是为善而善,是一种纯粹的行动,
好的,那么回到两千多年前,以有异与西方哲学的角度,太史公是怎么说的: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首先,什么叫做志(待补档)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其中什么叫“所好”——不求有报,不顾无报,不求不顾,是谓所好。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怀型,小人怀惠。 这不是讨论对错的问题,只是各取所需的问题?!既然你已经得到了你的“所好”,为何还要在乎别人的看法?环境不顺,方显你对“所好”追求的坚定,方显可贵。顾有言:君子,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 为何伯夷能做到这一点?韩愈在《伯夷颂》中这样写道:信道笃而自知明也。因为他是真心要追求心中所信仰的道。
故君子对自己的“志”如此清明,他会在乎别人是怎么想的吗?他会在乎“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吗?他会在乎这世间的价值观这些标志,会最终影响到他吗?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